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②今天的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已经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人们不能不重视新闻,特别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它是生存之必需。然而,面对无数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选择成了难题。
③对记者来说,从海量事实中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了,而对新闻接收者来说,现在还要从海量新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的新闻。因此,不论是专职新闻记者,还是普通公众,都需要一些新闻价值的知识。
3.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差异才会出现信息的流动,从拥有信息多的一方流向拥有信息少的另一方。但这种流动不是自然界的水流,顺势而下,而要传、授双方的相互认可。
(1)发出信息者,或出于利益、情感的需要,或为了寻找新的信息。
(2)信息发出了,有了回应,那个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收者相互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接收者认可,是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条件。显然,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对事实的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二、新闻价值是什么
1.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对接收者来说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
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作出决策。
2.事实是客观的
事实是客观的,这种判断虽然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
(1)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在共同“不知”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兴趣的条件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这种共同的对“新闻”的认识,是“新闻价值”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2)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收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3)受众接收某条新闻,通常出于对其“使用价值”的判断。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传播者的个性偏好也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
三、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据
1.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人对外部的感知,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找寻带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在无数事实中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求选择者心中有明确的选择标准,这也是记者的一个重要职业素养。
(1)对于新闻接收者来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能够被接收和记忆,因为人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记忆都是有限的。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个人只能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2)人们是在各种信息的比较中选择和接收信息的。两个信息的比较中,人们本能地接收触及边界的、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
①人们自然会被不常见的、新鲜的事实所吸引,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自然熟视无睹。
②采用反常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得出的观点性信息,也会吸引人。
人们对所熟悉的关于某事物的说法会感到木然,一旦关于某事物出现新的阐释,说法与原来的距离越大且有一定道理,就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赢得接收者。
(3)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可以概括三层递进的内容。
①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兴趣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倾向。
②选择性理解,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相互冲突。可分为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和卷入性理解。
③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2.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人是高级动物,会对新鲜事物以及需要提高警惕的事物表现出高度关注。
(1)美国女传播学者帕梅勒·休梅克认为,在监察环境时,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对正常的好消息的关注,往往不及对坏消息那么重视,因为前者的监察意义不大,而后者在激发接收者方面明显地能够发挥功用。读者、观众对坏消息的重视程度高于好消息,因为坏消息对他们有提醒和警戒作用。
(2)她强调,这种对坏消息的偏好,甚至源于遗传进化,因为了解偏差(deviance)情况可以保障个体的安全和有利于繁殖后代。这种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动物的天性。
(3)不论是基于生理需要还是文化塑造,把偏差的事物(即坏消息)分辨出来,并以新闻的方式展现互诉,是人寻求信息时的本能表现。
坏消息除了能够帮助人类监察环境外,一般较有刺激性的情节,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引发具体的影像,而且出人意料,因而更易为公众关注与接受。坏消息可能具有“雪中送炭”的效应,而好消息通常是“锦上添花”,就紧迫性而言,新闻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倾向坏消息一边。
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中指出,新闻的一个倾向就是坏消息。
3.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出于本能)
①好奇心的本能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一旦具有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好奇心,就会积极地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通过新闻获得信息当然是其中的一方面,只有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他才会有所发展和创造。
②坏消息综合征
经调查,很多网民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这种“坏消息综合征”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负面内容承载着与个人共运的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网民得以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
③习惯性质疑
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从另一角度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做“为公代言”的姿态。
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没有看到蹒跚的进步,这些习惯是不是一种无可挑剔的时代美德,这似乎也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利益驱动)
