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传播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清华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10选9,每题5分,共45分)

1.数字鸿沟

2.真理电影

3.人机界面

4.标题党

5.印花税

6.时务报

7.无知之幕

8.新闻客户端

9.数据挖掘

10.《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二、简答题(4选3,每题15分,共45分)

1.网络媒介的演变和不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2.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的特点,对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

3.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

4.写出你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有关新闻“客观性”的三个《文献》,它们的观点都是什么,你对“客观性”有何看法?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分类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其中是怎样论述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的?对此你有何评价?

2.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适用于网络时代吗?技术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10选9,每题5分,共45分)

1.数字鸿沟

答: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真理电影

答:真理电影又称真实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主张纪录片和艺术性纪录片用采访报道和观察的方式来对现实和人为诱发出的情势进行拍摄。“真实电影”这个名称是沿用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杂志片中一辑影片的名称。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真实电影作为一个流派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一般的故事片创作提供了一个保证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拍摄方法,在这一点上,其影响是深远的。它持续影响了直至今日的法国电影。

3.人机界面

答: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机器(计算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用户和系统进行双向信息交互的支持软件、硬件以及方法的集合。它实现了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4.标题党

答: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标题党中,大部分网友是出于无聊、好玩或者追求精神刺激的目的,意图捉弄其他网友;而一些极少数的标题党成员是出于招揽网友增加本网站、论坛、博客或者个人帖子的访问量,以及某些不便告人的目的,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而欺骗广大网友。良性标题党有很强的幽默性和娱乐性,恶意标题党浪费了网友的时间,欺骗了网友的感情,使网友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造成“狼来了”的悲剧。还严重污染版面,令目睹者触目惊心

5.印花税

答:印花税,是税的一种,是对合同、凭证、书据、账簿及权利许可证等文件征收的税种。纳税人通过在文件上加贴印花税票,或者盖章来履行纳税义务。现行印花税只对印花税条例列举的凭证征税,具体有五类: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印花税有兼有凭证税和行为税性质,征税范围广,税率低、负税轻,由纳税人自行完成纳税义务的特点。

6.时务报

答:《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总编辑,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其发行量最高曾达1.7万份。

7.无知之幕

答:无知之幕是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公正有关。意思就是在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各方,都应该被置于同一个标杆之后。在那儿没有角色之分,没有社会差异,每一个参与者都被作为整个社会的平等成员来对待。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只有在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正义才会出现。同时,揭示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保护社会中最为弱小的成员。

8.新闻客户端

答:新闻客户端又称新闻APP,是服务方基于苹果iOS、安卓等平台提供新闻资讯、新闻服务的移动应用程序。用户下载该类应用程序到移动终端上,通过网络与服务端建立连接,接入使用。目前,新闻客户端按照内容产生方式主要分为UGC、PGC、AAC三类,UGC是指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新闻客户端,PGC是指专业人士产生内容的新闻客户端,AAC则是指算法产生内容的新闻客户端。

9.数据挖掘

答: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它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其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特征、变化和偏差分析、Web页挖掘等。它具有五个功能: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

10.《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答: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了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影响深远,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二、简答题(4选3,每题15分,共45分)

1.网络媒介的演变和不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答:(1)网络媒介的演变过程

中国网络媒体演变至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技术媒介阶段

在这个阶段投身、鼓吹“第四媒体”的传媒人、学者专家仅仅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可能的新的传播媒介,将会给传统媒体运作带来哪些挑战,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内容网站均没有在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媒介”上,真正包装出“媒体产品”来。

有些网站做了部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人民日报和默多克新闻集团在祖国大陆作的“ChinaByte”,虽没有引进大量一线记者,但编辑大多以“网络原创”为主,内容主要来自自由撰稿人和国外翻译。

第二阶段(2000—2001),信息仓库阶段

第二阶段的“第四媒体”还不称其为“媒体”,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产品”,但它已经摸索并建立了向“媒体”过渡的几个重要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如何在网上再分类,网上信息如何合理排版以及怎样建设网络读者的阅读粘度等等。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网,以体育社区起家的四通利方转型为全面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其主要手法为大量转载、引进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其核心能力是快、全和网络再分类。

