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意识和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若以黑色圆点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统考2016研]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答案】D

【解析】研究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外文字母4~6个,黑色圆点8~9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2.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统考2016研]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无变化

【答案】A

【解析】睡眠剥夺的试验一旦结束,REM出现的时间提前,时间也延长,出现的次数增加,说明REM遭到剥夺后要求补偿的趋势最为强烈。

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整个睡眠中,梦境一般发生在(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快速眼动睡眠

B.β波为主的睡眠

C.δ波为主的睡眠

D.θ波为主的睡眠

【答案】A

【解析】睡眠的5个不同阶段的周期。阶段1是睡眠的开始,昏昏欲睡的感觉就属于这一阶段,此时脑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渐小。阶段2开始正式睡眠,属于浅睡阶段。出现“睡眠锭”的高频、大波幅脑波。阶段3和阶段4是沉睡阶段,被试不易被叫醒。此时脑波变化很大,频率只有每秒1~2周,但振幅增加较大,呈现变化缓慢的曲线。在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阶段,此时除了脑波的改变之外,被试的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现象。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报告说正在做梦。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注意品质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5.在当前未被意识到,但必要时能够被意识到的经验处于(  )。[西南大学2011研]

A.焦点意识水平

B.下意识水平 

C.前意识水平 

D.潜意识水平

【答案】C

【解析】前意识是指我们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此刻你可能未意识到去年的春节,但如果你想回忆的话,就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这时这些记忆便成为你意识中清晰的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大脑里储存着许多资料,在平时没有使用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资料的存在,当在使用时,就会对其产生意识。

6.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

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答案】A

【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研究手段。

7.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   )。[统考2008研]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呈U型变化

D.呈倒U型变化

【答案】B

【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减少。因此,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会越来越少。

8.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统考2007研]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将注意分为:(1)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2)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根据题意,学生上课时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属于不随意注意。

9.注视下图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答案】A

【解析】注意起伏是指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从而出现的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10.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  )。

A.脑干网状结构

B.边缘系统

C.选择过滤器

D.朝向反射

【答案】D

【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朝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11.有梦睡眠阶段出现在(  )。

A.准备阶段 

B.朦胧阶段 

C.慢波睡眠 

D.快速眼动睡眠

【答案】D

【解析】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会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12.(  )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A

【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13.在一次采访中,一名奥运会跳水冠军说:“都说巴塞罗那风景优美,但是当她站在最高的跳台上,本来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时,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眼前的美景!”请问,这体现了注意的(  )。

A.稳定性 

B.指向性  

C.集中性 

D.分配性

【答案】C

【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而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14.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   )。

A.浅度睡眠阶段 

B.睡眠的第二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答案】C

【解析】在睡眠的第四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15.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   )。

A.α波 

B.θ波 

C.β波 

D.δ波

【答案】C

【解析】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

16.前注意加工过程是(  )。

A.无意识的 

B.意识的 

C.感觉加工  

D.非意识的

【答案】A

【解析】在有关注意的研究中,Neisser最先提出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前注意加工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可能是平行的加工;集中注意加工则是系列的加工。这种观点是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的理论背景。

17.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整体报告法

C.警戒法

D.双作业法

【答案】C

【解析】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18.老师上课边讲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种现象符合注意的(   )。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注意范围也就是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由于任务的需要,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上。

19.一个熟练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   )对此作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多阶段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注意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资源被完全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题目中的司机对开车非常熟悉,几乎不用占用认知资源,所以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源用来与别人交谈。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统考2014研]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活动任务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D.知识经验

【答案】ABCD

【解析】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都影响着注意的广度。

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  )。[统考2013研]

A.活动目的和任务

B.间接兴趣

C.活动的组织

D.人格特征

【答案】ABCD

【解析】有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过去的经验、人格特征。

3.经过一个很长的、有压力的一天,你准备好好睡一觉,可是,当你躺在床上时,尽管很疲劳,但就是很难入睡,对这一问题描述错误的是(  )。

A.嗜睡症

B.睡眠窒息症

C.突发性睡眠症

D.失眠症

【答案】ABC

【解析】每一个选项都是睡眠障碍,其中失眠是最普遍的现象,它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好,符合题意。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状态;睡眠窒息症是一种严重失调的疾病,患者会在睡眠中多次停止呼吸,导致血液得不到充足氧分,最终难以安睡;突发性睡眠症是一种日间发生的严重性睡眠失常。

4.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

A.线索范式

B.搜索范式

C.过滤范式

D.双任务范式

【答案】ABCD

【解析】注意的研究方法有:线索范式,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搜索范式,要求被试寻找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过滤范式,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双任务范式,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5.注意的主要功能有(  )。

