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
I.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竖三民”
2.埃德加·斯诺
3.北岩报团
4.新闻把关人
5.新闻线索
6.辅题
7.同题组合
8.社论
9.实况广播
10.电视专访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每年约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起初,公共自行车项目给武汉带来了美誉,但后来市民“吐槽”不断。武汉网友“管得宽”2013年4月初发帖,描述了他的租车经历:从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个站点,都无车可租或无法还车,甚至遭到工作人员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为何租自行车?”不少网友跟帖感慨“对公共自行车彻底失望”。2014年3月和4月,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的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10辆自行车,但都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
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真题及详解
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及详解
I.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竖三民”
答:“竖三民”是指革命报人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这三份报纸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为同一人创办主持,风格和基调协同,故称“竖三民”。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在上海诞生,于右任担任社长,该报以主要篇幅揭露清廷出卖路权、矿权,斥之“以傀儡自待”;并大揭官场黑幕,抨击官僚腐败。1909年10月3日,《民吁日报》在上海创刊,报名有两个含义: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眼,仍要呼喊。同年11月19日被清廷查封。《民立报》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问世,将矛头直指清廷,斥之为“倒行逆施之政府。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民立报》也是重要舆论阵地。“二次革命”失败后,《民立报》于1913年9月4日被迫停刊。
2.埃德加·斯诺
答: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1928年秋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发表不少新闻作品。1933年至1935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和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积极支持爱国的学生运动。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引起极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访华。
3.北岩报团
答:北岩报团是英国第一个现代报团,形成于1908年,由哈姆斯沃思创办。因为北岩拥有多种报刊,并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故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哈姆斯沃思创办《回答》杂志后,又创办了《每日邮报》、《每日镜报》,购买了《观察家报》(1905),控制了《泰晤士报》(1908),以及多种地方报刊,开创了富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的事业,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并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他的弟弟H·哈姆斯沃思(1914年受封罗瑟米尔勋爵),继承了该报团的大部分报刊,但《泰晤士报》转让给了阿斯特家族,随后《每日镜报》于1931年分离出去。以后该报团称“罗瑟米尔报团”或联合报业公司。
4.新闻把关人
答:“新闻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新闻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新闻选择把关人理论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存在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5.新闻线索
答: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6.辅题
答:辅题是新闻标题的组成结构之一。新闻标题由主题和辅题组成,其中辅题的作用在于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的任务,它包括引题和副题。如果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辅题就可以省去。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都是主题的辅助,辅题的字号要小于主题。
7.同题组合
答:同题组合报道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将多条不同状态的相关报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版块式的信息提供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进行全景式的展示,是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同题组合报道结构形态通常为“动态消息+背景报道+关联报道+趋势报道+主持人穿插分析”,人们又称其为“包裹式”新闻。组合报道是由多个相辅相成的新闻单元组成,以一种整体优势诉诸观众,使重要新闻的空间得以纵向的和横向的拓展。
8.社论
答: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在广播、电视中称之为“本台评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发出号召,提出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辨明是非,指导实践。
9.实况广播
答:实况广播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站为加强报道的效果将某一正在进行中的社会活动的现场实况(声音或景象),结合播音员的讲解通过广播或电视传送给广大听众或观众。
10.电视专访
答:电视专访是电视记者(或新闻主持人)对有关的新闻人物和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或有关部门进行的专题访问报道的一种节目形式。它以可视的语言交流传播信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电视专访又可以分为人物专访和专题访问两类。如《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答:(1)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一致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印象,并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
(2)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过程实事求是,印象陈述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这三个环节决不允许出任何差错,不然就不会有真实的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其理由是:
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
②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③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3)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①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新闻报道中每一项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
②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
③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发现和准确选择新闻事实,并且迅速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新闻采访的任务包括:
(1)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或主要新闻事实
