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反映形式发生的标志是( )做出反应。
A.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
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D.对无条件刺激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种类是( )记忆。
A.词语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3.在创造力测验中,多数测验都将( )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批判思维
4.情绪,情感是( )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物需要与心理需要
5.某师范生为了今后能成为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
A.长远的、概括的
B.短暂的、具体的
C.长远的、具体的
D.短暂的、概括的
6.下列有关情绪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情境性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长期性
7.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A.确定行为目的
B.执行决定
C.做出行为决定
D.制定行为计划
8.过滤器理论解释的主要是注意的( )。
A.集中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9.根据研究,记忆效果较好的学习程度是( )。
A.33%
B.75%
C.100%
D.150%
10.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其中不包括( )。
A.评价
B.内容
C.产品
D.操作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______。
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要______复习。
3.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______。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______性所引起的反射。
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______心理特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反映
2.联想
3.理智感
4.有意注意
5.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2.简述斯金纳提出的五种强化时程表。
3.简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
4.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
5.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
6.简述能力测验的标准化。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联系实际,谈谈知觉的基本特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反映形式发生的标志是( )做出反应。
A.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
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D.对无条件刺激
【答案】B
【解析】生物心理的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映—感应性—信号性反映。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即当物体能够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时,就表明其产生了心理反映形式。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种类是( )记忆。
A.词语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答案】D
【解析】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3.在创造力测验中,多数测验都将( )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批判思维
【答案】C
【解析】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力与多种思维方式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心理成分,所以,通常将发散思维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4.情绪,情感是( )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物需要与心理需要
【答案】C
【解析】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并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消极情绪体验。
5.某师范生为了今后能成为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
A.长远的、概括的
B.短暂的、具体的
C.长远的、具体的
D.短暂的、概括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具体行动起暂时性作用。某师范生想成为优秀教师,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人才多作贡献,这个动机将促使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锻炼身体、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等,这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6.下列有关情绪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情境性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长期性
【答案】D
【解析】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具有两极性。比如,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等,另外,情绪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个体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之分。同时,与情感相比,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不稳定性。D项,长期性则是情感的特点。
7.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A.确定行为目的
B.执行决定
C.做出行为决定
D.制定行为计划
【答案】B
【解析】意志行动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心、有信心,如果不见之于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谈不上什么意志行动。
8.过滤器理论解释的主要是注意的( )。
A.集中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答案】B
【解析】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过滤器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9.根据研究,记忆效果较好的学习程度是( )。
A.33%
B.75%
C.100%
D.150%
【答案】D
【解析】艾宾浩斯通过自己的研究绘制出遗忘曲线,得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此后,又有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所以,当学习程度是150%时,记忆效果较好。
10.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其中不包括( )。
A.评价
B.内容
C.产品
D.操作
【答案】A
【解析】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其中,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应用)。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
【答案】最近发展区
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要( )复习。
【答案】及时
3.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 )。
【答案】诱因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 )性所引起的反射。
【答案】新异
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 )心理特征。
【答案】个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反映
答: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某种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反映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着物质本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物质经历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反映也同样经历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
2.联想
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不在当前的有关事物,或由回忆中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等。联想遵循的规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
3.理智感
答: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执著,则人的理智感也越深厚。
4.有意注意
答: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①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合理组织活动;③培养间接兴趣;④排除干扰。
5.晶态能力
答:晶态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这种能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态能力。晶态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发展,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即情感过程。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
(2)情感过程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简述斯金纳提出的五种强化时程表。
答: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
(1)连续强化,即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2)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
(3)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不容易因不予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单位时间内反应重复的次数)不稳定。
(4)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例如有时隔3次予以强化,有时隔10次予以强化,其效果最好,不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
(5)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强化。例如有时隔1分钟强化,有时隔5分钟强化。其效果不易消退,反应重复频率的稳定性与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3.简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
答:短时记忆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主要有:
(1)短时记忆保存时间短,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2)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3)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
(4)短时记忆的存储条件是复述,其中精细复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4.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是:
(1)个体的作业效率与其兴奋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作业效率先随着兴奋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之后,作业效率则随兴奋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也就是说,当个体的兴奋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时,作业效率最佳。
(2)这种适中的兴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简单作业中,高兴奋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复杂作业中,低兴奋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
答: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演说、做报告、讲课时所进行的言语。独白言语具有以下特点:
(1)独自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发言,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
(2)独白言语是计划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地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说话者用词确切、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并适当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
(3)独白语言是一种开展的语言。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自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独白语言是连贯的、论证性的,在用词造句方面要求严谨、符合语法。
6.简述能力测验的标准化。
答:为了使能力测验能够得到预期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需要对能力测验进行标准化,使测验的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都有统一的标准。有一套好题目的测验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测验。测验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可靠。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称为标准化。
能力测验标准化的内容:
(1)内容标准化。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的内容不同,所得的结果不同。
(2)施测过程标准化。尽管对受测者使用了相同的题目,但如果在施测时各行其是,使受测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完成测验,所得的分数同样不能进行比较。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时间限制和相关情境要求。
(3)评分标准化。评分标准要客观化。只有评分客观,才能够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于受测者的个体差异。
(4)解释的标准化。同样的得分,若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将会造成结果的混乱。大多数测验常用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依据。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联系实际,谈谈知觉的基本特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其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知觉特性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突出教育内容。
(2)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答:(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学、物理、化学作业题中,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②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③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④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作文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细微之处,丰富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到:a.正确评价学生;b.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c.及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3)举例说明
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a.创设思维空间。教师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跳音练习,可通过拍皮球游戏,让学生亲自拍,通过实践和认真地观察去体会跳音的唱法,学生会发现跳音的发声练习正如皮球起落的情形。
b.引发创造。教师可利用孩子好奇这一天性,使其掌握知识。如教师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c.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表演等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源,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指导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1)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表现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2)性格的培养途径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校应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实施有效奖惩,是对行为习惯进行外部监督的基本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好的性格特征,矫正不良性格特征。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大。教师可通过树立历史上的伟人、现实中的模范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等作为榜样,让学生学习,以对这些榜样的优秀性格进行模仿与认同。此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和监督者,理所当然地被要求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良好的集体和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和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教师在培养学生性格时要注意到学生性格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自我意识,个体塑造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只有既不自视过高,也不自我贬低,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