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动 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不是相互对立的,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不断内化。持这一观点的动机理论是(  )。[统考2016研]

A.成败归因理论

B.言语联想学习

C.自我价值理论

D.自我决定理论

【答案】D

【解析】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同时自我决定论认为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该理论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决定的学习动机。

2.某员工想高薪水,但又怕被经理拒绝或被炒鱿鱼,员工的这种心理冲突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双避冲突指两个回避的目的只能回避其一时的冲突;双趋冲突指两个吸引的目的只能选择其一时的冲突;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个体既吸引又排斥时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多个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时的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体现的是双趋冲突。

3.麦克里兰认为,与成就动机有紧密联系的是个体的(   )。

A.抱负水平

B.目标期望值

C.回避失败

D.诱因水平

【答案】A

【解析】麦克里兰等人通过研究证明,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抱负水平指一个人从事活动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的高低。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常影响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

4.激发个体动机的直接原因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需要

B.兴趣

C.爱好

D.好奇心

【答案】A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5.与马斯洛不同的是,阿德弗认为个体的需要还以(  )流程不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满足-退化

B.满足-上进

C.挫折-退化

D.挫折-上进

【答案】C

【解析】与马斯洛不同,阿德弗认为除了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上升到高级需要外,他也提到了与之相反的另一方面:挫折—退化。挫折—退化说明,当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把欲望降低到较低的需要上。此外,他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6.根据归因理论,若把失败归究于运气不好,其归因方式是(  )。[西南大学2011研]

A.内在可控的 

B.外在可控的 

C.内在不可控的  

D.外在不可控的

【答案】D

【解析】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韦纳提出了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即三维归因模式: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为内控的、稳定的归因;任务难度为外控的、稳定的归因;努力为内控的、不稳定的归因;运气为外控的、不稳定的归因。

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

A.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解析】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性需要仅指自我实现的需要。

8.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   )。[统考2009研]

A.任性 

B.犹豫 

C.独断 

D.执拗

【答案】A

【解析】意志的品质有四个: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受暗示性、优柔寡断、屈服、任性和怯懦。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与之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9.“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答案】C

【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表现为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因此,答案应为C。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A

【解析】双趋冲突指两个吸引的目的只能选择其一时的冲突;双避冲突指两个回避的目的只能回避其一时的冲突;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个体既吸引又排斥时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多个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时的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体现的是双趋冲突。

11.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统考2007研]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答案】A

【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即诱因。它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是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是负诱因。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统考2007研]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答案】C

【解析】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按由低到高不同层级排列,人的需要开始于基本需要,逐渐满足后达到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13.由海德提出,并由韦纳进行系统探讨的动机理论是(   )。

A.归因理论

B.强化理论

C.自我实现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答案】A

【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班杜拉等)的观点;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里兰德、阿特金森、奥苏伯尔等人的观点。

14.与独立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   )。

A.草率

B.顽固

C.冲动性

D.易受暗示性

【答案】D

【解析】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与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表现为盲从、没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15.一个人善于把已经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

A.独立性

B.果断性

C.自制力

D.坚定性

【答案】D

【解析】意志的品质有: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自制力,是善于统制自我的能力。

16.在人类行为的动机问题上,与其他三位心理学家差异最大的是(   )。

A.麦独孤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赫尔

【答案】D

【解析】麦独孤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本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赫尔的驱力减少理论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

17.(  )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认知

B.情绪

C.意志

D.个性

【答案】C

【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18.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是(  )。

A.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B.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C.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 

D.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

【答案】D

【解析】意志行动的特征包括: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只有那些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而产生的意志行动,才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点。意志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

19.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  )。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答案】B

【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是体现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0.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C.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答案】C

【解析】需要具有指向的对象,没有对象、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不存在。

21.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

A.自制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觉性

【答案】A

【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个体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的品质。

22.有关意志行动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意志行动与情绪情感无关

B.明确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C.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D.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

