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知 觉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视觉线索是(  )。[统考2016研]

文本框:

A.空气透视

B.线条透视

C.纹理梯度

D.对象重叠

【答案】C

【解析】纹理梯度(结构极差)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向日葵的近疏远密反映的是纹理梯度。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统考2015研]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如物体有时离我们近,有时离我们远,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对物体保持正确知觉。B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C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D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的把某些刺激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观点,高音区在耳蜗的(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顶部

B.中部

C.上部

D.底部

【答案】D

【解析】位置理论也称为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4.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双眼辐合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答案】C

【解析】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当人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些差别。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

5.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统考2010研]

A.视轴辐合

B.线条透视

C.运动视差

D.运动透视

【答案】B

【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6.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

A.1秒

B.3秒

C.5秒

D.7秒

【答案】A

【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7.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8.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答案】A

【解析】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9.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最重要的线索是(   )。[统考2009研]

A.运动视差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答案】C

【解析】产生立体知觉的线索包括: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视差(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是产生知觉的最重要线索。

10.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统考2008研]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 

C.连续性原则 

D.相似性原则

【答案】D

【解析】对称性原则是指对称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邻近性原则是指相互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连续性原则是指以相同方向排列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相似性原则是指相似的成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观众将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归于不同的球队,将穿着相同的球衣的运动员归于同一个球队,因此体现了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

11.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统考2008研]

A.“全或无”加工 

B.拮抗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C

【解析】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依赖于个体过去经验的加工活动;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加工。“全或无”加工是指仅存在加工与不加工两种形式的加工。如一个刺激要么不能引起神经冲动,要么引起完全的神经冲动,不存在任何的中间状态;拮抗加工是指两种相互制衡、此消彼长、过程完全相反的加工。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该题中,小张的预期属于先前的经验影响,因此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12.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统考2007研]

A.视觉掩蔽

B.视觉适应

C.运动后效

D.闪光融合

【答案】D

【解析】视觉掩蔽是眼睛在受到两次闪光后,第二次闪光掩蔽第一次闪光的视觉效应;视觉适应是视觉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运动后效是个体在长时间持续注视一个向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立即将视线转向旁边另一静止的物体,会觉得这一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闪光融合是指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现象。

1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统考2007研]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理解性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整体性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14.把下图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统考2007研]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邻近原则

【答案】A

【解析】知觉的闭合原则是指人倾向于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知觉的连续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活动;知觉相似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过程;知觉的邻近原则是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根据题意,人在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或简约,借以获取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因此,人在知觉该图时,在心理上将断续的线条闭合起来,产生主观轮廓而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统考2007研]

A.空气透视

B.结构梯度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答案】D

【解析】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人对空间的知觉是与若干深度线索相结合而产生的。深度知觉线索,包括视觉的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深度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深度线索有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等。

16.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  )的特性。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一部分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恒常性是指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理解性是指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17.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

A.单眼线索 

B.视轴辐合 

C.双眼视差 

D.晶体调节

【答案】C

【解析】双眼视差在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中有重要作用,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即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相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的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18.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称(   )。

A.运动知觉

B.动景知觉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答案】C

【解析】运动知觉是指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知觉。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看到的是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注视暗环境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19.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叫做(  )。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幻觉    

D.时间错觉

【答案】B

【解析】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0.霓虹灯是利用了(  )原理。

A.自主运动 

B.诱导运动

C.动景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C

【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多个霓虹灯按一定间隔依次发亮,就形成动景运动感觉。

21.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

A.模板说 

B.原型说 

C.特征说 

D.图式说

【答案】A

【解析】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22.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受知觉(  )的影响。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23.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D

【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感觉的现象。自主运动是指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

24.面孔/花瓶两可图形说明了(  )的概念。

A.相似性

B.完整性

C.图形和背景

D.注意是意识之门

【答案】C

【解析】面孔/花瓶两可图形是两歧图形。它显示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如果把图形中的白色部分看成是一只杯子,那么图形中的黑色部分就会成为知觉的背景;相反,如果把图形中的黑色部分看成是两个侧面人头,那么它的两侧就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中间的白色部分就会转化为知觉的背景。

25.下列不属于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的是(   )。

A.空气透视

B.结构梯度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答案】D

【解析】深度知觉的线索包括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知觉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遮挡、纹理梯度、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大小、相对位置以及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26.我们坐火车时,会觉得远处的物体向相同的方向运动,而近处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  )视觉线索起的作用。

A.空气透视

B.运动视差

C.结构级差

D.双眼视差

【答案】B

【解析】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空气透视是指由于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有变化,导致远处物体显得模糊,近物清晰。结构级差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双眼视差是指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部位不同。

27.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这种现象叫做(  )。

A.后像

B.后效

C.启动

D.定势

【答案】C

【解析】后像是指刺激停止对人体的作用以后在大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后效是指在刺激被移去或消失后而经验仍短暂持续存在的效应。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28.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叫做(   )。