记者从事新闻采访,首先要下苦功的就是深入了解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新闻事实和基本内容。及时的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原因。
(2)精心捕捉生动情节和典型细节
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关于事物新变动进程中的具体情形,竭力掌握典型的事例、生动的情节和精心捕捉典型的细节。采写通讯、特写以及现场新闻、视觉新闻等,总是离不开生动的情节。记者要注重在掌握生动情节的同时,深入地挖掘典型的细节,用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简要了解全面情况
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面上的情况,概括性材料,事物的概况,采访对象的概貌以及有关的数据等。尤其是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更需要重视了解全面情况。记者一定要认真核实,对于其中的统计数据甚至要亲自进行计算换算。
(4)广泛收集有关背景材料
记者在采访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包括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收集背景材料,既要靠在采访中向有关采访对象了解、请教;又要靠充分利用有关的书面材料,尤其要重视有关著述、史志等;记者平时要注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和知识积累。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答:(1)新闻报道策划是报社的采编人员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与报纸策划一样,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个持续运行方案的过程。
(2)构成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①可供传播的客体
新闻是对新近变动的客观事实的传播,没有变动的事实,便没有新闻报道。因此被传播者所意识到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变动,构成了策划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依据,“可供传播的客体”就是指这种为报道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
②读者的获知需求
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读者的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读者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报纸读者的获知需求为依据,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要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
③实现传播的条件
新闻传播活动是依赖一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每一次新闻报道,除了上述两个条件,还要具备其他外部与内部条件。
a.外部条件主要指该新闻报道为有关法律和政策所允许、为报纸主管者所允许、为社会道德观念及文化环境所允许等。
b.内部条件指报社具备采集该新闻信息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具备必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水平等。新闻报道策划应充分考虑这些实现传播的条件,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
答:(1)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报道。
(2)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
①立体信息传播
a.采用同期声,与画面解说一体,承载了画面、解说无法传达的有效信息和价值,从而使电视新闻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b.电视新闻中的解说可以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与现实。
c.在电视新闻中,字幕与图像、声音、特技等组成了一种共时间、共空间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传播手段,提高了单元时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②直观形象思维
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形象生动,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
③现场纪实再现
它的共时空效应展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独特魅力。第一现场连线直播,屏幕经常出现双视窗、多视窗、飞字幕的方式,多渠道、多符号的传递现场的最新动态。
④观众多层次参与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它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环境。所以家庭式的传播对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⑤表现多元素综合
它综合了广播、电视、影响传播符号的所有的媒介的符号,就是这种多元符号,围绕着主体信息的综合性的优势开发。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文字、报纸、图示、图表、电视拥有的多种信息符号,它不是不同媒体符号的简单相加,而是围绕着主体信息的多种要素的多逻辑、多线索的集成。
⑥报道多工种配合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1)黄远生个人简介
①黄远生原名黄基,1885年1月15日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北京编辑《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等特约撰稿,经常在《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处发表文章。与刘少少、徐彬彬在当时被称为“民初三大记者”。
②方汉奇先生称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名记者”,宁树藩先生视之为“首批以新闻闻名于世的记者中最负盛名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
(2)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①通讯
黄远生的通讯极具特色,深受欢迎,更慢慢变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至是一种新闻体裁的名称。此文体始于1912年初的《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故称“远生通讯”,是指比消息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物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黄远生的通讯有以下几个特点:
a.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笔锋犀利,言辞充满正义志气,针砭时弊。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官僚政客腐败痛加斥责。
b.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曾高中进士后留学日本,有过在前清为官的经历,人脉甚广,从而使他利于周旋于各界政要之间,并且熟悉民初政治,因此有利于他获得重要价值的新闻。
c.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黄远生善于捕捉各种细节,描绘十分生动吸引。
d.语言通俗生动。他白描式刻画、极具现场感的文字,广受读者追捧,而且深受欢迎。
②新闻思想和见解
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黄远生报道的大多是政治上的人和事,强调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必须要有尊重事实的作风与新闻道德。他主张新闻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新闻真实性当作金科玉律。他还反对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前就乱下结论。这些新闻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看来,都是非常正确和有价值的。
b.“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一,“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
第二,“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第三,“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第四,“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黄远生这些新闻从业思想和“四能说”的提出在中国新闻采写理论上是一项超越前人的重大发展,对后人影响深远。
