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答:与物理测量相比较,心理测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从一种智力测验上得到的测量分数与从另一种智力测验上得到的测量分数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情况在人格测量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
(2)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测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外显行为来推断他的心理特质,不可能像物理测量中测量重量或长度那样直接测量人的心理特质的量,这就决定了心理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测量。
(3)心理测量具有客观性。心理测量的量具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
(4)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高。
2.为什么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1)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究其原因在于心理测量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①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而心理特质的含义比较模糊,不能给出一个清晰地界定,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予以测量,而重量和长度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工具直接测量。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
④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高。
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对心理测量的接受程度不如物理测量,尽管如此,心理测量的存在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
(2)以下观点可以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可能性
a.1918年,桑代克曾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这两个命题被公认为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
b.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的差异是分类的前提,而事物的量的差异则是测量的前提。这里的“事物”不仅指外在的客观现象,而且指人内在的主观现象。
c.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却必然要表现于人的外部行为之中,并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因此,通过观测人的外部行为的差异就有可能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②必要性
a.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包含质的方面,也包含量的方面。因为有差异,所以有必要测定差异的数量,描述差异的程度。
b.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度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相对的,也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步提高。
3.试结合中国心理测量界的现状讨论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的意义。
答: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对测验的使用、发行、测验分数的解释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爆发逐渐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个体心理健康的层面上来,相应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心理测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大量的测量心理特征各方面的测验应运而生,针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乱用心理测验,对测验结果胡乱解释的现象,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用以肃清心理测验方面的不正之风。
(2)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为心理测验的规范使用提供了规范与要求,能够有效地克服社会上存在的乱用、误用心理测验的现象,使得心理测验能够发挥在选拔人才人员、安置心理、诊断描述、评价和心理咨询等方面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