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2.“大学才子派”[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问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二、简答题
1.简述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小说《堂吉诃德》以戏谑的笔调模仿骑士小说,以达到讽刺骑士小说的目的。在叙述过程中,作者通过多重讽刺视角描写生活和人物。借用唐吉可德的疯话与桑丘的傻话,讽刺人物的迂腐可笑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主要表现为:
(1)小说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2)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3)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总之,《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以犀利的讽刺笔触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大同之作”和“人性《圣经》”,堂吉诃德也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2.简述哈姆莱特延宕其复仇行为的原因。[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哈姆莱特延宕其复仇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2)恶势力过于强大
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所致。
(3)哈姆莱特的“恋母情结”
哈姆莱特的母亲应该是爱克劳狄斯的,不然她也不会在其夫老哈姆莱特新亡、尸骨未寒之际选择嫁给克劳狄斯。而恰恰是因为哈姆莱特存有“恋母情结”,他爱自己的母亲,而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叔父,如果杀死叔父,其母亲就会很伤心,这对其复仇行为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论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哈姆莱特》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部悲剧写于17世纪初,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超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莎士比亚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历史题材,《哈姆莱特》体现了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广泛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图景,但同时它又着力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将残酷的宫廷斗争、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与神秘怪异的鬼魂、墓地的戏谑、真疯和装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特性。
(2)情节创设丰富生动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既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意义,也在互相转化中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其他次要情节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同时,他的戏剧情节丰富,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图景。《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一一展现。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3)悲喜剧因素融合
《哈姆莱特》是悲剧,但是作者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将喜剧因素融入其中,获得了丰富的美学效果。例如,掘墓人场景和波洛涅斯送别儿子场景,都具有喜剧气氛。
(4)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莎士比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奸诈。在正面人物中,特别是哈姆莱特,其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内心的层层矛盾,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奥菲利娅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莱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莱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莱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莱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5)语言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
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诗、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或雅或俗、亦庄亦谐,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哈姆莱特》中,人物的语言形象化突出,莎士比亚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来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人物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风格,紧密地配合着人物的性格。此外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
总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创作使英国的人文主义具有了世界意义,在欧洲戏剧和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在其中期悲剧创作时期,共写出《哈姆莱特》等7部悲剧以及《一报还一报》等4部喜剧。这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更趋成熟,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剧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后期传奇剧时期,莎士比亚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剧和《亨利八世》。他的4部传奇剧,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