E.没有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答案】A

【解析】首先,情绪具有动机的功能。个体的意志行动往往伴随着积极情绪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其次,当意志行动取得成功时,个体会表现出异常的喜悦和兴奋,相反,当意志行动无法实现时,个体就会感到沮丧和失落,产生一种挫折感。所以,意志和情绪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23.护士为了工作和病人的需要,不管节假日,不顾家庭负担,坚守工作岗位,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体现了意志的(  )

A.坚韧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独立性  

【答案】C

【解析】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反映了(  )的意志品质。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力

【答案】C

【解析】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反映的是不管在什么状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气,体现的是意志的坚定性。

25.人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态度是以(   )为中介的。

A.动机 

B.刺激 

C.需要 

D.体验

【答案】C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某种客观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6.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  )。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答案】A

【解析】动机和行为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行为也可以由相同动机引起。

27.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答案】B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诱因是引起有机体行为动机的刺激或情境。需要和诱因分别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

28.于1948年首先用投射法对成就动机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麦克兰德 

B.阿特金森

C.默里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麦克兰德认为成就动机可以体现在人们的想像或幻想中,于是,他设计了一种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成就动机。

29.罗森塔尔关于教师期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   )。

A.教师期望具有广泛影响力 

B.教师总是有偏见

C.教学中的不公正现象 

D.学生的智力情况会影响教师的偏见

【答案】A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如果对学生有好的期望的话,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期望的影响而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0.认为一个人的动机是“他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活动”而产生的,这个人的观点接近心理学家(  )

A.班杜拉 

B.阿特金森

C.斯金纳 

D.德韦克

【答案】A

【解析】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31.根据归因理论,如果个人将成功归因于(   )会产生自豪感。

A.运气因素

B.内部因素

C.外部因素

D.任务因素

【答案】B

【解析】根据归因理论,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个体感到自豪,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相反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上的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

32.下列哪一项是回避失败者喜欢选择的任务?(   )

A.难度适中

B.需要与他人竞争

C.难度很高

D.比较有挑战

【答案】C

【解析】选择高难度的任务可以将失败外归因,自己不用为失败负责。

33.以得到某种地位为目标的学习动机是(   )。

A.附属的内驱力

B.内部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认知内驱力

【答案】C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直接指向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如取得好名次,这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的目标是获得他人的称赞和认可,如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表扬。内部动机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

34.内控型学生通常将个人成败归因于(   )。

A.能力高低

B.运气好坏

C.任务难度

D.努力程度

【答案】D

【解析】内控型相信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其能力和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也相信奖励以个人的行为而定;外控型认为自己受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力量控制,相信奖励不依据自己的行为而定。

35.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避免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  )。

A.容易的任务

B.难度适中的任务

C.比较难的任务

D.非常难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图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趋势。具有成功趋近动机者喜欢难度适中的任务,既有挑战性,又有一定的胜任感;具有失败回避动机者喜欢很容易完成的任务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36.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成就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效能感

D.自我期待感

【答案】C

【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提出。

37.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被奥苏伯尔称为(   )。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主导内驱力

【答案】A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8.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答案】B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9.(  )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A.意志的自觉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自制性

D.意志的坚韧性

【答案】B

【解析】意志的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趋-避动机冲突的有(   )。[统考2013研]

A.进退维谷

B.忠孝难以两全

C.爱吃巧克力却担心发胖

D.想请人帮忙又怕被拒绝

【答案】CD

【解析】趋避冲突是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

2.动机的功能有(  )。[统考2009研]

A.指向功能

B.激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ABCD

【解析】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指向、激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具有最佳动机水平,而且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表现为(  )。[统考2007研]

A.在低难度任务中,处于较高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B.在中等难度任务中,处于中等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C.在高难度任务中,处于较低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D.在高难度任务中,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工作效率无关

【答案】ABC

【解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机强度太弱,兴奋性过低,达不到相应的唤醒水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潜能很难发挥,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比较低,因此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个体心理激活水平提高,思维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逐渐提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动机水平超过适宜强度,人就容易出现情绪紧张,导致思维紊乱,注意范围狭窄,动作混乱,失误增多,使问题很难解决。

4.关于成就目标与内隐能力观点之间的关系,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A.掌握目标的学生持能力发展观

