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13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
Ⅰ.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常识》
2.史沫特莱
3.新生事件
4.内部新闻自由
5.第一代导语
6.组合式报道
7.新闻图示
8.论证
9.广播新闻专稿
10.广播的传播符号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2.什么是“用眼睛采访”?
3.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4.简述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
2.联系新闻传播实际分析新闻媒介社会控制的主要渠道。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8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条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两分)。
山西省大同县距离大同市20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申请到“小康县”的头衔,是大同市东部六个县中唯一的小康县,其他五个县都是贫困县。
据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介绍,其实,大同县与周边几个县经济条件不相上下,县里18万人口中,有近6万是贫困人口。北部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
大同县委党校前校长梁斌龙介绍,获得小康县的称号后,大同县每次寻求帮助,“小康”的帽子都会把门关上。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损严重,他去省委党校申请修缮资金,得到的回答却是“小康县哪会缺这么点钱?”
王汉斌说,他任大同县开发办主任时,申请项目、申请资金处处碰壁。“只要是小康县,就没有政策扶持。小康县甚至没有扶贫办,连和省市扶贫办对接的单位都没有。”
大同县面貌“简陋”,由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构成主框架。大街两边是三四层的楼房,后面是成片平房。对比大同县,相邻的灵丘县城显得更“发达”。商业街上,有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当地有人把灵丘县称作“小香港”。
大同县戴着“地主”的帽子,灵丘县则一直是“贫农”。1985年,灵丘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多灾贫困县。1991年1月,灵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灵丘被国务院核定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得到了“输血式”扶助,享受专项扶贫资金、各部门的资金倾斜和定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惠等等,还会得到中央对口扶贫。
这个时期的大同县,刚刚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与扶贫政策无缘,小康县的各项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县”帽子,大同县很多人觉得是当时的领导为了政绩“瞎胡闹”。
据梁斌龙回忆,大同县约在1996年成为小康县。那年大同县地方财政收入3738万元,支出6590万元,收不抵支。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小康县是典型,成为小康是一种荣誉和面子。
梁斌龙回忆,按统计数字,在一些主要指标上,当时的大同县确实达到了小康标准。但小康县的16个标准中,有一些是大同县是不符的,而当时的统计数据都迎合了小康。
1996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无力完成GDP指标任务的大同县只能把市里设在其境内的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事实上那些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儿关系。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贫困县能得到更多帮扶,“贫困”的名头业因此成为被争夺的“香饽饽”。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34.8亿元,其中投向贫困县1457.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71.3%,县均1.36亿元。
这种背景下,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的王汉斌算了一笔账,贫困县每年在保障房一项上的支持资金为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这些外来注入资金相当于一个县的有一个财政收入。此外,中央各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适当倾斜。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部门,对于贫困地区都有资金投入。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一定优惠,贫困县还能得到大量贴息贷款。
记者采访中,大同当地有官员称,因为怕被摘掉贫困的帽子,在经济统计数字上,一些县会刻意“藏富”。
在灵丘县,记者问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该县统计数字是否真实,他没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个别地区的例子。他说,在某市矿区,一个煤矿大县一年产值百亿,但从来不敢报那么多,只报几个亿,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1年的调整中,灵丘依然是扶贫开发重点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贫困片区。
王汉斌介绍,从2003年起,历任大同县领导就不断向省里跑。大同县的努力得到了汇报。2011年底,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大同县是山西省唯一以非国家级贫困县身份入列的县。
戴上贫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贫困县“一县一业”的要求,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2013年1月18日,大同县举办黄花产业推介会,要力争把黄花产业做大做强。
1月21日,王汉斌接到了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个处长的电话,工信部要派人到大同县接洽扶贫事宜。资金、项目,开始注入这个“新晋”的贫困县。
真题及详解
2013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及详解
Ⅰ.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常识》
答:《常识》是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1737—1809)于1776年1月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而发表的政论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他竭力主张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认为谈论和平是“荒唐透顶的说法”,“应该用武器这个最后的手段来解决争议”。《常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在舆论上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常识》是促使美国从不列颠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出版物,该书的出版深刻揭露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使得很多人最终下定决心与英国决裂,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2.史沫特莱