第三阶段(2002—),准媒体阶段

“准媒体”是指已经具有初步的媒体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公众传播效能。2002年诸多网络媒体新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是:

a.网络媒体的及时性、海量性和交互性正在为传统媒体服务,从产业链的角度看,2002年的互联网已经开始扮演“媒体的媒体”角色。

b.网络媒体的部分个案报道和某些运作手法开始显露“新媒体”的威力,这些强刺激反过来又成为了传统媒体加速自身改革的动因。

c.部分领域,如体育、IT、财经、汽车、房产和健康等,出现了相当规模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原创。

(2)不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按照设立者不同,可以将网络媒体分为以下几类,其传播特点分别为:

个人网站

个人网站是指个人在网上设立的站点,利用业余的时间从各自信息源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大多挂在提供个人主页空间服务的商业站点上,以获得别人的肯定或寻找某种机遇,体现设立者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或盈利目的。特点是:

a.平民化:对访客有感染力,精致、深度,融入自己的思想性格,满足明确类型用户的明确需求。

b.缺少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购买廉价空间服务的质量不好,影响使用心情。

c.缺少团队合作和技术含量:中小网站通常都是兼职维护,没有专人团队24小时维护。

电子化政府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运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为政府机关、企业等提供自动化信息服务,建立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电子化政府的主要特点有:

a.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

b.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

c.电子政府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小政府,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

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指网络大门、停泊站或入口,一打开浏览器即可登录,用更低额信息和服务留住用户,使网站拥有较高的访问量,吸引更多广告,寻求更多机会,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的特点:

a.完善的搜索引擎;

b.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

c.免费的特色服务;

d.互动的虚拟社区;

e.广告信息。

垂直网站

垂直网站是指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用户群体的网站,提供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向传统产业渗透明显,集中于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需求,访客基本上都是该行业的热线消费者。垂直网站具有以下特定:

a.内容上:不求全而求在某一领域提供全面服务,向传统产业渗透明显;

b.用户上:垂直网站的用户被条块化,用户群就会变小,但单个用户价值却变得更高了。

2.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的特点,对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

答: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具有4个特点:大量、高速、多样、价值。

(1)大数据的作为研究方法的特点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观念表现为:

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2)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对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

大数据的这些特点也反映到新闻传播领域,并且为新闻传播的研究范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的样本数量,做到了样本=总体。

可以挖掘到许多通过抽样调查无法挖掘到的重要的发现、线索或者结论,比如预测疾病的爆发和预防犯罪。

提供了更为深刻、丰富宏大的研究视角,并助推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

大数据不仅能够对全部样本进行分析,而且能够发现普通的量化研究或基于小范围的抽样调查无法发觉的深层次问题。

能够更好的进行个性化的推荐,实现分众化的信息和产品服务。

改变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叙事传统,实现新闻作品的多媒体的呈现。

同时,大数据虽然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很大影响,但也不能绝对化,因为它只是新闻传播定量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实践中应该将其与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用,不做数据的奴隶,而应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增加更多的人文思考,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

3.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

答: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危机传播是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

西方经典性的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模式:

(1)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

斯蒂文·芬克在1986关于危机传播提出了四段论模式。

危机潜在期。这个阶段是危机处理的最容易的时期,但是却最不易为人所知。

危机突发期。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是感觉最长的阶段,而且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最严重的冲击。

危机蔓延期。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如果危机管理得力,将会大大缩短这一时间。

危机解决恢复阶段。此时,组织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去而复来。

芬克的这种危机阶段分析理论的特点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循环往复的危机全过程。

(2)威廉·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

班尼特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他认为,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修复形象的危机应对模式分为五大战略方法。

否认。他把否认分为简单否认和转移视线两种。

逃避责任。此战略又包括四种不同的战术:不可能性、刺激、偶发性、良好意图。

减少敌意。为使组织减少责任,保护声誉和形象,可采用援助、最小化、区分、超脱、反击、补偿等方法,目的是从各个方面减少错误行为传播的范围和程度。

亡羊补牢。此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来减少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自责。自责的内容包括道歉、忏悔和寻求公众的宽恕。

(3)托马斯·伯克兰的焦点事件理论

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了另一种研究危机传播的视角,他认为那些“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他称为“焦点事件”。伯克兰相信焦点事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具有扮演主要角色的能力,因为媒体对焦点事件的采访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并促使政府或组织采取改善行为,最终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公共政策产生后继影响。

4.写出你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有关新闻“客观性”的三个《文献》,它们的观点都是什么,你对“客观性”有何看法?