A.选择

B.维持

C.调节

D.监督

【答案】ABCD

【解析】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维持功能(将注意的对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

6.符合注意双加工理论观点的有(   )。

A.自动化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随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B.自动化加工的速度很快,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C.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D.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答案】ABCD

【解析】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在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三、名词解释

1.注意[苏州大学2014研;苏州大学2011研]

答: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集体潜意识[浙江师范大学2013、2012研]

答:集体潜意识储存的是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原始意象是指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其表现形式就是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自性等。

3.有意注意[苏州大学2012研]

答: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们给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确定于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做的事情上。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4.意识与无意识[西南大学2012研;苏州大学2011研]

答:意识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解释:(1)意识是一种觉知,它指“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人可以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也能觉察到内部状态;(2)意识是一种高级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简述注意理论。[西南大学2016研]

答:(1)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注意是一个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反应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2.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南开大学2004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研]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称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2)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能全神贯注地工作。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在必要时就难以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经验对有意注意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异常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以听报告为例,如果报告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你能理解它、接受它,那么维持注意就较容易。相反,如果报告的内容对你太陌生,像听“天书”一样根本不知所云,要维持集中的注意就很困难了。

(5)对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3.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浙江师范大学2013研]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不随意注意也可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研究表明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不随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特点。

不随意注意与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和引起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不随意注意;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人的心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随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容易引起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注意;人的精神状态也对不随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觉察到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4.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由卡尼曼在1973年提出的。

(1)该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认为注意可以被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2)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因此,根据认知资源理论,若要完整识别刺激,就需要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会很快耗尽。如果资源已耗尽,就无法对新异刺激进行加工。

5.什么是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及功能。[苏州大学2013研;统考2010研]

答:(1)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注意的品质举例: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例如,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3)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

6.简述几种主要的注意选择理论。

答: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理论:

(1)过滤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2)衰减理论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该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其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由约翰斯顿等人提出。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五、论述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南开大学2014研]

答: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所处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刺激物的对比性等,它们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在现实生活中,浓烈的味道、巨大的声响、鲜艳的颜色、浓烈的气味等,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引发无意注意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这个刺激与其他刺激的强度相比所引起无意注意的作用。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往往会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大去注意,只有那些新颖奇妙的刺激物才会吸引人。新异性未必是个人从未见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它们也可以是刺激物特征的改变或各种特性的重新组合。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对比强烈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刺激物之间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越显著,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活动或变化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变化不仅包括由弱到强的变化,而且也包括由强到弱的变化。此外,任何突然变化的刺激也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人本身所处的状态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也与人本身所处的状态有关,如需要、兴趣、情绪情感、个人的期待、人格特征等。

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会影响无意注意。由于生活和成长经验存在差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同样的场合下,不同的人会注意不同的事物,即使对同一事物,也会注意到该事物的不同方面。

个人当时的情绪情感状态。人当时的情绪情感状态会影响无意注意。人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注意范围比较广,容易对外界事物引起无意注意。

个人的期待。期待的事物或人,或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留下期待的线索,对于吸引学生下堂课的注意是很有帮助的。

无意注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帮助人对新异事物的定向,以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这是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无意注意会使人从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离开,从而干扰了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是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

2.阐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统考2009研]

答:(1)认知资源理论

理论内容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注意的。该理论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同。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举例

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遇到堵车时,则需要停下谈话,而小心翼翼的开车。

(2)双加工理论

理论内容

谢夫林等人认为,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化进行的。自动化加工发生比较快,形成之后加工过程较难改变。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举例

人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3.小王在大学工作,他爸爸打电话说他明天中午12∶00坐飞机到达小王所在的城市,希望小王去机场接他。小王决定第二天去,上午11∶00从家里出发。小王是个篮球迷,第二天上午从10∶30开始有一场重要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小王想时间还早,先看会儿球赛。他被球赛所吸引,结果错过了接他父亲的时间。请从精神分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别分析这一现象。[中山大学2004研]

答:(1)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分析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冲动而非理性的,以寻求快乐为原则;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按现实原则活动。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看篮球比赛满足了小王本我的快乐要求,去机场接爸爸是理性的要求,自我在寻求快乐和道德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所以尽管小王决定去接爸爸,但本我强大的力量无意识中让他错过了接爸爸的时间。

(2)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型或信息加工模型。这些信息加工模型可供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参考,并设计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的各种认知功能。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从本题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小王是个篮球迷,他对篮球有强烈的兴趣,所以篮球比赛极大地吸引了他的注意,使得对篮球比赛进行了精细的加工,所以减弱了对接爸爸事件的编码加工,导致错过了接爸爸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