答: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美国人,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於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五卷公布了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史沫特莱可能是苏联派到中国的间谍。
3.新生事件
答:新生事件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以《新生》周刊为阵地的抗日运动。1934年2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4.内部新闻自由
答:内部新闻自由又称为报道权、编辑权,各国的名称不一。它指的是:在私人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老板之间,在政府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总编辑和编辑部应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内部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延展和深化,是媒体组织内部的权利分化的必然结果,是新闻专业人员为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对其职业信仰坚守的产物。内部新闻自由是现行的新闻体制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斗争与妥协的表现形式。内部新闻自由是随着媒体组织内部编辑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内部新闻自由最早发生在日本。1919年,日本报业职工首先提出争取编辑权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确切的概念,是由德国首先提出的。
5.第一代导语
答:第一代导语是一种新闻写作的专用术语。导语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适应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导语产生初期,囊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即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于一身。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大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新闻界称其为“第一代导语”。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6.组合式报道
答:组合式报道是指集中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的一组稿件。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组合式报道为同一事件或问题做出多样式的报道,可以同时有消息,专稿,评论,访谈,资料等。
7.新闻图示
答:新闻图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常用的一种视觉新闻形式,是以图、表为主要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以及对新闻事实中比较抽象的数字、内容,或者难以用文字描述、难以用新闻照片表现的事物进行形象化展示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但不具有标记性。新闻图示按照是否具有独立报道新闻的功能,可以分为插图新闻图表和图表新闻两大类。新闻图示能够有效地传达事物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过滤掉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新闻图示可以传达比其它视觉新闻更多的有效信息。新闻图示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
8.论证
答: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是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论证的原则有四点:①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基础,论点是对论据的合理判断、解释与延伸;论点统率论据,论据为论点服务。②虚与实的统一。虚是指理论、政策、思想、观点;实是指实践、业务事实、材料。③破与立的统一。破是指反驳与批判错误观点;立是指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④严肃与生动的统一。应注意主题的严肃性与手法的生动性的有机结合,议论与抒情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9.广播新闻专稿
答:广播新闻专稿是指在新闻广播中运用的、除广播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报道体裁和形式的总称。广播新闻专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播专稿:广播通讯、广播速写、广播特写、广播调查报告、听众来信来访、广播新闻专稿。②录音专稿:广播讲话、录音访问、实况广播、录音剪辑。广播新闻专稿具有以下基本属性:注重内容的深度,注重突出“为什么”“如何”这两个新闻要素,表现功能多样性,表现手段综合性。
10.广播的传播符号
答:广播的传播符号是指广播声音。广播的传播符号按不同的特性,被划分为三个类别:①语言。主要有独立表意、解说、补充、抒情议论、连接、交流的作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化、口语话、防止歧义、简介明确、形象和适量。②音响。广播中除音乐和解说以外的声音,分为客观音响和主观音响,音响能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③音乐。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组织起来,并通过演唱或者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作用是作为电台及栏目的标志,节目之间的间隔,揭示和深化节目或栏目的思想、主题,抒情渲染、刻画人物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答:新闻选择是新闻把关人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关人根据新闻的品质对新闻加以比较、评价的过程。但是把关过程并非随心所欲,须受到新闻媒介内外多种因素的约束与影响,是按照已被内化为自己信念的标准和若干具有约束力的法规进行的。这些依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媒介而异,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般说,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有:
(1)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一般指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
(2)社会主导价值观。新闻传播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传播体制,支配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导价值观也在根本上支配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心理和日常行为。也有人认为,主导价值观往往同时表现为宣传价值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是:与党的中心工作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3)媒介编辑方针。所谓编辑方针,是指媒介在处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时所遵循的指导方针。它规范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就稿件选择的具体要求、文字的格调、处理方法、评论的态度、版面形式等,确立了一整套准则。它塑造了媒介的形象和个性。
(4)新闻政策法规。新闻政策法规指的是强制性地限定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党纪和政令。
2.什么是“用眼睛采访”?
