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收入与支出

一、名词解释

1.自动稳定器(兰州大学2017研;东北财大2015研;厦门大学2014、2008研;浙江大学2013研;南京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0研;武汉大学2008研;北师大2007研;北邮2006研;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南航2006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研;东南大学2002研;北京交通大学2002研;上海财大2001研)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平衡预算乘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北邮2012、2009、2006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青岛理工大学2010研;中央财大2007研;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3研)

答: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3.边际消费倾向(财政部财科所2015研;东北财大2011、2006研;北京化工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1研)

答: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C/∆Y。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对外经贸大学2015研)

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的预算状况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5.可支配收入(东北大学2004研;武汉大学2002研;中山大学2001研)

答:可支配收入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6.政府支出乘数(华中师范大学2018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结合公式Y0=A(-)/[1-c(1-t)] 可得当政府采购增加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为:∆Y0=∆G(-)/[1-c(1-t)]

可得政府支出乘数为1/[1-c(1-t)]。其中,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表示税率。可以看出,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增减状况,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等因素。

7.节俭悖论(东北财大2015研;中央财大2014研;对外经贸大学2011研;南开大学2007研;中南财大2005研)

答: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什么在实际预算盈余之外还要使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这一概念?(东北财大2014研)

答:(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计算公式为:

其中y*表示充分就业国民收入。

(2)从表面上看,预算盈余BS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这样简单地用BS去检验财政政策的方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预算盈余或赤字变动有时并不是由财政政策主动变动引起的,而是由经济情况变动本身引起的。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收入水平下降,税收自动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增加,这就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或预算赤字的增加。而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收入水平上升,税收自动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减少,就会引起预算盈余增加或预算赤字减少。

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财政政策。

2.试论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征以及缺陷。(南开大学2014研)

答: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c(y)。

凯恩斯消费曲线如图10-1所示。

图10-1 凯恩斯消费曲线

(1)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征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减一单位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用公式表示为:MPC=∆c/∆y或β=∆c/∆y。

在图10-1中,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y。

在图10-1中,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消费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现期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2)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

3.请介绍一种能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结合IS-LM模型阐述其作用的机制。(中央财大2014研)

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在对税收和财政支出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自动调整的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这里,只要分析税收对经济起到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所得税一般是实行累进税率。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加,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缴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缴税。其结果是,政府所得税收入不仅增加,其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在IS-LM模型中,如图10-2所示,表现为IS曲线的左移。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使经济增长降温。这也就是说,当经济高涨时,表现为IS曲线的右移(从IS1右移到IS2),但由于所得税效果的存在,会给IS曲线一个向左移的力量(从IS2左移到IS3),从而部分的抵消经济高涨的效果。

图10-2 自动稳定器

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使得IS-LM模型中IS曲线在经济衰退时左移的幅度减少,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公司或企业的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及其水平。但总的来说,它的作用很有限。内在稳定器只能对经济的剧烈波动起到某种遏制、缓解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波动的大趋势。

4.简述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南财大2012研;北师大2005研;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答:(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引起该收入变化的投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以数倍减少。

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

(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5.简述投资乘数理论。(浙江大学2005研)

答:“乘数”一词,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他用乘数来表示一项新投资使就业增加的总量与该新投资所直接引起的初次就业量的比例。后来,凯恩斯利用并扩展了这个概念,用它来表示投资的每次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投资对于收入的这种扩大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广为人知的投资乘数理论。

在凯恩斯看来,国民经济中的最大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通过投资乘数论,他主张国家在政策上要鼓励消费而限制储蓄,办法就是把储蓄尽可能转化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投资乘数论还是各国加强宏观经济干预的理论依据。因为,凯恩斯看到当时社会上的大小私人企业均不愿扩充生产,但又要扩大有效需求,因而只有靠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也就说明,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已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必须要求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凯恩斯还认为,投资乘数的意义不仅在于投资的增加能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而且对于就业也有着相同的作用。因为,当生产技术水平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不变,社会就业就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当政府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长时,社会就业量也随之有相同倍数的增加。

