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教学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教育文献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教育文献

答:教育文献是文献的一种,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文献是指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包括那些记录有已经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知识、情报及其他信息的一切载体,其实物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实物形态的历史文物、音像资料、微缩胶片、计算机使用的磁盘、光盘和其他电子形态的数据资料等等。

教育文献是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材料。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教育文献资料主要分布在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等。

2.文献法

答: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形成于历史研究中。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搜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其特点是:间接性;无对象的反应性干扰;自发性、坦白性;样本数可以较大;便于对研究对象做纵向分析。其局限是:偏见;有选择的残留、不完全、不易获得;抽样偏差;限于言语;缺乏标准形式,编码困难。

3.内容分析法

答: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依据对文献内容的定量描述来判断某方面事实的研究方法。它起源于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家借助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历史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各类文献资料,其明显的特征是量化。它在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用来对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研究工作的趋势做出描述和预测。

4.外审法、内审法

答:外审法和内审法是鉴别文献真伪的两种方法。它们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鉴别,去伪存真,以提高搜集到的文献的质量。

外审法是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版本真伪鉴别,一方面把该书的编排体例与同时代的同类出版物比较;另一方面,还可以查书中的内容是否有反映成书年代以后的事实。作者真伪的鉴别,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先通过分析该作者的其他作品确定作者的语言风格,核实文献的风格是否与之一致;二是分析全部文献的体例是否一贯;三是文献的思想观点和逻辑是否前后一致。

内审法是指对文献所载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主要方法有:文字性文献互证;用实物来证实文字性文献;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悖;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基本思想和文献形成时的具体环境,来判断作者记述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二、问答题

1.文献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一般可分出哪些等级?

答:文献是指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对其分布及其等级分析如下:

(1)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包括名著要籍、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等。

a.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它们是治学和研究的基石,大都作为必读书收入各种导读书目。

b.专著(包括论文集)是就教育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一般就某个问题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加以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目。其特点是见解独到、材料新,论述集往往汇集了诸多学者的论文,问题集中,论点鲜明,情报容量大,学术价值高。

c.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系统性、逻辑性。内容一般包括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讨论的问题。要求学术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严谨,叙述概括,文字通俗,可读性强。

d.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的参考资料,就某一分支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状、方法和结果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陈述,不涉及作者本人见解。它具有类例分明、资料具体、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等特点。

e.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属于资料性工具书。教育辞书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规范、精确、准确,以条目形式出现。它有一定格式,第一句是破题,后面是基本论点。百科全书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书目等多方面的资料,着重反映当代学术的最新成就。

f.科普读物面向广大群众,是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层次之分,文字浅显、生动、贴近日常教育、教学,但最新信息量少。

报刊。报纸和期刊均属连续出版物。

a.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报纸发行广,信息快,但材料不系统。

b.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又分为学术理论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教育档案类。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及地方志等。

a.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它以记事为主,常包括:专论或综述、统计资料和附录。其中专题综述是年鉴的主体。年鉴内容完备,项目齐全,记载翔实,查找方便,所以它是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资料、撰写历史的信息密集型。

b.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指令性文件汇集,通过立案归档,成为资料的一部分,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统计数据等情况,是了解我国状况和制定改革及发展演变的有用资料。

(2)文献的等级

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地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作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通常叫做第一手文献,是指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写,是未经发表和修饰的最原始的教育原始文献,如未发表的书信、手稿、讨论稿、草案和原始记录等。

一次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一次文献又被称作第二手文献(或资料来源),是事件实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证据的叙述报告。记录原始成果的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报刊、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单位论文、档案资料等等。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如书目、题录、文摘、索引等出版物。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它反映了文献加工者对一次文献的见解,是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2.怎样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

答:(1)文献的搜集

搜寻文献策略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遵循从宽到窄、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在研究进展的初期,搜寻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查阅几篇与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明确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找对象。

积累文献是搜集文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搜集一定的文献,而这一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新的文献的积累过程。

保存文献可采用做卡片、写读书摘记、笔记等方式。

(2)文献的鉴别

鉴别文献真伪的方法可分为“外审”和“内审”两种:

外审法。外审法是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a.版本真伪鉴别。一方面把该书的编排体例与同时代的同类出版物比较;另一方面,还可以查书中的内容是否有反映成书年代以后的事实。

b.作者真伪的鉴别。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先通过分析该作者的其他作品确定作者的语言风格,核实文献的风格是否与之一致;二是分析全部文献的体例是否一贯;三是文献的思想观点和逻辑是否前后一致。

外审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测定文献物质载体的物理性质来判断文献形成的年代。

内审法。内审是对文献所载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主要方法有:

a.文字性文献互证,若不同文献中记载的同一事件有不一致,则需进一步核实。

b.用实物来证实文字性文献。看文字记述与可靠的实物证据是否相符。

c.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悖。

d.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基本思想和文献形成时的具体环境,来判断作者记述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总之,内审法和外审法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鉴别,去伪存真,以提高搜集到的文献的质量。

(3)文献的整理

文献的整理是指研究者对已经掌握的、经过鉴别的文献进行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

归纳法:从文献记载的同类事实中归纳出共同点或规律性的原则。

演绎法:根据文献资料和其他线索已经证实的原则,推导出与文献记载有关的结论。

比较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记载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线索的比较,确定某些事实。

辩证分析法:对文献内容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和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美于事实或原理的全面、系统的看法。

3.文献法有哪些优缺点?