答:(1)新闻记者用眼睛采访是指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主要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展状态的耳闻目睹,对有关人物、场面、情景、氛围的目击,以及对采访对象及其所在环境的察看。通讯、特写以及现场新闻、视觉新闻中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事实材料,往往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记者善于用眼睛采访,可以获得独家事实材料,捕捉到独家的细节。
(2)“用眼睛采访”具有以下优势:①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性;②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与可读性;③可以用目击的事实进行富有说服力的批评或揭露;④现场观察有时甚至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
(3)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注意观察的主要内容有:①观察事物变动的态势;②观察新闻事件现场的情景和气氛;③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④观察人物;⑤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⑥用眼睛调查数据。
3.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答:新闻编辑工作是指新闻记者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加工、编排、校对等的一种新闻业务活动。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特性:
(1)统筹决策——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不同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有不同的聚焦点,他们不仅要求报纸供应的信息有相应的时效,更需要有超越网络媒体的深度,而报纸提供的是过滤了的信息,这一点也增强了报纸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然而无论是深度还是可信度,都不是报纸这一媒体自然生成的,它要由编辑对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编排,向读者传递并得到读者认可,才能确立。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审视形势、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精心设计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整体形象,确立报纸的风格。新闻报道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辑需要认真策划新闻报道的全过程,组织报道力量,从高于记者的观察视角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具体指导,帮助记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值得报道的题材,发现更好的报道角度,写出优质新闻稿。
(2)再次创作——新闻素材的再创造性二次加工
新闻编辑与记者处于新闻稿件生产的不同阶段,记者面对的是生动、丰富的事实,感性认识较强,但容易受局部观察影响,写出的稿件生动形象但常常缺少精心提炼。而编辑面对的是已经成为文字的新闻稿,又处于全局位置,有利于对稿件作冷静分析,报道原则与政策把握相对较为准确,有利于发现记者未意识到的问题或新闻事实潜在的价值。而且编辑面对的不是单件新闻事实,而是众多的稿件,有利于好中选优,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新闻编辑对记者、通讯员或社会来稿的处理,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修改类技术性工作,而是根据报纸的整体编辑方针和一定时期的报道要求,在保证原稿意图的前提下,对来稿所反映的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开掘,重新组合素材,改进表现形式,提高稿件质量,增强信息传递效果。这是富有再创造意义的二次加工。
(3)发表见解——新闻事实的价值体现
对新闻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同的新闻事实客观上必然有不同的意义,新闻编辑处理稿件过程中也必然对新闻事实的内涵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导读者和影响读者。表现不同见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包括来稿采用与否,发表评论,制作标题,版面位置安排,字号、字体的采用,以及线、框、底纹、色彩的运用等。
(4)最终把关——媒体质量实质上取决于编辑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新闻编辑在新闻作业流程中不仅是一个过程环节,而且是核心环节。作为过程环节,不同岗位的编辑有着不同的岗位职责,然而在编辑部的实际工作中,每一岗位的编辑又都有着相同的责任——决不放过每一个被发现的差错,在这一点上没有岗位之别。同时,由于报纸生产不仅有线性的作业流程,还有非线性的横向、斜向甚至逆向作业,编辑从报道策划起就处于生产流程的中心环节。为了保证稿件不出差错,提高质量,稿件在编辑与记者、校对、其他编辑甚至照排人员、印刷工人之间,会出现多次双向流动,直至报纸到达读者手中。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与编辑工作态度是否认真严格紧密相关。因此,编辑应该是报纸信息传递质量的最终把关者,既要把住政治、政策关,也要把住事实正确、文字准确的技术关,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4.简述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
答:电视新闻编辑是指从事电势新闻编辑的编辑人员。地那是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有:组织指导、编辑制作和控制指挥。
(1)前期:组织指导
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制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文字叠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插播消息,意味着打乱原来拟订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何时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2)中期:编辑制作
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要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的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
(3)后期:控制指挥