A.运动知觉

B.听知觉

C.空间知觉

D.时间知觉

【答案】D

【解析】时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听知觉是指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

29.人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   )通道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机体觉

【答案】B

【解析】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30.在晴朗的夜晚,会觉得月亮在云中穿梭是(   )。

A.动景运动 

B.自主运动 

C.诱导运动 

D.真动

【答案】C

【解析】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自主运动是指人在注视暗环境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统考2008研]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动感的霓虹灯广告

【答案】CD

【解析】似动现象指将没有发生位移或没有发生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发生了位移的现象。AB两项是真动现象的表现。

2.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  )。

A.晶体调节 

B.视轴辐合 

C.重叠遮挡 

D.结构级差

【答案】CD

【解析】单眼线索是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视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很多,如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相对高度、空气透视、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等。晶体调节和视轴辐合都属于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3.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有(   )。

A.眼动理论  

B.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C.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D.共鸣理论

【答案】ABC

【解析】解释错觉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共鸣理论为解释听觉的理论。

4.时间知觉的研究表明(  )。

A.对空虚时间倾于短估 

B.对充实时间倾于短估

C.对充实时间倾于长估 

D.对空虚时间倾于长估

【答案】BD

【解析】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三、名词解释

1.知觉理解性[首都师范大学2015研]

答: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以保证理解的全面和深刻。在理解过程中,知识经验是关键。

2.知觉[首都师范大学2014、2013研]

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例如,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等都是知觉现象。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

3.错觉[南开大学2014研;北京科技大学2006研;深圳大学2005研;武汉体育学院2005研;中国地质大学2005研;武汉大学2004研;浙江大学2002研]

答:错觉是指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的现象。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原因,而且有主观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4.双眼视差[华东师范大学2014研]

答:双眼视差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5.知觉的选择性[苏州大学2011研]

答: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6.知觉恒常性[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7.似动现象[浙江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首都师范大学2003研;吉林大学2002研]

答: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常见的似动现象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等。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静止不动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似动现象可能与知觉的交互作用有关。

8.月亮错觉[首都师范大学2006研]

答:月亮错觉是大小错觉的一种,指月亮的网膜像同样大小,但在地平线附近看起来比在头顶要大些。解释这种错觉的理论有两种:(1)一种理论认为月亮在地平线时,由于观察者和月亮之间有许多物体,它们提供了远距离的线索,而天顶的月亮与观察者之间没有物体,看起来距离较近。实验证明,人知觉到的物体大小还要取决于知觉到的距离,知觉远的物体要大于近的物体,因而地平线上的月亮看起来要大于天顶的月亮。(2)20世纪40年代波林等人认为,人抬头观察天顶的月亮时,两眼上仰造成眼肌紧张,会使物体看起来变小。

9.结构优势效应[浙江大学2006、2003研]

答:结构优势效应是知觉中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应;而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此外,还可以确定字母优势效应,即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这些效应都表明,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可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四、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统考2014研]

答:(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化。

(2)知觉图形组织原则还有:

临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2.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的意义。[北京大学2012研]

答:(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如,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尽管这扇门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各不相同,但人们看去都是长方形的。

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如,一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

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去都是黑的。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2)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机器人有“视觉”可以看,有“听觉”可以听,但它们没有知觉的恒常性。因此,当观察条件明显变化时,机器人就难以执行自己原来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把人和动物具有的知觉恒常性赋予机器人,那么计算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

3.简述深度知觉的线索。[华东师范大学2012研]

答: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肌肉线索

眼睛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控制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

(2)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在网膜上投影小,因而使两条向远方伸延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中山大学2006研;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浙江大学2002研]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5)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5.简述错觉产生的有关理论。

答:错觉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关于错觉产生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眼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五、论述题

1.知觉的信息加工。[西南大学2016研]

答:知觉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分辨和识别等。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方式主要有:

(1)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用这种直接知觉理论解释人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的主要理论假说有: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的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2)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在知觉表征的形成中,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印象并不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主观性。

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知觉恒常性现象,并据这些现象谈谈你从理论上得到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2003研]

答: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

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例如,同样的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现象。

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例如,铁饼的形状,只有它的平面与视线垂直的时候,它在网膜上的视成像的形状才与实际形状完全一样。如果偏离了这个角度,网膜上的视像形状便或多或少与铁饼的实际形状不同。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看到铁饼的形状仍然不变。这就是形状恒常性现象。

亮度恒常性: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了,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例如,在强烈的阳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大于黄昏时白粉笔反射的光量,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把煤块知觉为黑色的,把粉笔知觉为白色的。这就是亮度恒常性现象。

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这就是颜色恒常性现象。

(2)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若人们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就无法获得确定的知识,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无法使人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