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货币、利息与收入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中性(华中师范大学2018研;中南财大2017研;复旦大学2016研;厦门大学2015、2008研;武汉大学2009研;深圳大学2007研;中央财大2007研;北航2007研)

答:货币中性是指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2.货币非中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研)

答:货币非中性是与货币中性论相对立的一种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理论,判断标准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否会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对经济产生实质影响,这种情况下,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与之相对应,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不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

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因为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例如,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物价总水平上升时,由于工资具有黏性,可以相对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利润也相应增加,企业就会扩大产量以谋取更大的利润,这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促使产出增加和就业率上升。

二、简答题

1.结合AS-AD模型简要回答货币中性重要性的典型环境。(中山大学2015研)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的一种经济效应。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其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货币中性重要性的典型环境为长期经济环境。

在长期,总供给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因素决定,均与货币的发行数量无关,所以在长期具有货币中性。在短期,由于货币的发行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从而增加总产出。因此,货币中性的典型环境是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而言的。

如图11-1所示,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AS,其对应的产量为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Y*,表明在长期总供给将固定在潜在产出水平上。初始的总需求曲线为AD,初始的均衡点为E,显然点E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

图11-1 货币中性的典型环境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在价格水平P0上,对产品的需求上升,但企业不能得到劳动力来扩大产量,产量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增加。由于企业试图雇佣更多的工人,因而会提高工资和生产成本。这样,企业的产品价格会上升。价格上涨降低了实际货币存量水平M/P,并引起总需求量的减少,表现为总需求量由点E′沿AD′向上移动,直至价格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实际货币存量降到原来的水平,使支出减少到与充分就业产出相一致的水平,即价格水平升至P′。此时,实际货币存量等实际等于货币相关的实际变量均不变,即货币是中性的。在新的均衡点E″,总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再次与总供给相等。也就是说,在货币中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只能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无法影响总产出水平。

2.IS-LM模型与AD-AS模型,假设某经济体初始处于中期均衡,产出等于自然产出水平,政府提高税收减少财政赤字。

(1)运用AD-AS模型,画图并简述增税对价格水平和产出的短期和中期影响。

(2)运用IS-LM模型,画图并简述增税对利率的短期和中期影响。(上海财大2014研)

解:(1)总需求(AD)曲线始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经济处于中期均衡时,总供给(A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经济在初始均衡点A处处于自然产出水平(Y1=Y(-))。为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实施增税,即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短期内,如图11-2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左移动到AD2,总供给曲线不移动,达到新的均衡点B点,使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产出从Y1下降到Y2。在中期,总需求冲击引起通货紧缩,实际利率下降,这部分抵消了需求冲击的紧缩效应。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得更低,总供给曲线反复向下移动,持续增加产出和带来通货紧缩,直到产出恢复到Yl

(2)如图11-3所示,经济在初始均衡点A处处于自然产出水平(Y1=Y(-)),为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实施增税,即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这会使IS曲线从IS1左移动到IS2,达到新的均衡点B点。这一政策的实施:

在短期内,使利率水平从r1下降到r2,产出从Y1下降到Y2。利率的下降会使投资增加,增加税收最直接的作用效果就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总体效果使经济偏离自然产出水平。

在中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从而LM曲线持续向下移动,产出水平会有所增加,逐渐向自然产出水平靠近,但利率水平会进一步下降。

图11-2 用AD-AS模型分析增税对经济的影响

图11-3 用IS-LM模型分析增税对经济的影响

3.作图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研;中山大学2002研)

答:总需求曲线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模型推导出来,推导过程如图11-4所示。

图11-4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11-4所示,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1与IS曲线相交于E1,将P1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E1。假设P由P1上升到P2。由于P的上升,LM曲线移动到LM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将P2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2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E2。从而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AD。

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可以通过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如何作出反应来理解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价格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提高(即家户由于价格上涨而需要比原来持有更多的货币余额),但由于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于是货币市场出现了非均衡,结果是利率提高。伴随着较高的利率,投资支出下降,从而导致总需求下降。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利率下降,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从而导致总需求的提高。所以总线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LM曲线?请画图并用文字简要解释LM曲线的推导过程。(浙江大学2009研)

