第16章 货币需求
一、名词解释
1.货币的资产需求和货币的交易需求(东北财大2015研)
答:货币的资产需求是指货币需求应该取决于货币和家庭可以持有的各种非货币资产所提供的风险与收益。此外,货币需求应该取决于总财富,因为财富衡量了可以配置于货币和其他资产的资产组合的规模。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有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货币的资产需求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作用;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的资产需求关键的观点是货币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组合;而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货币是一种弱势资产,并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其他资产,是为了进行购买。
2.广义货币(浙江大学2004研)
答: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相对应,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不同国家其统计口径及表示方法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经济统计中,常常以M3表示广义货币;而在英国,则以M4表示。
3.鲍莫尔—托宾的平方根公式(南京大学2015研;中山大学2007研)
答:鲍莫尔—托宾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提出,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鲍莫尔和托宾通过分析,发现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析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进行交易,成本是放弃把货币存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正向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
到银行提款的人所承担的总成本是放弃的利息和去银行的成本,即总成本=放弃的利息+去银行的成本=iY/(2n)+n×tc,其中,Y是一年中的实际支出,n是去银行的次数,tc是每次去银行的固定成本,i是利率,Y/(2n)表示持有的平均货币量。通过对n求总成本的最小化,可得到最优的交易次数,即有:
对应的,平均货币持有量为
其中,n*是最优交易次数。鲍莫尔—托宾的平方根公式表明,个人持有的实际余额存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但随实际收入水平和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增加。
二、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三个基本因素及其主要政策主张。(东北财大2017、2011研)
答: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单调上升,因此消费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当消费达到极大值时,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都不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消费达到极大值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说明消费是不足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是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低,投资者不投资或少投资,这样经济更加萧条,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更低,更不投资,以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后果是:投资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3)流动性陷阱
利率r的下降有一个下限,达到下限时,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将转化为人们手中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r不再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货币的价格r也存在刚性,货币政策会失效。
三大心理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不可能无限增加),总需求是不足的,产出水平必然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并且主要手段是运用财政政策(经济陷入流动偏好陷阱),所以凯恩斯主义被认为是财政主义。
2.现有十一种资产:
(1)通货
(2)活期存款
(3)旅行支票
(4)其他支票存款
(5)小额定期存款
(6)大额定期存款
(7)隔夜回购协议
(8)定期回购协议
(9)个人所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10)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11)在证券,货币市场机构的存款
请划分M1,M2,M3。(清华大学2003研)
答: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划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M1包括通货、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M2包括除M1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股份、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M3包括M2和其他。
根据以上划分方法有:
M1:(1)、(2)、(3)、(4)
M2:(1)、(2)、(3)、(4)、(5)、(7)
M3:(1)、(2)、(3)、(4)、(5)、(6)、(7)、(8)、(9)、(10)、(11)
3.简述货币的职能和货币需求的原因。(浙江大学2006研)
答:(1)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以下四种传统的职能:①交换媒介。交换媒介使得交易更加方便。没有货币,人们就不得不进行物物交换;②价值贮藏。价值贮藏是指一种资产能长久地保持其价值。如果一种资产没有贮藏价值,它将不能用作交换媒介;③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是指一种双方同意的表示产品与劳务价格的衡量标准。如果所有的价格都用统一的衡量单位来表示,这就简化了价值比较与购买决策;④延期支付的标准(支付手段)。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标准,是指货币充当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相对而言,支付手段虽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但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了,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也越来越普遍了。
(2)对货币需求的原因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是基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其中,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无论是厂商或家庭都如此。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防止意外支出,必须有一部分货币,如为了应付事故、防止失业和对付疾病等意外事件,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投机性动机是指为了遇到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时机,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
4.简述鲍莫尔—托宾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
答:鲍莫尔—托宾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提出,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鲍莫尔和托宾通过分析发现,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析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进行交易,成本是放弃把货币存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正向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
到银行提款的人所承担的总成本是放弃的利息和去银行的成本,即总成本=放弃的利息+去银行的成本=iY/(2n)+n×tc,Y是一年中的实际支出,n是去银行的次数,tc是每次去银行的固定成本,i是利率。Y/(2n)表示持有的平均货币量。消费者持有货币的成本如图16-1所示。
图16-1 消费者持有货币的成本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是:总成本=放弃的利息+去银行的成本=iY/(2n)+n×tc。
通过对n求总成本的最小化,可得到最优的交易次数,即有:
对应的,平均货币持有量为
其中,n*是最优交易次数。存货理论分析表明,个人持有的实际余额存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但随实际收入水平和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见,该模型认为,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对利率的变化作出敏感反应,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性质。
5.简述货币需求理论。(浙江大学2012、2007研)
答: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1)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理论提供了一个对于货币、价格和产出之间关系的简单的组织方式:MV=PY。
这就是著名的数量方程,它将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与货币存量联系起来。当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与产出水平Y两者固定不变时,这一数量方程就成为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实际产出应该被当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流通速度则被假定其不发生很大变化。如果Y和V都是固定不变的,则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按比例变化。因此,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理论。