乘数理论经《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宣扬后,对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乘数论是以消费倾向为技术基础的,而这种消费倾向属于人们心理上的主观范畴,其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法确定,这样就使投资乘数的推导发生困难。

(2)乘数理论最根本的缺点是缺少时间因素。因为一项新投资所引起的连锁作用要经较长的时间才能消逝,乘数的绝对值要到上述连锁作用最后消逝时才能算出,而凯恩斯在运用乘数论作短期均衡分析时,把它的作用看成是立刻可以全部实现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3)投资乘数没有考虑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就业人数绝不可能按照投资乘数同步增长。

(4)凯恩斯忽略了下述情况对投资乘数的影响:如果将新投资引起的收入增量用于购买进口货则不会发生连锁作用;如果有大量存货,则新投资也不会发生连锁作用;新投资使价格上升会引起收入的再分配,随着收入增加,所得税也随之提高;新投资促使利率上升等。

(5)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存在着片面性,因为它只说明了投资的增减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减,而没有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反过来会影响投资的变动。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为后者创造了另一个名词,即加速原理。他们还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6.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清华大学2009研)

答:(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的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三、计算题

1.假设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是将可支配收入中的10%用于储蓄,且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7000亿美元。今年的私人投资支出为900亿美元,政府购买支出为600亿美元,出口为200亿美元,自发性消费为500亿美元,平均税率为10%,进口函数为M=0.21Y(M和Y分别表示进口和国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定额税均为0。请计算:

(1)该国今年的均衡国民收入。

(2)今年该国政府的预算盈余。

(3)该国充分就业时的预算盈余。

(4)如何利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来判断该国应该实施何种财政政策和已经实施了何种财政政策?(对外经贸大学2015研)

解:(1)由题意知边际消费倾向为1-10%=0.9,故消费函数为:C=500+0.9(1-t)Y=500+0.81Y。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NX推出:Y=500+0.81Y+900+600+200-0.21Y。

求得:Y=5500。

(2)预算盈余BS=tY-G=0.1×5500-600=-50。

(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tY*-G=7000×0.1-600=100。

(4)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

因为此时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说明政府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减少,说明该国实施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说明该国实施的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即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金额tn=50,投资i=60,政府购买性支出g=50,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以后的余额为nx=50-0.05y,求:(1)均衡收入;(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乘数;(4)投资从60增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对外经贸大学2014研)

解:(1)由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nx=30+0.8(y-50)+60+50+50-0.05y=0.75y+150

解得:均衡收入y=600。

(2)将y=600代入nx=50-0.05y,可得净出口余额nx=20。

(3)投资乘数k=1/(1-β+γ)=1/(1-0.8+0.05)=4。

(4)投资乘数为4,投资从60增至70即增加10时,均衡收入增加40,此时均衡收入为640。将y=640代入nx=50-0.05y,可得净出口余额nx=18。

3.假设某一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其中YD=Y-tY+TR,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单位均为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的总产出。

(2)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出为1200,试问用增加政府购买、减税或在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浙江大学2007研)

解:(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D,因此有:Y=AD=C+I+G=100+0.8[(1-0.25)Y+62.5]+50+200。

解得:Y=1000。

即均衡的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

(2)由题意已知t=0.25,边际消费倾向c=0.8,则:

投资乘数kI=∆Y/∆I=1/[1-c(1-t)]=2.5;

政府购买乘数kG=∆Y/∆G=1/[1-c(1-t)]=2.5;

税收乘数kT=∆Y/∆T=-c(1-t)/[1-c(1-t)]=-1.5;

转移支付乘数kTR=∆Y/∆TR=c/[1-c(1-t)]=2;

平衡预算乘数kB=1(无论是定量税还是比例所得税,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

(3)已知kG=2.5,kT=-1.5,kB=1,则当∆Y=1200-1000=200时,应增加的政府购买=200/2.5=80(亿美元);减税数量=200/1.5=133.33(亿美元);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的数额=200/1=200(亿美元)。

4.在一个包括政府的封闭经济中,C=200+0.8YD,式中C为消费,YD为可支配收入。如果给定投资I=100,政府购买G=300,转移支付TR=150和税率t=0.25,那么:

(1)在这个模型中,均衡收入水平Y是多少?