答:(1)LM曲线的含义

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2)LM曲线的推导

图11-5 LM曲线的推导

如图11-5(a)所示,实际货币供给保持在M(-)/P(-)的水平。当收入水平为Y1时,实际余额需求曲线L1与实际余额供给确定市场利率水平为i1。当收入水平为Y2时,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各个利率水平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实际余额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L2,对应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由i1增加到i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可得到图11-5(b)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曲线,它显示能使其实际余额需求等于供给的所有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沿着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5.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以下等式刻画:

C=C(-)+c(Y-T),T=tY

I=I(-)-br+aY

G=40

货币市场均衡由以下LM曲线表达:M/P(-)=kY-hr。

(1)推导商品市场均衡IS曲线方程,简要说明IS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

(2)推导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简要说明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对政府支出乘数的影响。

(3)推导货币政策乘数的表达式,简要说明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对货币政策乘数的影响。(中山大学2010研)

答:(1)IS曲线是能使计划支出等于收入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形成的曲线。根据总需求函数表达式可得IS曲线方程的表达式,即:

AD=Y=C+I+G=C(-)+c(Y-tY)+I(-)-br+aY+G=[c(1-t)+a]Y+C(-)+I(-)-br+G

由此可得IS曲线的表达式为:

Y=aG(C(-)+I(-)-br+G)

aG=1/[1-c(1-t)-a]

从IS曲线方程可以看出,IS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b和政府购买乘数aG,而政府购买乘数aG又受边际消费倾向c、税率t和和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的影响。

具体来说,如果投资支出对利率非常敏感,即b较大,则既定的利率变动引起总需求的大幅度变动,进而引起均衡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变动,IS曲线就十分平坦。与此对应,如果b较小,即投资支出对利率不太敏感,则IS曲线相对陡峭。

同时,税率t越高,边际消费倾向c和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越低,IS曲线越陡峭。反之,IS曲线越平坦。

(2)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即:

可得,均衡收入水平为:

由上式可知,当政府购买变动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为:

即政府支出乘数为

其中

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对政府支出乘数的影响可以从政府购买乘数表达式αG中看出。αG与aG同方向变动。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越强,即a越大,收入增加一单位而引起的投资增加量就越多,则政府支出乘数就越大。

(3)由

可知,货币政策乘数为:

投资对收入的敏感性a越大,aG越大,从而货币政策乘数越大。反之,货币政策乘数越小。

6.什么是储蓄?假定经济体里储蓄率从s提高到s′:

(1)结合Solow模型画图分析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2)结合IS-LM模型画图分析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3)结合AS-AD模型画图分析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4)比较分析你对(1)(2)(3)回答的异同。(中山大学2008研)

答:储蓄是指在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扣除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后的部分。如果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消费支出,则储蓄为正,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如果可支配收入小于最终消费支出,则储蓄为负,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1)Solow模型下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图11-6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如图11-6所示,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一次性把储蓄率从s提高到s′,形成新的稳态为C′。在C′点,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也都有了增长。但是,在长期中,储蓄率的增加只是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而不是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换句话来说,提高储蓄率将带来短期增长,但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2)IS-LM模型下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由IS曲线的公式,可知储蓄率s的变化会导致IS曲线的斜率和截距都发生变化。具体地,随着储蓄率从s提高到s′,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同时还将顺时针旋转。如图11-7所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A点,当储蓄率s提高时,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并顺时针旋转到IS′,经济体将从A点运动到B点,结果均衡利率水平从i*下降到i**,均衡收入水平从Y*下降到Y**

图11-7 IS-LM模型:储蓄率提高的影响

(3)AS-AD模型下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AS-AD模型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劳动力市场,即考虑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讨论的是国民收入(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及其决定。储蓄率的变化对AD曲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IS曲线的影响,且IS曲线斜率对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影响是正相关的。按照上述分析,随着储蓄率从s提高到s′,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并顺时针旋转,对应的AD曲线也将会向左移动,同时也将顺时针旋转。如图11-8所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A点,当储蓄率提高时,AD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并顺时针旋转到AD′,经济体将从A点运动到B点,结果均衡价格水平从P*下降到P**,均衡收入水平从Y*下降到Y**