①人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信息会特别敏感,也会去特别关注。因为只有了解相关的信息,他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人是会趋利避害的高级动物,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必须对自己所生存的周遭环境进行判断,这就要求人们从外界不断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因此,个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3)人对自身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
个人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而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如果某种偏好形成规模,就会有对应的媒体或媒体版面(频道)提供对应的新闻。这类新闻对受众来说,是有新闻价值的。
四、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闻价值的要素”,是指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的若干考虑标准。
1.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便越有新闻价值。
这个道理与人的接受心理有关,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
不过,关于这一点的把握有时存在偏差。虽然最后一名的新闻价值分量远不如第一名,但最末一名也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因为也只有一个。太多的记者追逐新闻价值最大化,而忽略了那些公众也会关注的相对小的事实。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这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心理表现。
①在无法辨别清楚基本情况的时候,是人们心里感到恐惧的时刻,特别在自己或亲人处于危险境况的时候,尤其会有这种信息需求。
②确定的事实,哪怕是令人痛苦的事实,痛苦一阵也就过去了,而不确定、无法知晓,对受众来说是更痛苦的事情。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特别是直接发生在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
①人们通常对涉及自身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更关心。而对于长远的利益,因人的文化层次不同,关注的程度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②传媒有责任引导公众关注自身的长远利益,这方面的新闻,经过传媒引导,也会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有些新闻与公众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如果这类新闻影响力大、影响面广、立即产生影响,这类新闻甚至会比其他新闻更具有新闻价值。通常这类新闻涉及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或事件。
(5)事实与接收者的心理距离(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特长、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等)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心理距离要从社会学的七个调查要素加上“共同兴趣”等方面来一一考察。新闻价值的标准有一般宏观意义上的,也有微观意义上的。对这一群体受众有价值的新闻,对另一受众群体可能新闻价值很低,甚至完全无价值。
“心理接近”成为记者在自己的具体工作岗位上经常采用的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标准。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这是由于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或对著名地点知悉而产生了关注意识、对故土依恋的怀旧心理等等的缘故。
①名人身上出新闻,在运用中思路要扩展一下。名人毕竟是稀缺资源,这就需要多动脑筋,至少应该学会延展新闻价值标准的内涵。名人不仅限于其人自身,与名人相关的东西,遗物、遗迹、思想,在一定情形下即是“名人身上出新闻”的延展。
②著名地点发生的事实,往往具有新闻价值。一件通常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情,发生在著名地点,就可能具有新闻价值,而在无名地点自然没有新闻价值。
(7)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一般地说,和谐等于平淡,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等。有分歧、冲突便激起平静之水的涟漪。凡是冲突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①各种冲突的新闻中,最常见的是竞技,这是和平时期人为制造的冲突,尤其是体育比赛。它是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人为制造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所以这类冲突报道不断出现在传媒上。
②论战是指关于时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观念上的冲突,传媒组织好了,同样有看点。例如当前的《奇葩说》,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竞争,本身就是冲突,自然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现在关于冲突的新闻总体上写得不好,总是报道大公司内部老板间的冲突,而没有将冲突与公众的利益挂起钩来。
④外交斡旋当然是一种冲突,只是表现形式上颇为和平,其实私底下不知道如何较量呢。
⑤人类最高的冲突是战争,所有关于战争的最新事实,均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与战争相关的事实之所以成为当时报道的新闻,是因为新闻名人、男人和女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加上战争本身这一人类最大的冲突事件,数项新闻价值要素集中在这一对比性新闻中,使得这类新闻比一般性新闻更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越具有新闻价值。
①这是因为悲欢离合的高级情感是人独有的,具有一定的震撼性质。不过,在报道这类事实的时候,要注意防止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②同质异构的动物活动,在被赋予人的情感理解后,同样具有新闻价值。这种情形在和平时期,尤其值得大众传媒加以利用。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这里涉及类似文学的故事母题,诸如英雄母题、撒旦母题、爱情母题等。生活中各种故事性事实,各不相同,看似繁杂,实际上也可以归纳为有限的几个“母题”。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来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①有些时候,当你把一些似乎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情形、事实与我们习惯性适应的情形、事实放在一起,若产生明显的反差,这类情形和事实就明显地具备了新闻价值。
②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相对的,需要在各种事实的比较中来确定。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显得“正常”之时,与之相反的信息,便具有了新闻价值。
2.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美国女传播学者休梅克在调查中提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可以作为衡量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标准。
(1)罕有的偏差,或统计学上的偏差(statistical deviance)
这里所说的“偏差”,也可以翻译为“越轨”,即超出常态的情形。对某些偏差,个人的感受虽然很具体,但在宏观上往往是模糊的,通过统计获得的偏差数据较为精确,因而具有新闻价值。
(2)显著(prominence),即规范上的偏差(normative deviance)
规范上的偏差指的是某种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或产生了负面作用。这里所说的即坏事通常有新闻价值,因为这类事实虽然不多,但违反社会规则,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
(3)煽动行为,可以是规范偏差或是病理偏差(pathological deviance)
这里指的是某种威胁社会秩序的“病变”,例如骚乱党、邪教或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
(4)冲突和争议,属于规范偏差
没有冲突和争议的地方,说明各方对所持规范没有异议,因而这类事实不会有新闻价值。一旦出现冲突和争议,说明总有一方认为其他方“违规”,因而这类事实便具有了新闻价值。
3.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的影响