B.掌握目标的学生持能力不变观

C.表现接近目标的学生持能力发展观

D.表现回避目标的学生持能力不变观

【答案】AD

【解析】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观点,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以个体的内隐能力观为基础的。掌握目标的个体一般持有能力增长观,即认为能力是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提高的(也称能力发展观);而表现目标(不管是表现接近目标还是表现回避目标)的个体一般持有能力实体观,即认为能力不会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变化,是相对稳定的(也称能力不变观)。

5.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  )。

A.自然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答案】AB

【解析】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6.如果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持有能力实体观,那么他更倾向于(   )。

A.表现能力

B.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C.设立掌握目标

D.设立表现目标

【答案】BD

【解析】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与生俱来的特质,个人是无法控制的,而且能力作为一种一般的特质会影响到个体各个领域的学习和成绩。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

7.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有(  )。

A.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B.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案】ABCD

【解析】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论、需要层次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控制点理论、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和自我决定论。其中,自我价值理论和自我决定论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动机理论。

8.根据马斯洛修正的需要层次理论,(   )称为缺失性需要,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A.美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BC

【解析】马斯洛先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后来,马斯洛修正了这一理论,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层次的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后三个层次的需要是成长性需要。

三、名词解释

1.动机[南开大学2016研;苏州大学2013研]

答: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活动),这些活动促使个体获得或达到他们的目标。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2.诱因[首都师范大学2015研]

答: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例如,诱人的美食激发人的进食欲望;漂亮的时装引起人的购买欲;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人的成就需要。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西南大学2011研;中国科学院2008研]

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关于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关系的规律,又称为“倒U型理论”。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浙江大学2008研]

答: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是阿特金森于1963年提出的一种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5.归因[浙江大学2004研]

答:归因是指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归因理论有三个维度:内外因维度: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稳定性维度: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可控性维度: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

四、简答题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韦纳于1971年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动机归因理论是一种两维归因模式,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来说,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

2.动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关于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关系的规律,又称为“倒U型理论”。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简述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的关系。[西南大学2011研]

答:(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2)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这时,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相反,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由此激发的力量就小。同时,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如利他的价值观促使个体产生助人的动机,做出助人的决定,并使这种行为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需要是整个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力;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一个人的思想倾向性和整个心理面貌,是言行的总动力。

4.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西南大学2011研;统考2009研]

答:(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

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5.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03研;北京大学2002研]

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这一过程称为归因。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1)韦纳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

(2)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

(3)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五、论述题

1.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评价。[南开大学2016研;华中师范大学2014研;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苏州大学2011研;上海师范大学2005研;武汉体育学院2005研;华东师范大学2004研;武汉大学2004研]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在工业、教育、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和五个等级层次。

a.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饮、食、农、居、性等需要。这些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难以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所有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都要退到隐蔽的地位。

b.安全需要。个体的生理需要相对地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希望避免冷、热、毒气、疼痛等物理条件方面的伤害,要求职业安定、劳动安全,希望今后生活有保障等。

c.社交需要。当上述两种需要得到相应满足时,人会产生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交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爱的需要,如同事之间的融洽、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忠诚、异性之间的爱情等;二为归属的需要,人都具有归属感,希望归属于群体或集团,并从中得到成员间的相互关心与照顾。

d.尊重需要。人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力和成就能得到他人或社会的承认与赞赏。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尊重,即在各种情境中,自己有胜任所承担任务的实力,独立自信;二是他人尊重,即自己能获得公认的名誉、地位、威望、信赖和良好评价。马斯洛认为人的尊重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会丧失对生活的基本信心。

e.自我实现需要。以上需要都得到一定满足时,人就会要求趋向于极限地实现个人的聪明、才智、理想和抱负。马斯洛在界定“自我实现”一词时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促使个人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即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首先,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最为渴望得到而又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优势需要,它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马斯洛认为优势需要具有转移性,当原有优势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便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于是,其他需要开始发生作用,出现新的优势需要。如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则成为优势需要。同样,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一级的需要就会显得突出,成为决定行为的新的优势需要。应当指出的是,马斯洛认为优势需要起决定作用,是以承认人的行为往往由多种需要或所有基本需要共同决定为前提的。

