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强调将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是( )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2.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驯兽师希望的动作,驯兽师应付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 )。
A.消退
B.分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3.下列不属于脑干的是( )。
A.延脑
B.中脑
C.脑桥
D.小脑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
5.对两个刺激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叫(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叫( )。
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练习曲线中两次上升之间出现的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是( )现象的体现。
A.抑制
B.高原
C.疲劳
D.适应
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先天决定论
B.强化学说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9.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安静型
B.弱型
C.不可遏制型
D.活泼型
10.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认知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的______反映。
2.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______。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为______。
4.“人云亦云”的人,往往缺乏思维的______性。
5.威特金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和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观察法
2.感觉对比
3.气质
4.智力技能
5.抽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
2.简述空间知觉及其主要的类型。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简述动机的功能。
5.简述注意的品质。
6.简述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联系学习动机的培养实际,阐述并评价伊扎德提出的“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根据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及其关系,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强调将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是( )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2.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驯兽师希望的动作,驯兽师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 )。
A.消退
B.分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工具性条件反射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动物因为做出了某种动作而受到驯兽师的食物奖励,之后为了获得奖励,动物就会继续做出驯兽师希望的动作的反应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3.下列不属于脑干的是( )。
A.延脑
B.中脑
C.脑桥
D.小脑
【答案】D
【解析】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
【答案】A
【解析】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现象。
5.对两个刺激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叫(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答案】C
【解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个体感受这种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差别感受性。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叫( )。
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C
【解析】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7.练习曲线中两次上升之间出现的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是( )现象的体现。
A.抑制
B.高原
C.疲劳
D.适应
【答案】B
【解析】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
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先天决定论
B.强化学说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答案】A
【解析】乔姆斯基认为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9.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安静型
B.弱型
C.不可遏制型
D.活泼型
【答案】D
【解析】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人的气质类型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指出胆汁质属于不可遏制型,多血质属于活泼型,黏液质属于安静型,抑郁质属于弱型。
10.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认知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答案】B
【解析】性格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差异。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的( )反映。
【答案】主观
2.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 )。
【答案】第二信号系统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为( )。
【答案】时间自觉
4.“人云亦云”的人,往往缺乏思维的( )性。
【答案】批判
5.威特金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和( )。
【答案】场依存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观察法
答: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分析处理,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观察方式不同可将观察法分为非系统观察和系统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控制观察和无控制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事件取样观察和时间取样观察,事件记录观察和范畴记录观察,自我心理观察和自我行为观察等。
2.感觉对比
答:感觉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3.气质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4.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系统。其特点主要有:①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②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③是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④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5.抽象
答: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
答: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提出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在儿童教育的主张主要有有: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华生认为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学方法
(2)反对体罚儿童。华生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①是内脏或情绪习惯;②是喉头或发音习惯;③是身体技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华生主张: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让儿童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言语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不要让他们局限于同性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让他们正确对待恋爱、结婚和性问题。
2.简述空间知觉及其主要的类型。
答:(1)空间知觉的定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2)空间知觉的种类
①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形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②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条件,还有主体的经验,都是深度知觉的线索。
③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方位知觉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人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位的。
④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例如外界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映像大小,为大脑特定中枢提供了外界物体大小的信号。大脑对视网膜上的映像大小及有关距离远近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产生出相应的大小知觉。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
②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如人们看到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
③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偏高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偏低一些。
④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反,一个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懒惰散漫的人,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此外,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的解决。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4.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1)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例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的反应特别敏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②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
5.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1)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可以用速示器(一种能控制刺激物呈现时间的仪器)来测定。根据实验研究,成人在1/10秒时间内,一般只能注意到4~6个毫无联系的孤立的对象。
②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④注意的转移,是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6.简述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划分得出。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卡特尔提出“多元抽象变异分析”是用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它们同时受到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定义及特点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联系,使之纳入人的认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意义识记具有全面、牢固、精确和迅速有效等特点。进行意义识记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研究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然而,在学习新材料的初期,机械识记也是十分必要的。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调动学生学习和识记的兴趣。记忆没有学生兴趣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合理安排识记方法。例如小学生虽然意义识记有发展,但仍然是机械识记占主导,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交给学生一些记忆口诀,以加强学生的机械记忆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意识记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教师就应当在促进学生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效果。
③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所教的学习材料本身就无意义,那么机械识记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给新材料赋予一定的意义,使学生在对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增强记忆效果。
④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策略,可以是机械识记策略,如将知识点记在小卡片上反复重复练习,也可以是意义识记材料,如教学生列框架图等。
意义识记的效果好于机械识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机械识记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最好的策略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使用。
2.联系学习动机的培养实际,阐述并评价伊扎德提出的“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答:(1)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的途径主要有:
①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②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③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④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
⑤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3)学习动机和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的联系
学习动机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个体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激发及培养,如确立远景目标,增强个体的使命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氛围、及时反馈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等。这些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情绪的放大作用来进一步发挥内驱力对个体行为的推动作用的。
(4)评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和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是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动机—分化理论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论证和阐述,这是其不足之处。
3.根据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及其关系,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答:(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定义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3)培养学生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方法
①重视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
②不能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多种专业活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学习绘画、音乐、书法等等。
③让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并使其迁移到其他专业活动中,达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在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