(1)传播学者韦弗和威霍特于1982年和1992年两次调查美国新闻工作者,他们发现,记者们关于事实的价值取向重要性的排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①1982年:距离(事实发生地的远近)、影响(事实影响力的大小)、冲突(冲突程度)、不寻常(异常程度)、时间(是否刚才发生)、显著(是否发生在名人或著名地点);
②1992年:影响、冲突、时间、距离、不寻常、显著。
美国记者对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重要性的排序,主要依据是公众对事实看重哪些方面的排序。环境条件会使得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更为关注某些方面的事实,于是,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会发生微调。当然,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2)1991年香港从专业角度做过一项对记者的调查。调查显示,1991年记者的专业素养总体是比较高的。他们选择事实是否报道的因素排序是:事实的社会重要性、新闻来源的权威与可靠、根据专业经验来判断、主管要求报道、受众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同事关注。
五、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评判总会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异,所以每天在传媒内部,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关于某个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具有多大的新闻价值的争论。
除了专业化衡量外,还有以下三类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实现打折扣的现象,其中第一、二类通过完善的制度和遵循职业道德,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纠正;第三类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1.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现在我国的大众化报纸在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和报道事实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各级党的机关报、与中央各部委相联系的行业报,版面充斥本领域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和日常工作情况,以及较多的“非事件性新闻”。
(1)“新闻价值”,是进一步选择事实的标准,它包括事实本身的选择,以及报道事实的切入角度等等。最后一条“社会效果”,其实仍然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并非报道了就会有人接受。
(2)价值压抑新闻价值的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这表明,新闻价值并不能左右一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新闻政策在同时制约着人们的选择。这种宣传价值压抑新闻价值的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传媒开始企业化经营之后才慢慢有所改变。
(3)打破常规发生的事实才具有新闻价值。与民众的利益相关的事实、群众关注的事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不多见的事情(发生频率小),应当是记者眼光盯住的地方。
(4)在平日的新闻工作中,习惯性的宣传意识也会有意无意地抑制了记者、编辑对事实的新闻价值选择。对于传媒,任何煽情都应避免,理智、客观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理念。
2.传媒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
(1)新闻的采集报道对于媒介企业来讲是要讲成本核算的,如果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调查性报道或深度报道,媒介企业往往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放弃对一些新闻的深度挖掘和调查,而往往这类报道的新闻价值颇高。这种情况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商业媒体面临的一个窘境,严肃新闻、调查新闻记者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这意味着那些关乎公众利益的报道在逐渐减少。
(2)对广告客户不利、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传媒往往遮掩不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样不遵循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
(3)若从发生事实的当事人那里观察,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判断会受利益的牵制而说出言不由衷的判断。治下出了事,再大也没有新闻价值;做出了成绩,再小也具有轰轰烈烈的新闻价值,这是许多官员被扭曲了的新闻价值观。
3.由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传媒的刊播是有运转周期的,以24小时或7天为周期的居多。截稿时间往往造成对新闻选择的影响。以24小时的周期为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1)事实发生的时间
①如果事情发生在上午,由于截稿时间通常在凌晨,有较充裕的时间采访,报道量可能与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对应。
②若事实发生在截稿之时或之前很短的时间内,除非事情特别重大,才可能临时调整版面或电视新闻节目的顺序,加进最新新闻,但报道往往颇为简单,与其具有的新闻价值不相称,因为截稿时间已到甚至已经被推迟,不能再拖延;如果事情相对不重大,往往就被忽略。
(2)记者是否在场
事件发生时记者是否在场,影响事实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①若记者恰在现场,因为传媒拥有直接的报道权,本来事实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占据的版面或时间会相对大些或长些。
②若没有记者在场,而由非传媒的人员提供素材,通常报道得较为简单,即使事实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③若没有记者在场,再由传媒派出专门的报道人员进行采访。除非事情已经轰动,一般情况下,由于时过境迁,报道量通常不会很大。
(3)值班的传媒负责人的偏好
尤其是24小时周期运转的传媒,每天凌晨截稿,只能由一位传媒的副职领导作为截稿之时签发稿件的负责人。每位负责人都会有个人的偏好,这种偏好会无意中影响对事实新闻价值的评估。
(4)省力原则对记者工作的影响
记者采写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自然,采取某种行动的或然率,会受到省力原则的驱动,在几种选择中,达到目的的最省力方式是首选。这种选择也会影响具体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①追踪新闻时,记者通常首先要考虑此事是否能直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否花了力气仍会遭到编辑的无情弃用。
②新闻资料的获得是否比较容易。在时间紧逼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闻资料是否“顺手”和省力变得很重要。
(5)事实本身的性质影响人们对其新闻价值的判断
传媒工作的时效性决定了通常能够产生立竿见影传播效果的事实,会得到较多的关注,而发展缓慢但从长远看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很难被重点报道。
现在的传媒越来越多地关注具有发展前景的事实,因为传媒间的竞争迫使传媒的眼光必须放远,眼光的远大和观点的深度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但就具体事实的选择而言,仍然要掌握的情形包括:
①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规模大、突然产生显著性意义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②事实的清晰度。事实本身不受怀疑、透明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③文化上接近或利益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④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⑤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⑥从报纸版面组合或广电新闻节目编排的角度看,能够整体均衡编排或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在传媒运转周期内,记者编辑权衡事实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事实发生时间的早晚、发生地点的远近、采访难度、事实的重要程度和是否有趣味、事实展现的清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