(2)投资和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中山大学2001研)

解:(1)利用商品市场均衡条件Y=AD可得:Y=AD=C+I+G=200+0.8[(1-0.25)Y+150]+100+300。

解得:均衡国民收入水平Y=1800。

(2)投资乘数kI=∆Y/∆I=1/[1-c(1-t)]=2.5,政府购买乘数kG=∆Y/∆G=1/[1-c(1-t)]=2.5。

5.考察一个封闭的经济体,C=C(-)+0.8YD,YD=T-TA,请回答下面问题:

(1)计算政府支出乘数αG和(定量)税收乘数αT

(2)如果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G=∆T=100,则均衡产出水平变动多少?

(3)简要说明上述计算结论的形成机理。(中山大学2011、2005研)

解:(1)根据消费函数知MPC=0.8,则政府支出乘数为:αG=∆Y/∆G=1/(1-MPC)=5,税收乘数为:αT=∆Y/∆T=-MPC/(1-MPC)=-4。

(2)如果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考虑到平衡预算乘数为1,则均衡产出水平提高,提高量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即为100。

(3)乘数要起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有闲置的生产能力。当增加政府支出时,相应的政府支出乘数为1/(1-MPC)。为保持政府预算平衡,应等额地征税,相应的税收乘数为-MPC/(1-MPC)。税收乘数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其原因在于没有第一轮的直接效应,即增税先影响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再影响消费。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有:

则kB=∆Y/∆G=1。

6.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消费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率t=0.25。求:

(1)均衡收入和预算盈余各是多少?

(2)当投资增加到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

(3)若充分就业收入Yf=1200,当投资为100时的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多少?

(4)若投资仍为50,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到250,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又是多少?(武汉大学2010研)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100+0.8[(1-0.25)Y+62.5]+50+200=0.6Y+400

解得:均衡收入Y*=1000。

预算盈余BS=T-G-Tr=0.25×1000-200-62.5=-12.5。

(2)当投资增加到100时,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此时均衡收入Y*=1125。

预算盈余BS=T-G-Tr=0.25×1125-200-62.5=18.75。

由于投资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所以预算盈余改善。

(3)投资为100时,有:BS*=t(Y*-Y)+BS=0.25×(1200-1125)+18.75=37.5。

即若充分就业收入Yf=1200,当投资为100时的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37.5。

(4)投资为50,政府购买为250时,可得均衡收入为:

Y=C+I+G=100+0.8[(1-0.25)Y+62.5]+50+250=0.6Y+450

解得:均衡收入Y*=1125。

预算盈余BS=T-G-Tr=0.25×1125-250-62.5=-31.25。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Y)+BS=0.25×(1200-1125)-31.25=-12.5。

四、论述题

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同时报告指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1)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

(2)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在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意义。

(3)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有关政策手段。(南开大学2013研)

答:(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可结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分析。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用来增加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大猜测之一是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穷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比富人高,当富人和穷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国民收入分配情况会影响社会总体的消费情况。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平性,这样就会使得消费曲线向上移动,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居民消费。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GDP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存在很多缺陷。GDP指标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a.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社会成本较高,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出来。

b.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反映不出来。

c.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长方式就反映不出来。

d.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程度,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等。

e.不能衡量社会财富分配情况和社会公正程度。

另外,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

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可能会存在“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我国近年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a.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个人收入也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个人收入的增长很有可能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

b.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的基础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在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致稳定在50%,所占比重有点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民众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国内消费支出的扩大等。

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意义主要有: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可采取以下政策手段: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改变就业结构,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继续健全并实施再分配政策,进一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降低居民住房利息支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效率。

注重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一是通过税制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二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从而调整收入差距;三是利用差别税率的行为课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四是利用财产税制来调整财富差距;五是利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课税手段增强弱势群体收入获取能力。

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这一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手段合理地调节社会财力的分配,以缓解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历史原因等而引起的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