直播式节目的播出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编辑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工作是节目的编排。与报纸排版相比,时间就是电视的版面空间,在单位时间里丰富、活跃版面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根据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突发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受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及时切入。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
答:(1)《循环日报》的含义
《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2)《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
①1864年王韬曾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但报纸所有权和经营方针完全掌握在英国人罗郎手中,王韬深感必须有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日报才能表达华人的声音和代表华人在香港的利益。
②中外新闻出版史学者公认《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历史上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日报,林语堂1936年在芝加哥以英文出版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一书中推崇王韬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③王韬用他的笔杆子在《循环日报》发表的政论,为变法强国制造舆论,树立了文人不一定要“学而优则士”在清朝官府当官才能影响政治的榜样,开创“文人论政”的先河。
洪深在1934年《申报总编纂“长毛状元”王韬考证》一文中认为王韬是政论高手,即使在二十世纪新闻界也未有人能超越他。
④《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的影响。
2.联系新闻传播实际分析新闻媒介社会控制的主要渠道。
答:(1)新闻媒介控制社会的含义
新闻媒介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控制的力量。控制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行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持、维护和改进系统职能活动的合理规范。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通常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2)新闻媒介控制社会的主要渠道
①从表象上看,媒介在制定传播策略、确定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时,受众的要求、好恶,成为媒介首要考虑的因素。但从媒介传播的最终目的看,传播者采集信息、制作信息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同受众进行交流,而是通过选择性传递信息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对社会公众施加某种影响,引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借以达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从而完成对社会和受众的控制。
②在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中,受众通过花钱订阅和购买,占有或接触媒介产品,进而满足自己的接受需要,成为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但在媒介产品、市场、消费系统中,受众从来就不单纯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而是媒介出售给广告商以获取利润的特殊商品。媒介由于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成为广告信息传播最具劝服力和影响力的平台,而媒介在制作成本和利润回报的压力下,对广告资源拥有的渴求,与广告极力通过媒介回收利润一样来得迫切和冲动。著名学者斯密塞认为,“大众媒介的构成过程,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媒介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吸引受众的,这与以前小酒店为了吸引顾客饮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太大的差别。”⑨
③大众传播当前媚俗化倾向的根源是缘于传媒对受众低俗趣味的追随,还是传媒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引导大众文化的有意行为。因为精英文化毕竟属于少数群体,它强调启蒙,旨在教育,拒绝进入商品交换关系。只有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可批量生产、能进行最大受众范围传播,这就理所当然地为现代传媒所青睐,利用和广告商共同制造的大众流行文化分别获取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媒介传播内容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广告商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手段。媒介通过传播内容和广告及其所包含的大众文化,左右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引导社会风尚和生活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制造着大众的欲求,为各种消费文化建构起巨大的市场。
④今天,跟着广告购物、看着广告安排自己的生活,按照媒介提出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工作和生活,就是受众自觉不自觉地对媒介提供的样本行为和思维追随的表现。广告展示的奢华商品和满足人性需要的体现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但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媒介和广告商的共谋下焕发起来的消费欲望驱使下,人们跟随媒介引领的时尚脚步,模仿着广告和其它传播内容的范式,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媒介所希望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8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条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两分)。
山西省大同县距离大同市20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申请到“小康县”的头衔,是大同市东部六个县中唯一的小康县,其他五个县都是贫困县。
据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介绍,其实,大同县与周边几个县经济条件不相上下,县里18万人口中,有近6万是贫困人口。北部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
大同县委党校前校长梁斌龙介绍,获得小康县的称号后,大同县每次寻求帮助,“小康”的帽子都会把门关上。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损严重,他去省委党校申请修缮资金,得到的回答却是“小康县哪会缺这么点钱?”
