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若以黑色圆点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2016年统考】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答案】D

【解析】研究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外文字母4~6个,黑色圆点8~9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2.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2016年统考】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答案】A

【解析】睡眠剥夺的试验一旦结束,REM出现的时间提前,时间也延长,出现的次数增加,说明REM遭到剥夺后要求补偿的趋势最为强烈。

3.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2015年统考】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答案】D

【解析】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是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对任务的依从性越高,越易于引起随意注意。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4.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的脑电波通常为(  )。【2014年统考】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答案】A

【解析】α波是大脑处于休息和安静状态的脑电波,频率为8~13Hz;β波是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的脑电波,频率为14~30Hz;δ波是在睡眠下的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5.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下列现象不属于潜意识的是(  )。【2014年统考】

A.梦

B.注意

C.口误

D.笔误

【答案】B

【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导和集中,具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因此,注意不属于潜意识。

6.下列方法中,通常用来测量持续性注意的是(  )。【2013年统考】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答案】A

【解析】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称注意的稳定性,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7.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适当的理论是(  )。【2013年统考】

A.衰减理论

B.过滤器理论

C.反应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D

【解析】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认知资源理论解释了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活动的。例如,对一个熟练司机来说,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可以毫无困难地边开车边听音乐。

8.有梦睡眠阶段出现在(  )。

A.准备阶段

B.朦胧阶段

C.慢波睡眠

D.快速眼动睡眠

【答案】D

【解析】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会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9.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  )特性有关。

A.强度

B.兴奋性

C.灵活性

D.平衡性

【答案】C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的过程灵活性有关。

10.人们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说明注意具有(  )功能。

A.选择

B.整合

C.维持

D.调节和监督

【答案】D

【解析】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

11.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B

【解析】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Treisman,1964年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12.(  )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A

【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13.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任务的要求

B.对象的变化

C.时间的短暂

D.意志的努力

【答案】A

【解析】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整个当前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分心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进行的活动,背离了活动的要求,是由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引起的,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14.在一次采访中,一名奥运会跳水冠军说:“都说巴塞罗那风景优美,但是当她站在最高的跳台上,本来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时,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眼前的美景!”请问,这体现了注意的(  )。

A.稳定性

B.指向性

C.集中性

D.分配性

【答案】C

【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而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15.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1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在短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17.个人的意志努力与(  )关系密切。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以上皆不是

【答案】B

【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学生听课时,突然教室外一声巨响,引起学生对该响声的反应,这是一种(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没有注意

【答案】A

【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9.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

A.能动性

B.觉知性

C.社会制约性

D.前进性

【答案】A

【解析】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20.某护士正在摆口服药,得知某病员病情发生变化,便立即放下药,投入抢救。这是注意品质的(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1.研究发现,梦主要出现在睡眠的(  )阶段。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答案】D

【解析】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22.某人听报告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直到听见掌声响,才想起正在听报告。此时,这个人的意识状态属于(  )。

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D.潜意识状态

【答案】B

【解析】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例如,上课时,你根本就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都是刚看过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又如,正在做数学作业时,突然走神了,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随之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之中。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白日梦(daydream)。

23.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答案】C

【解析】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

24.下列几组概念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有意刺激——刺激的特点

B.无意注意——刺激的特点

C.有意后注意——刺激的特点

D.无意注意——活动目的

【答案】B

【解析】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2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眼、耳、手、脚能熟练并用。这里所体现的注意特性是(  )。

A.转移

B.广度

C.分配

D.分散

【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如司机的眼耳手脚并用。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的对象与活动而指向其他的对象与活动;注意的转移是指由于任务的需要,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上。

26.从注意的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

A.不良品质

B.不可能的

C.有条件的

D.无条件的

【答案】C

【解析】“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分配现象。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与主体对活动的熟悉程度有关。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要有一项是熟悉、接近自动化的程度;与活动性质有关。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应属于同一活动内容或有机关联的活动。智力活动较难分配,操作活动较易分配。

27.“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人注意,这是利用了刺激物的(  )特性。

A.理智感

B.对比

C.荣誉感

D.强度

【答案】B

【解析】“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与绿色的强烈对比使得刺激更容易被注意。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2014年统考】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活动任务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D.知识经验

【答案】ABD

【解析】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知识经验等都影响着注意的广度。

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  )。【2013年统考】

A.活动目的和任务

B.间接兴趣

C.活动的组织

D.人格特征

【答案】ABCD

【解析】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过去的经验、人格特征。

3.根据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2011年统考】

A.注意资源是有限的

B.注意资源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

C.输入刺激本身可以自动占用认知资源

D.人可以灵活地支配注意资源的分配

【答案】ABD

【解析】认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而人可以灵活控制分配认知资源。该理论还认为人可得到的注意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因此答案选ABD。

4.以下属于意识状态的是(  )。

A.睡眠

B.白日梦

C.催眠

D.幻觉

【答案】ABC

【解析】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是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幻觉是在没有客观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生动的知觉,在其中所体验到形象或感觉,幻觉不是意识状态的正常变体,属于精神异常现象。

5.符合注意双加工理论观点的有(  )。

A.自动化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随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B.自动化加工的速度很快,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C.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D.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答案】ABCD

【解析】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6.掌握意识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A.一种觉知

B.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C.一种心理状态

D.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答案】ABC

【解析】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三、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2012年统考】