答:略。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分类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其中是怎样论述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的?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西伯特和西奥多·彼得森于1956年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来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1)报刊四种理论的分类标准和依据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著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

承的,其分类标准就是依据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集权主义理论:封建主义;

自由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革命时期);

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

《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认为,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应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就是说媒介往往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为共产党所控制,为人民群众服务,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为大资本家,政治家控制,为资本主义服务。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应该是对应关系,国家体制决定了一国采用怎样的新闻传播体制,而新闻传播体制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体制。

(3)评价

《报刊的四种理论》作为美国新闻学理论的代表作,集中阐释了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新闻传播制度,为后人了解新闻传播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该书在冷战时期出版,冷战时期政治意识浓厚,冷战式思维衍生出将世界视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概念,使美国社会对事物的评判,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该书过分强调政治环境对新闻传播制度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对新闻传播体制的影响,缺乏更宏观、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2.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适用于网络时代吗?技术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其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群体”进行了描述。

(1)群体的特点

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燥

群体中的人,大脑功能是处于停滞状态的,最活跃的是脊椎神经——群体行为完全是脊椎神经刺激之下的本能性反应。群体行为是不受大脑支配的,他们之中的每个人的协同一致的行为只不过是他所受到的刺激因素作用于脊椎神经的结果,就好象刺激青蛙裸露在外边的神经,所有的青蛙都会“惊人一致”的动作起来。对于群体而言,任何一种刺激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控制作用,因此群体的反应会随着这种刺激因素的变化及强度的变化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群体,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隶。

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群体会相信子虚乌有的一切,诸如刀枪不入,诸如神怪显灵,诸如预言谶语,诸如一切与精神力量相关的事情,但凡这一类事情不合逻辑,总是能够获得他们近乎疯狂的虔信。在一切人类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与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个事实及对事实的定义本身就界定了群体情感向某一个方向迅速转变的必然性限制。正因为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之中,所以他们非常容易的被影响与被暗示。群体易于接受暗示,是因为他们期待着任何形式的暗示。因为一旦群体形成,他们就会于急切之中期待着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那么他们就在自己的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

(2)网络时代的群体

互联网正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针对群众广播式的传播沟通逐渐式微,也就是勒庞说的,国家政府对民众的控制力在减弱,起码是成本在急速攀升。个体的声音被放大,碎片化的沟通和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在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群体”。一个互联网重度用户身上的标签比100年前一个人的标签多上百倍,想把这样的一个人归类至某一个群体,变得难上加难。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个体性更强,更强调独立、个性,几乎是群体的对立面。

另一方面,似乎互联网又促成了更多的乌合之众。那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一呼百应,那些微小兴趣聚集起来的庞大族群,那些公众事件下的人声鼎沸、群情激昂,娱乐节目播放时的万人空巷、网上热论,等等,这些现象好像在告诉世界,乌合之众因为互联网变本加厉。互联网可以塑造英雄,大数据可以衡量名望,新技术让人们的情绪通过滤镜无限低成本放大,垃圾式的教育让人们以为变得更聪明而更加忽视自己的无知。互联网让每个人感觉自己前所未有的渺小,潜意识里绝望得寻找领袖和归属感。

因此,网络时代下乌合之众仍然存在,且特点更突出,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特点的论述依然成立。

(3)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使人的精神生活逐渐充实,并使精神生活逐渐走向知识化、现代化。

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已不是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娱乐方式多元化,不仅物质消费大为丰富,精神消费也显著提高,享受性消费成为时尚。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秩序、生活节奏的变化。

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观、时空观早已改变,突破了原来传统的生活狭小天地,展示了宽广的活动空间,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地球村也正在逐步形成。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也使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新技术革命的加速度发展,创造了过去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或者根本没有想过的东西,使得人的眼界大开,由惊愕变为惊喜,由陌生变为熟悉,这就是人们与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向。

新技术革命是一般“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环境污染(核污染,生化危机,超级病毒等)、生态破坏(全球变暖)、高科技对人性的异化(克隆人,变性人等)、人际关系的冷漠化、新军事武器的应用等等,都是极为严重的影响乃至伤害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