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宣传?学习本课之后你能给出自己对“新闻”的定义吗?

答:(1)新闻的定义

新闻就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没有特别的目的。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宣传的定义

宣传不仅可以通过传媒,还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播,它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就是一种试图控制目标受众的态度和观点的沟通技术。宣传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巩固目标受众的现有信念体系、价值观构成以及政治立场,塑造有利于宣传者的态度。宣传根据需要会直接针对设想的受众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大众媒体只是宣传的一种载体形式。宣传还可以通过演讲、广告、歌曲、招贴画、传单等等进行。

宣传是政治体制的一个功能,通过它可以获得政治权力或捍卫政治权力。宣传的内容多少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显得尽量客观,将自我利益的观点尽量“自然化”。出于策略的需要,宣传会采取公众话语或公开的对话形式,但是它总是指向预先设定的目标,宣传技术专家会小心谨慎地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宣传总体上是一种单向传播。

(3)学习本课之后,自己对“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客观发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

2.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差异有哪些?

答: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差异包括: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信息,是减少人们不确定或模糊程度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关涉新近发生的事实,它即是新闻,因为它消除或减少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某个事情的疑惑。

宣传更注重的是外在的程式或形式,通过形式传达的某种观念,可能会给参与者留下印象,这就是宣传的作用。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只是信息的一类,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与众不同的事实的信息。

宣传的内容,通常多数对接受者来说是已知的,通过反复讲、经常讲,接受者加深了印象,观点渗透到接受者的头脑里,熟悉到脱口而出、说出来没有感觉的地步。这种情形,是宣传的成功,说明这些词句已经成为一种舆论环境了,但这也是宣传的失败,因为人们只在词句的发音和对字形的识别层面接受了它们。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描述的是新、异的具体事实,即使传媒的版面或新闻节目冠以“新闻”的标识,仍然不会有受众,寻求新闻的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版面或“新闻”节目。

宣传的目的是向接受者灌输观点或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一旦别人抢先发布或公众知道了就会顿时变得毫无价值。新闻讲时效,几乎是无条件的,这是新闻的职业竞争使然。

宣传有时候也讲时效,但多数情况下更讲究时机,宣传者要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的时机。宣传要权衡利弊,选择宣传的时机背后,是对更大的政治或商业利益的追求。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这在人际新闻传播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

宣传有明确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接受某种思想观念,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本质就是“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工作报告一件事实,要把事实的各方面都说到,而且要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公正、不客观。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内容的平衡。

宣传者习惯于突出对自身有利的方面,有意无意地遮蔽不利于自己的方面。

宣传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还要遵循宣传伦理。以宣传为目的传播,可能会存在道德悖论(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我国的传媒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要学会在宣传中“以新闻为本位”,以传媒人的新闻职业意识为基础,做好官传。

3.新闻的特性有哪些?

答:新闻的特性包括:

(1)新闻重信息。信息,是减少人们不确定或模糊程度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关涉新近发生的事实,它即是新闻,因为它消除或减少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某个事情的疑惑。

(2)新闻重新异。新闻只是信息的一类,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与众不同、奇艺非常的事实信息。

(3)新闻重事实。新闻描述的是新、异的具体事实,即使传媒的版面或新闻节目冠以“新闻”的标识,仍然不会有受众,寻求新闻的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版面或“新闻”节目。

(4)新闻重时效。新闻必须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一旦别人抢先发布或公众知道了就会顿时变得毫无价值。新闻讲时效,几乎是无条件的,这是新闻的职业竞争使然。

(5)新闻重沟通。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这在人际新闻传播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

(6)新闻重平衡。新闻工作报告一件事实,要把事实的各方面都说到,而且要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公正、不客观。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内容的平衡。

4.当代“大众自我传播”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播有何不同?

答: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资源强大、以点对面的新闻生产的工业化过程。现在,大众传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主流,但西班牙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大众自我传播”已踏上舞台。

(1)“大众自我传播”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因为这种传播形式能将信息扩散到全球的受众,同时,这种传播又是一种自我传播,因为信息是由自己生产出来的,那些潜在的信息接收者也是自主确定的,传播网络中检索特定的信息和内容也是自我选择的。因此,大众自我传播模式是一种受众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自我传播的形式,其潜在的受众遍布全球网络范围之内。

(2)卡斯特还指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大众自我传播这三种传播形式是共存的、互动的,并且彼此补充,它们不是用一种传播形式代替另一种传播形式。这种具有新历史意义的传播形式,将所有这些传播形式勾链为一种混合物,一种互动的电子超文本,这个电子超文本容纳、混合,并且重新整合了人类互动中的所有文化表达。

(3)随着大众自我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传播网络水平的发展。网络用户现在可以使用博客、微博、微信、扎客等,建立他们自己的大众传播系统。

5.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有哪些差异?