答:(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2)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4)梦的解释: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什么是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2010年统考】

答:(1)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注意的品质及举例: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例如,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3.简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2003武汉大学研】

答:根据注意是否有一定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它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2)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指人们给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确定于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做的事情上。这时我们所注意的那个刺激物的特点,不论是否强烈、是否新异、是否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

(3)随意后注意则指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2002浙江大学研】

答: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刺激物的强度。对不随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和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止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

需要和期待。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都容易成为不随意注意的对象。

情绪和过去经验。情绪会影响你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你对世界的观察添上了色彩。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着注意的指向。人们看报时所注意的消息往往不同,这多半是由于其知识经验不同之故。

5.什么是注意分配?注意分配要具有哪些条件?【2003华东师范大学研;2003苏州大学研】

答:(1)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2)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

与主体对活动的熟悉程度有关。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要有一项是熟悉、接近自动化的程度。例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这是因为他们记笔记已经熟练了,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

与活动性质有关。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应属于同一活动内容或有机关联的活动。智力活动较难分配,操作活动较易分配。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如果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例如,自拉(胡琴)自唱(戏),边歌边舞,将拉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统,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

6.什么是注意起伏和注意分散?二者有什么区别?【2001西南师范大学研】

答:(1)注意起伏也称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如把一只手表放在离被试一定距离的地方,使其刚刚能够听到表的滴答声。被试即使是十分专心地听,也会感到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时强时弱,这就是一种注意的动摇。

注意分散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是指注意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不能集中在当前进行的活动中。

(2)注意的起伏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的对象与活动而指向其他的对象与活动;通常是由无关刺激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地作用引起的,对完成当前的活动任务具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注意起伏是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引起的,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都会发生。只要个体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

7.注意有哪些分类?研究注意有什么意义?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因此,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我们阅读一篇教育论文的时候,由于认识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便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这篇文章的内容,积极选择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称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的话,那么只有人类才有随意注意。因此,在种系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论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注意还可分成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8.为什么人能够抗拒干扰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而有时候还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人与人的注意差异有哪些?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同时人与人在注意能力方面又有许多差异,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品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做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的广度因素主要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的起伏现象使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也是存在的。稳定性的相反特征是分散和分心。

注意的稳定性也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性、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对活动结果的了解、个体本身的身体状态与情绪态度等。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分配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对注意进行分配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起码在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此外,注意分配与刺激的性质也有关。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质量与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如果人们觉得后面的活动有趣,便很容易转移,反之则困难。

根据以上那个解释可知,题目中“人能够抗拒干扰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可以由注意的稳定性来解释;“有时候还能同时做几件事情”可以由注意的分配来解释。

9.意识对人类生存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意识的发展能都帮助人类更好的生存。从一种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因为意识帮助个体明了环境信息并在计划最适宜和最有效的行动中使用那些信息,所以个体才有可能进化。意识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环境。

(1)意识对你所察觉的和你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意识的这种限制功能滤掉了多数与你即刻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当你将意识觉知集中在“相关”输入——即你希望加工和反应的信号——的时候,所有被评价为“无关”的就成为背景噪音。

(2)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储存功能,在所有感觉输入被知觉加工为小量可识别的模式和范畴时,意识允许你选择性地储存你想要分析、解释并对将来起作用的刺激。意识通过选择一些,忽视另外一些,允许你将事件和经验按照个人的需要分成相关的和无关的。

(3)意识让你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和思考不同的方案。这种计划或执行控制的功能使你能够压抑那些与道德、伦理和实践要求冲突的强烈愿望。

意识的这些功能使我们能够灵活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

四、综合题。

有时候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似乎并不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候还能够一边写作业,一边与人聊天;但有时侯在想问题的时候,即使熟悉的人从身边走过,也浑然不觉……心理学家们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主要的观点?

答:这些现象属于注意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性则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有时候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似乎并不受环境的影响,最典型的是鸡尾酒会效应。这反映了注意的选择性。对于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种种刺激只有加以注意,我们才能选出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的、符合于需要的刺激。从各种可能的动作中选出与完成当前活动有关的动作,从保存在头脑的大量记忆中选出与当前智力活动有关的记忆,都有赖于注意的作用。

有时候还能够一边写作业,一边与人聊天。这反映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研究分配性注意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分配注意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不过,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与主体对活动的熟悉程度有关;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应属于同一活动内容或有机关联的活动。

有时侯在想问题的时候,即使熟悉的人从身边走过,也浑然不觉。这反映了注意的稳定性。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作为注意的对象,会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关于注意,主要有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是根据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分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

(1)过滤器理论(又名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1958年,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1964年提出的衰减理论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此理论与过滤器理论有一定的共同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所以需要过滤或衰减;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进入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且,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相同的,对个体而言,刺激意义的重要程度与它们的激活阈限存在着负相关。

(3)多阶段选择理论

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由约翰斯顿等人在197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该理论的两个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因此,这种理论更具有灵活性。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则主要包括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此理论由卡尼曼在197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注意可以被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因此,根据认知资源理论,若要完整识别刺激,就需要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会很快耗尽。如果资源已耗尽,就无法对新异刺激进行加工。比如,对一个熟练的司机来说,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可以毫无困难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开车,这时他和别人的谈话可能不得不停下来。

(2)双加工理论

此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1977年提出。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但是在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通常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