图11-8 AS-AD模型:储蓄率提高的影响

(4)比较Solow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首先会发现Solow模型是一般均衡动态模型,而IS-LM模型和AS-AD模型都是一般均衡静态模型,因而Solow模型对储蓄变化的影响可以进行动态分析,更高的储蓄率短期内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的增加,但是在长期稳态时,产量的均衡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的;而IS-LM模型和AS-AD模型对储蓄率变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比较静态分析,两者得出的结论与Solow模型正好相反,它们认为更高的储蓄率会导致更低的均衡收入和产出。

换句话说,由于IS-LM模型和AS-AD模型都是立足于需求层面的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短期内经济波动问题,而Solow模型是立足于供给层面,旨在研究经济增长这样一个长期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

7.在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总需求可能增大吗?请在IS-LM模型的框架内讨论。(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复试)

答:在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总需求也可能增大。原因在于: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使得总需求增大。因此,在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总需求也可能增大。分析如下:

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LM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着IS曲线的位置。这样,财政政策通过对IS曲线的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降低资本税赋等,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使得总需求增大。

另外,货币政策方面,如果不增加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而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也可以增大总需求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降低名义利率,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使得总需求增大。

8.IS-LM模型

(1)写出封闭经济下IS和LM曲线的公式。

(2)某封闭经济实行固定利率制,一开始处于均衡状态。现在假定中央银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结合图形说明经济会发生什么情况?

(3)结合以上分析,展开讨论在我国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中山大学2004研)

答:(1)在三部门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收入等于计划支出,即有:

Y=AD=A(-)+c(1-t)Y-bi

解得:Y=aG(A(-)-bi),此即为IS曲线方程。

要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货币需求必须等于货币供给,即:M(-)/P(-)=kY-hi

求出利率,得:i=(kY-M(-)/P(-))/h

此即为LM曲线方程。

(2)当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均衡时,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如图11-9所示,IS和LM曲线相交于点A,此时达到均衡状态,产量为Y1,利率水平为i1,当中央银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供应量增加,LM曲线由LM1向右移动至LM2

图11-9 利率管制下LM曲线移动的效果

在不实行固定利率制度的情况下,LM曲线会与IS曲线重新相交于C点,从而达到新的均衡。但由于实行固定利率制度,在利率水平i1的情况下,商品市场均衡时所要求的收入水平为Y1,货币市场要求的收入水平要大于产品市场,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不能同时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两者均衡,物价水平将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而不能达到预期要求的政策目的。

(3)从上述分析可知,利率在市场中的变化是调节经济中各个市场达到均衡的重要手段。当经济过热时,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下降,投资减少,抑制了过热现象。因此利率要发挥作用必须是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的。国家制定的利率通常调节缓慢,滞后于经济变动,难以发挥效力。

就我国而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原因如下:

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引导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条件,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进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推进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才能扭转计划经济下按计划供应的资金占用大、周转慢、效益差的状况,使资本商品的价格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进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的转变。

三、计算题

1.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真实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k、h为参数,y和r分别表示国民收入和利率)。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给出LM曲线的斜率表达式。

(2)找出k=0.2,h=10;k=0.2,h=20;k=0.1,h=10时LM曲线的斜率值。

(3)当k变小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对外经贸大学2015研)

解:(1)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

LM曲线的斜率表达式为k/h。

(2)当k=0.2,h=10时,斜率k/h=0.02;

当k=0.2,h=20时,斜率k/h=0.01;

当k=0.1,h=10时,斜率k/h=0.01。

(3)当k变小时,斜率减小,LM曲线变平坦,因为k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当k变小时,货币需求对收入不敏感,所以收入要变动很大才能和利率变动很小效果相同,所以斜率减小。

当h增加时,斜率减小,LM曲线变平坦,因为h代表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h增加,表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增加,所以利率变动很小的效果就相当于收入变动很大的效果。所以斜率减小。

2.考虑一个经济体。

(1)消费函数给定为C=200+0.75(Y-T),投资函数是I=200-25r。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针对这个经济,求IS曲线。

(2)货币需求函数是(M/P)d=Y-100r,货币供给M是1000,物价水平P是2,针对这个经济,求LM曲线。

(3)找出均衡利率r和收入均衡水平Y。

(4)假定政府购买从100增加到150,IS曲线会移动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是多少?