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成比例变化的命题:P=MV/Y。
如果V是常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会引起名义GDP,即P×Y成比例地变化。由古典学派的(垂直的)供给函数可知:V是被固定的,而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转化为物价总水平P的变动。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这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指使用货币进行日常支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是收入的函数。所谓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由收入的多少决定。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以M1=L1(Y)表示,其中M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表示收入水平。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若以M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i表示市场利率,就有M2=L2(i)。
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总公式为:M=M1+M2=L1(Y)+L2(i)。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M/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表示实际收入,W表示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rm表示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rb表示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re表示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表示预期价格变动率,u表示其他变量。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最主要的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意义重大。这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给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三、论述题
1.请回答下面有关货币与经济运行的问题。
关于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发现真实产出与基础货币、真实产出与M1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真实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
(1)在价格信息完全条件下,如何从内生货币的角度解释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量和真实产出、一般价格水平和真实产出的关系?
(2)在价格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市场出清模型中,未预期到的央行货币扩张是如何影响实际利率、产出、工作和投资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5研)
答:(1)在价格信息完全的条件下,根据最优现金管理模型可知实际货币余额需求L(Y,i)是真实产出的增函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Y,i),将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看待并将上式变形可得:M=P·L(Y,i)。即:名义货币量=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需求量。
根据上式可解释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量和真实产出、一般价格水平和真实产出的关系如下:
①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量和真实产出的关系
由上述货币内生决定方程可知,货币量与真实产出是正相关的,即名义货币量是顺周期的。当经济繁荣时,产出增加导致实际货币需求量的上升,央行为了维持价格稳定,不得不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最终导致均衡货币量上升;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产出下降导致货币需求量下降,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压力下央行将减少名义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均衡货币量下降。
②一般价格水平和真实产出的关系
由上述货币内生决定方程可知,在央行不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的情况下,真实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经济繁荣时期,真实产出上升导致实际货币需求上升,在名义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导致货币量供小于求,于是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真实产出下降导致实际货币需求下降,在名义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导致货币量供大于求,于是一般价格水平上升。
(2)价格信息不完全意味着未预期到的央行货币扩张首先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经济当事人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一般价格水平变化,在短期内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的确能够影响产出。但是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在长期将对价格的预期修正至正确水平,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其基本模型可以概括为下式:
Y=Y(_)+α(P-Pe)
式中,Y为产出水平,Y(_)为自然产出水平,P为价格水平,Pe为预期价格水平。参数α表明产出对未来预期价格水平变动作出的反应有多大。
下面根据该模型结合图形分析未预期到的央行货币扩张的影响。
图16-2 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政策的效果
如图16-2所示,经济起初在A点处运行,该点是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0和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三条线的交点。在A点,价格水平P0被完全预见到,产出和就业在其长期均衡的水平上,市场处于出清状态。假设央行实行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政策,LM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投资扩张,总需求上升,在图16-2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AD1,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水平分别上升至y1和P1。此时,由于经济过热,需求旺盛将带来经济繁荣,工作机会增加,失业率也随之下降。但是,在长期,预期的价格水平将会上升到现实水平,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随着预期价格水平由P0调整至P2,均衡产出也将回落至自然产出水平,但是价格比原来高得多了。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发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规律:经济进入繁荣期,货币流通速度高;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低,请用理性经济人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清华大学2010、2005研)
答:从各国的统计数据中大致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往往是顺周期变动的,这一现象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变动的,而利率的变动往往又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利率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衰退时下降,受此影响,货币需求在繁荣时期会趋于下降,在衰退时期会趋于上升。而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又是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向关系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动的特征。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提供合理的解释。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永久性收入决定的,而在繁荣时期,永久性收入的增长相对慢于现期收入的增长,因而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在衰退时期,永久性收入的下降慢于现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货币需求的下降也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长放慢。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知,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变动的。但是从长期资料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观点受到一定的挑战。实际情况表明,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量是缺乏依据的,将它视为一个常数更加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或剧烈波动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会有较大的波动。由此看来,像费雪那样将货币流通速度看成是一个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并据以估计货币需求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必须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用人们的货币需求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用货币流通速度来解释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