c.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
黄远生提倡新闻写作要做到“诚实无欺”,要“归纳”、要“具证”,这就需要注重事实,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以材料和事主对证,使报道准确。他写新闻通讯的材料,大都是亲自采访获得的,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之前,他决不妄加言论,而且一旦发现先前报道的事实或发表的意见有误,以便及时更正。
(3)黄远生对后世新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
①黄远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为近代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新闻思想,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报道,不仅仅为是为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更能通过他的报道启发民众。
②黄远生更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他针砭时弊,讽刺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旧官僚的腐败,是人民的喉舌。黄远生在这古与今、旧与新、中与西转折的焦点时刻,以其奔放的激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填补了时代的一个空白。是中国文艺启蒙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答:中国新闻媒介要不辱使命,完成以正确舆论服务于改革大局的任务,就必须了解新时期变革环境下舆论特征和舆论引导的实质,坚持正确的原则,树立明确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注重舆论引导的实效。
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信息是意见构建的基础,正确的意见首先依赖于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这就要求媒介提供信息要准确、充分,使公众能全面地认识事物,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由此产生出的情绪化、躁动化。
(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新闻媒介在宣传解释政策、报道政策贯彻执行时,要尤其注重有关信息的过滤、整理和解析,特别是对政策信息意义解释要充分、深入,帮助不同利益群体正确把握政策,明确自己的处境和利弊得失,采取适当的决策和行动。
要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明确地方、局部利益和全国、全局利益的关系,明确群体、团体利益和人民全体利益的关系.明确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异中求同,在分化中求取共同利益,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心理需求,为其建立适当的利益表达渠道。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群体整合。
(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维系发展有赖于一个多数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作为是非判断标准,即需要一个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上就要注意协助树立并弘扬这种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的正气。媒介在日常报道和评论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鲜明、坚定,维护、宣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如对于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的褒奖,对于贪污腐化、堕落行为的指斥等。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要善于发现问题,促进政府解决问题,维护公众切身利益,并疏导群众中的负面情绪,为改革造就稳定、向上的舆论环境。
强调舆论引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导向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媒介引导只有深入地、牢牢地植根于反映民意,了解民众需求基础,才有可能收到实效。成熟的舆论有赖于良好的舆论环境,好的舆论环境又需要成熟的媒介提供正确的引导,中国新闻媒介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任重而道远。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每年约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起初,公共自行车项目给武汉带来了美誉,但后来市民“吐槽”不断。武汉网友“管得宽”2013年4月初发帖,描述了他的租车经历:从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个站点,都无车可租或无法还车,甚至遭到工作人员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为何租自行车?”。不少网友跟帖感慨,“对公共自行车彻底失望”。2014年3月和4月,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的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10辆自行车,但都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
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1.根据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
答:(1)近日,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已处于停摆状态。曾经火爆的便民设施如今“为民添堵”是为何?记者为此走访了武汉市城管委和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外包运营公司——鑫飞达集团。
(2)近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外包运营公司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称,“企业每年亏损近两千万元,公共自行车系统面临瘫痪。”但是武汉市城管委工作人员向记者表明,运营公司盈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公共自行车运营财务状况到底如何?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
答:公共自行车系统陷瘫痪(主题)
运营监管双失灵(辅题)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答:
政府转变职能不等于“甩手掌柜”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上马以及运营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尝试。按照武汉市政府最初的决策逻辑,在这一公益项目上坚持“政府引导+民企运作”,就是力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花小钱办大事,既能节省财政投入,又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没有问题,但项目运行四年后的“瘫痪”结果却表明,在看似正确的方向下,尤其要注重项目的选择以及前期调研、决策的科学性。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瘫痪”还体现了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监管职能的缺失。比如不清楚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未能在出现问题后及时终止合同等。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转变职能就是放手不管,让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自己放手去干,不应予以过多干涉。事实上,诸多实践表明,这种片面性看法既不符合中央规定和顶层制度设计,也会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瘫痪”的事例再次表明,在推动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削弱监管职责,反而要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对违反规则的市场行为,政府要勇于和善于拿起监管之手予以惩处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