答: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它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文献法的优点

间接性,能研究不可能实际接触的对象。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不是直接地参与实践。

研究过程无对象的反应性的干扰。文献多是在事件发生的当时,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的,而且研究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一般不会使被搜集的资料本身发生变化,也不会受到原留下文献资料者的直接言行的影响,不会出现为迎合研究者而故意做出某种言行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对象反应性的干扰作用。

自发性、坦白性。自发的行动和感觉是正当它们发生时记录下来的,而不是由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内所作的记录。

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可以较大。样本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真实的代表性,大样本研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可靠的有意义的结果,并便于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文献研究可以费用低、实施易采用大的样本。

便于对研究对象作纵向分析。文献法适合于对研究对象在一段时期的发展变化开展研究。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寻一种趋势,或弄清一个演变过程。

(2)文献法的缺点

偏见。文献本身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能以各种方法使文献带有偏见。

有选择的残留、不完全、不易获得。对于缺乏有关背景知识的研究的研究者来说,从文献中难以获得完整的信息,因为对很多重要事件的描写是从当事人的经验背景出发的。

抽样偏差。一般地,教育程度低的人比程度高的人,遗留文献的可能性小,他们阅读的经常性也不如后者。因而,他们的意见未在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限于言语。文献所提供的多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

缺乏标准形式,编码困难。文献形式的不统一直接影响到分析整理文献时的数量化。

总之,文献研究法的优缺点都比较突出,研究者应明了于心,扬长避短,有效地发挥文献资料的作用。

4.怎样对文献实施内容分析?

答: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理化描述和分析得出事实结论。其一般过程如下:

(1)抽取文献样本

要明确界定文献的总体范畴;

采取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抽样方法抽取文献样本。

(2)界定分析类目和记录单位

得到文献样本以后,就要确定从哪些类目、以什么为单位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登记。分析类目的确定应反映出课题的目的,记录单位(又叫分析单位)应该清晰明了,便于操作。

(3)对文献内容作量化处理

在确定了样本和分析类目、单位之后,就可以对选定的文献实施量化处理了。量化处理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个环节。

评判记录。内容分析中的评判记录,是按照已经确定的类目和记录单位,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单元出现的客观事实的表现。通常做法是根据分析类目和单元设计一个表格,评判记录时只需填好相应空格即可。

信度分析。为了保证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准确可信,需要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对相同类目分别做出评判记录,并比较分析其评判结果的一致性。

(4)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

在获得了内容分析可靠数据以后,就要对数据作必要的统计分析,描述各类目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依据研究目的对各种数据进行比较、讨论,探寻各分析类目的表现异同及内在原因,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规律性特征或发展趋势方面的结论。

5.结合实例谈谈内容分析的四种模式。

答:由于研究任务不同,内容分析法总体来源、抽样的内容及分析类目也不同,由此产生四种不同的内容分析模式:

(1)第一种模式:A—X—T模式

A—X—T模式意为在同一总体(A)中,以时间(T)为取样标准,定量分析变量(X)在不同时间中的状态。这种模式适用于趋势研究。

例如,以某一时间为界线,分析某一权威的教育刊物在这一时间点前后发表文章的研究意向、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等分析类目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从而考察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向、思路、方式方法等的变化特点及趋势。

(2)第二种模式:A—X—S模式

这一模式中的“S”表示情境,意即以情境为取样标准。这种模式适于作意向和特征分析。

例如,从不同场合(老师在场和不在场)中抽取学生的行为表现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3)第三种模式:A—X—Y模式

这个模式与上述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资料来源中,不是用一个而是用不同的内容变量作为抽样的标准。这种模式适于作意向和特征分析。

例如,分析同一位自然教师在悬殊较大的两种课型(例如科学讨论课和科学考察课)教学时的语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风格。

(4)第四种模式:A—B—X模式

A—B—X模式与以上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总体来源不同。A、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资料来源,然后都以X为内容变量,分别对取自不同总体的两个样本作内容分析,最后将分析结

果进行比较。这种模式适合于比较研究。

例如,对大陆和香港两地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