王汉斌说,他任大同县开发办主任时,申请项目、申请资金处处碰壁。“只要是小康县,就没有政策扶持。小康县甚至没有扶贫办,连和省市扶贫办对接的单位都没有。”
大同县面貌“简陋”,由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构成主框架。大街两边是三四层的楼房,后面是成片平房。对比大同县,相邻的灵丘县城显得更“发达”。商业街上,有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当地有人把灵丘县称作“小香港”。
大同县戴着“地主”的帽子,灵丘县则一直是“贫农”。1985年,灵丘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多灾贫困县。1991年1月,灵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灵丘被国务院核定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得到了“输血式”扶助,享受专项扶贫资金、各部门的资金倾斜和定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惠等等,还会得到中央对口扶贫。
这个时期的大同县,刚刚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与扶贫政策无缘,小康县的各项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县”帽子,大同县很多人觉得是当时的领导为了政绩“瞎胡闹”。
据梁斌龙回忆,大同县约在1996年成为小康县。那年大同县地方财政收入3738万元,支出6590万元,收不抵支。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小康县是典型,成为小康是一种荣誉和面子。
梁斌龙回忆,按统计数字,在一些主要指标上,当时的大同县确实达到了小康标准。但小康县的16个标准中,有一些是大同县是不符的,而当时的统计数据都迎合了小康。
1996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无力完成GDP指标任务的大同县只能把市里设在其境内的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事实上那些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儿关系。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贫困县能得到更多帮扶,“贫困”的名头业因此成为被争夺的“香饽饽”。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34.8亿元,其中投向贫困县1457.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71.3%,县均1.36亿元。
这种背景下,现任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的王汉斌算了一笔账,贫困县每年在保障房一项上的支持资金为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这些外来注入资金相当于一个县的有一个财政收入。此外,中央各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适当倾斜。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部门,对于贫困地区都有资金投入。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一定优惠,贫困县还能得到大量贴息贷款。
记者采访中,大同当地有官员称,因为怕被摘掉贫困的帽子,在经济统计数字上,一些县会刻意“藏富”。
在灵丘县,记者问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该县统计数字是否真实,他没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个别地区的例子。他说,在某市矿区,一个煤矿大县一年产值百亿,但从来不敢报那么多,只报几个亿,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1年的调整中,灵丘依然是扶贫开发重点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贫困片区。
王汉斌介绍,从2003年起,历任大同县领导就不断向省里跑。大同县的努力得到了汇报。2011年底,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大同县是山西省唯一以非国家级贫困县身份入列的县。
戴上贫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贫困县“一县一业”的要求,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2013年1月18日,大同县举办黄花产业推介会,要力争把黄花产业做大做强。
1月21日,王汉斌接到了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个处长的电话,工信部要派人到大同县接洽扶贫事宜。资金、项目,开始注入这个“新晋”的贫困县。
答:(1)从不同角度对上述材料可以有以下两种导语:
①导语一:小康县和贫困县这两顶帽子哪个更值钱?贫困县每年在保障房上的支持资金为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而小康县却得不到资助。
②导语二:从争当小康县到争当贫困县,贫困县这顶帽子背后是国家扶贫资金的无序利用,制定合理评判标准才能找出真小康和假贫困。
(2)复合型标题如下:
从争当小康县到争当贫困县(主题)
如何才能保障国家扶贫资金的合理利用(辅题)
(3)新闻评论
争当“贫困县”,“哭穷”为哪般?
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以后,开庆祝大会热烈祝贺。有的财政收入已经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了,仍然继续要当贫困县。
一些地方的领导缘何热衷于争当“贫困县”?说白了就是一种利益的驱动。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开始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一些扶贫项目和资金相继向贫困地区倾斜。有些地方看到这是一块“肥肉”,于是乎挖空心思地争戴“贫困帽”。
但是,这些扶贫资金争取下来之后是否真正用于扶贫?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些地方把争取来的资金盖豪华办公大楼,根本没有应用于扶贫对象身上,一些地方扶贫多年,乡村干部是越扶越富,而老百姓则是越扶越贫。
一些地方纷纷争当“贫困县”,很大程度上讲与审查不严有关。有些上级部门根本不到基层实地考察,而是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结果导致了假“贫困县”的纷纷出笼。
地方争当“贫困县”危害甚大。真正贫困的得不到救助,真抓实干的县得不到上级的关照,而那些弄花架子的却能如鱼得水。容易助长奢靡之风。一些地方不是把扶贫资金真正用于百姓身上。
要防止假贫困县的出现,公开透明是最好的利器。一是贫困县的申报条件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要公开;三是平扶贫资金的用途要公开,一旦发现私自截留,自己挪用者,严惩不贷,只有形成一种高压态势,扶贫资金才真正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