答: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的差异包括:

(1)欧洲历史上的“新闻”内涵

《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公元1~2世纪)中的“新闻”一词,是指新鲜的故事:“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初叙述德国柏林市民的活动时引证了《圣经》的这段话,并写道:“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

关于意大利的小城庞贝被火山灰埋没的最早新闻通讯《79年8月24日那天》,写于公元104年,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的作家小普林尼,而事实发生在79年。他采访的是他的舅舅—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罗马帝国地中海舰队司令,他的舅舅亲历了火山灰埋没庞贝城的过程。《79年8月24日那天》很像现在的新闻通讯,事件与记录在时间上相差25年,那时历史与新闻是混淆的,人们将关于庞培的记载作为新闻看待。

英语早年在欧洲很落后,直到1603年才成为英国的国语,成熟很晚。英文news一词,源于古希腊。《牛津词典》将新闻解释为“新鲜报道”。

最早的德语“新闻”一词,源于德国北部俗语“报道”,指商旅传播的趣闻轶事。15世纪,演化为“在时间上绝对新颖的事物”。16世纪后,被用作印刷物的代名词,即“报纸”。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没有新闻的含义,就是指报纸,但它的原意是新闻。

(2)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中国商朝第一个国王——商汤王(公元前17世纪),对“新”提出了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

春秋时代的孔子的学生编纂的他的语录《论语》共492章,涉及信息传播的字很多。孔子对内涵具有“新”的内容的要求是保守的,他要求人们“多闻”,但不是为了获知新知识、新事实、新观念,首先提出的是伦理要求,是“善”。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对于新闻的理解,本能地是指最近听说的、发生的事情。

“新闻”一词在宋代,开始特指非官方的消息,但新闻一词不入主流话语。

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之下,中国新闻传播中宣传成分不可避免地比较浓重。对此份历史遗产的特点,我们要很清楚;同时,要努力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服务于公众的新闻需求。

(3)两者宣传色彩的浓重程度不同

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而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要求“文以载道”,即宣传官方的道统,是官方社会教化的一部分。至今中国的新闻中仍含有较多的宣传色彩。

6.简述西方常见的七种宣传方法及其运用。

答:西方常见的七种宣传方法及其运用的内容具体如下:

(1)加以恶名

加以恶名,又称标签法(name calling),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

(2)美化

美化,又称“光晕效应”(glittering generality),即把某种观点(或人物、事物)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系起来,使人不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观点、某人、某事物。

(3)假借

假借(transfer),即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为人接受。

(4)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又称佐证法(testimonial),即请某个受尊敬的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某个观点、产品、人物的好坏,以达到褒扬或贬抑对象的目的。

(5)以平民百姓自居

以平民百姓(plain folks)自居,即说话人企图让人们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因为他属于人民,来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西方民主社会的一种宣传特征,因为议员、总统是要靠选民的选票决定的,面对公众,当事人要赢得信任,就要尽可能显示出自己与平民是一家,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6)洗牌作弊

洗牌作弊(card stacking),即选择并运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以使某个观点、方案、人物、产品处于有利的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

(7)号召随大流

号召随大流,又称“巡游花车法”(bandwagon),即企图让人们相信,我们所属的那个群体都已接受他们的方案,人人都如此,我也如此吧!

7.简述我国常见的七种宣传策略和技巧及其运用。

答:我国常见的七种宣传策略和技巧及其运用的内容具体如下:

(1)“最大—最大”策略

“最大—最大”策略是指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2)求同存异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宣传策略。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

(3)“无我”策略

“无我”策略是指宣传中强调没有“我”的利益,特别是没有个人的私利,拿出各种论据来证明这一点,仿佛不是为了“我”的利益,这很能动员群众参与到某种事业中。当然,这其中不可能没有宣传者的利益,只是不公开说出来而已。

(4)“小骂大帮忙”

这曾是对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主办的新记《大公报》与国民党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一种说法,现在的学术研究认为不是这样。这一宣传方式的效果在于,在无碍大局的条件下让不同意见者适当得到表达,彰显执政者的开明。这种方法对当权者来说,总体效果是好的。

(5)适可而止

这是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在宣传中的表现,即在宣传的量上把握好分寸。

(6)微调

在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在传播中有计划地缓慢地改变观点,最终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把原来的观点调整为现在的观点。这一宣传策略,目的是让人们缓慢地改变陈旧的观点,逐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这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情形的宣传,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社会里尤其有效。

宣传,带有强烈的主观目的,各种宣传方式都在努力适应人的交往心理,并与具体环境相关。但是,有些宣传方法存在明显的手段不正当的问题。宣传并非坏事,但不能不择手段,不能无伦理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