再次,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的逐渐上升,并非“全有”与“全无”式的交替,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最后,原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新的优势需要,并非以突然的跳跃的方式出现,而是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生。

需要层次论对五种基本需要的高、低两级区分。

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为人的低级需要,而把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看作是人的高级需要。人的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在满足方式、满足程度以及激励作用都是有区别的。从满足方式上看,低级需要是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而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从满足程度看,低级需要的满足易于达到,而人对高级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高级需要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激励力量。

(2)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主要的理论贡献。

a.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这突破了以往对人类需要的平面性列举、归纳的机械性,从理论上研究了人类基本需要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种有机联系的层次性、等级性和整体性。

b.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这突破了以往对人类需要的认识的局限性,达到了对人类需要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态上升模式。

c.对人类基本需要中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弥补了以往研究不同需要间主次地位、需要的地位变化以及变化条件等方面分析的不足,从而使需要动机关系的研究更为深入。

局限性。

虽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对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但仍有其局限。这主要来自实验心理学家的批评,他们批评马斯洛的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在可信度和说服力上尚有缺欠。此外,马斯洛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认为只有对于那些“基本满足的人”(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要已经满足),“我们才能期望他发挥最全面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人首先是前四种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的人。这些论断与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造者的经历是不一致的。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西南大学2012研]

答: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方面入手。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

此外,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设置合适的目标

有一个重要的动机规律是,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让学生预期在下次考试中起码要得到多少分。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的目标实现的情况,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然后为下一个阶段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在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这种目标确立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在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学习中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像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训练归因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表达明确的期望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学生在某个任务上的失败通常是由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就很重要了。比如,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要写什么内容,篇幅多长,作文的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以及这篇作文的重要性等。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反馈指的是提供给学生的关于其成绩的信息。反馈可作为一种诱因,在很多情况下,可作为对个体行为的适当的强化。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

运用反馈时,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具体,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对年幼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如果给某学生提供一个抽象的、不具体的反馈(“你做得很好”),不做任何解释,学生就难以从反馈中知道他下一步应做什么,也不会做出最具有动机效应的努力归因。具体的反馈具有信息性和激发性,可以告诉学生对在哪里,并帮助他们对成功形成努力归因。

及时的反馈也是很重要的,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而未得到及时反馈,他们就可能延续类似的错误,而及时反馈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如果反馈与作业结果相隔的时间太长,学生难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反馈就会因此失去其动机和信息价值。

此外,必须提供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不管外界的奖赏具有多大的价值,如果只是偶尔得到的,那么,它的动机价值还不如小的但能经常得到的奖励。频繁地给予小的奖励比偶尔地给予大的奖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外部奖赏是指物质上的奖励。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既有认知的内驱力,又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仅仅依靠认知的内驱力是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以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也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常常要对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或者产生自我决定感,或者产生他人决定感。对某一行为,如果多次受到外部奖励,个体就会产生他人决定感,或从自我决定感变为他人决定感。结果,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条件下,就会表现出行为动机的丧失。因此,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有效地运用表扬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评价,赞扬、表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更是如此。

3.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就下图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图中A、B、C表示不同的心理发展时期),说明几种需要之间的关系。[统考2010研]

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Maslow,1954)

答:(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并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的关系

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与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往往有多种需要,但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婴儿期,生理需要在其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期,尊重需要开始占优势;青年中期、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作用就逐渐减弱;另一种需要就上升为优势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新的动力。

新的需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演进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4.人为什么会努力学习?请用现代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分析之。

答:(1)人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受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具体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

(2)有关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按照这一理论,努力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强化,如父母和学校的奖赏。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主要指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促进个体学习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

由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等提出。他们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努力学习可能是为了取得成就,同时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学习者。

归因理论

最初由海德提出,后来罗特、韦纳等人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可控性与不可控性)与行为责任的四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个人能力)。努力学习是因为把成功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上,把失败也归结为自己不努力导致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他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之后产生的期待。

班都拉将期待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另一种是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努力学习是因为个体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