(5)假定货币供给从1000增加到1200,LM曲线会移动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是多少?

(6)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初始值,假设物价水平从2上升到4,会发生什么变化?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少?

(7)推导总需求方程式并给出其图形。如果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像(4)和(5)部分那样变动,这条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动?(华南理工大学2011研)

解:(1)在封闭经济体中:Y=C+I+G=200+0.75(Y-T)+200-25r+G=200+0.75(Y-100)+200-25r+100=0.75Y-25r+425。

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700-100r。

(2)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M/P)d=Y-100r=M/P=500。

整理可得LM曲线方程为:Y=500+100r。

(3)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即:500+100r=1700-100r。

解得:r=6,Y=1100。

(4)该经济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故政府购买乘数为1/(1-0.75)=4,∆G=50,使得IS曲线右移200个单位。此时新的IS曲线方程为:Y=1900-100r,联立原有的LM曲线方程Y=5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别为r=7,Y=1200。

(5)实际货币余额从500增加到600,LM曲线会向右移动100个单位。此时新的LM曲线方程变为Y=600+100r,联立原有的IS曲线方程Y=17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别为r=5.5,Y=1150。

(6)物价水平从2上升到4,对IS曲线不产生影响,使得LM曲线方程变为:Y=250+100r。联立原有的IS曲线方程Y=17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别为r=7.25,Y=975。

(7)联立IS曲线方程Y=1700-100r和LM曲线方程Y-100r=1000/P,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Y=850+500/P。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的供给)都会使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3.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d,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s=1250,价格水平P=1。假定政府只取收定额税,并且保持预算平衡,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时收入水平为Y*=5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增加多少购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

解:(1)政府预算平衡,故定额税应等于政府支出,为200。

由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600+0.8(Y-200)+400-50r+200=0.8Y-50r+1040。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5200-250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Ms/P=L=250+0.5Y-125r;Ms=1250;P=1。

整理得LM曲线方程:Y=2000+250r。

(2)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并求解,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均衡利率为r=6.4(%),国民收入为Y=3600。

(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5000,因为LM曲线没变,所以将Y=5000代入到LM曲线方程中得到充分就业时的利率为r=12(%),设新的政府支出为x,则新的IS曲线由如下一组公式决定:

因此有:Y=600+0.8(Y-x)+400-50r+x。

将Y=5000,r=12代入上式可得充分就业下的政府支出为x=3000,于是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增加购买2800。

4.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75YD,投资函数为I=500-100r,政府购买支出为G=250,税收为T=0.2Y,货币需求为Md=2PY-210r,货币供给为Ms=H/0.2,其中H=240为高能货币。

(1)求IS曲线。

(2)P=1时,求LM曲线。

(3)P=1时,求均衡的消费、投资、收入和利率。此时政府是否预算平衡?如果不平衡,要达到平衡,政府支出是多少?

(4)求总需求曲线。(南开大学2011研)

解:(1)由收入恒等式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及税收代入该恒等式,得:Y=200+0.75(Y-0.2Y)+500-100r+250。

化简得IS曲线方程:Y=2375-250r。

(2)P=1时,货币需求为Md=2Y-210r,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Ms,得:2Y-210r=240/0.2。

整理得这个经济的LM曲线方程:Y=600+105r。

(3)联立IS和LM曲线方程,得均衡利率r=5(%)和均衡收入水平Y=1125,代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以及税收函数中可得消费为C=875,投资为I=0,税收为T=225。

税收不等于政府支出,所以预算不平衡。为达到预算平衡,必须有G=T=0.2Y,重复(1)的运算,得到新IS曲线方程为:Y=3500-500r。

联立(2)中的LM曲线方程可得此时的均衡利率r=4.79(%)和均衡收入水平Y=1105,因此政府支出为G=T=0.2Y=221。

(4)最初的IS曲线方程为Y=2375-250r,最初的LM曲线方程为:2PY-210r=240/0.2=1200。

联立这两个方程并消去变量r便得到总需求曲线方程:Y=79875/(21+50P)。

四、论述题

简述IS-LM模型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财政部财科所2015研;华中理工大学2001研)

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它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3)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