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腮腺炎
一、疾病简介
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多为感染性、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
二、常见病因
1.感染性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常见病因为腮腺分泌功能减退者(如机体抵抗力及口腔生物学免疫力降低者、手术禁食者等)、腮腺导管口堵塞及腮腺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波及。
病毒性腮腺炎:常见的病毒学腮腺炎病毒,还可见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最为常见。
2.免疫性
如干燥综合征、米库利奇病等可引起慢性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3.堵塞
主要是腮腺管及分支堵塞继而引起细菌感染,多见涎腺结石、黏液栓及较少见的肿瘤,多见良性肿瘤。
4.病因未明
慢性非特异性腮腺炎、复发性儿童腮腺炎、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等,极少由某些药物引起。
三、常见症状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炎症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发热、寒战、单侧腮腺疼痛和肿胀。腮腺及表面皮肤局部红、肿、热、痛。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2.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为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临床起病急,常有发热、头痛、食欲不佳等前驱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体温可升至39℃以上,出现唾液腺肿胀,腮腺最常受累,肿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发热、紧张发亮但多不红,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2~4天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波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口在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
3.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多见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等,除反复发生的腮腺肿大,尚有其他腺体、关节、脏器累及和损伤。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
春季正是腮腺炎的多发季节,也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季节。所以预防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没有患过腮腺炎的人们,不要去接触患腮腺炎的人。
1)化脓性腮腺炎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氯己定溶液漱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2)流行性腮腺炎
(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勤通风、勤晒被子。
(3)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免疫: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一般的球蛋白对本病的预防效果存疑。自动免疫:目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接种,初种对象为8月龄和18~24月龄各1剂次,皮下或肌内注射。
2.治疗
1)化脓性腮腺炎
(1)针对病因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选用有效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等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
(3)其他保守治疗。炎症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等方法。碳酸氢钠溶液、口泰等漱口剂有助于炎症的控制。
(4)若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发展至化脓时需切开引流。
2)流行性腮腺炎
(1)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对症治疗为主。抗生素无效时可试用利巴韦林。有报告用干扰素者似有疗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等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4)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效果。
(5)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以防止睾丸炎发生。
五、护理小贴士
腮腺炎的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食用便于咀嚼吞咽的流质。如米汤、藕粉、橘汁、蔬菜汁、西瓜汁、梨汁、蔗汁、胡萝卜汁及牛奶、鸡蛋花汤、豆浆等。
(2)病情好转尽快改食半流质及软食。但必须细、软、烂,易咀嚼吞咽。
(3)忌辛辣发物,避免闻油烟及吃煎炒食物。
(4)可多食香椿(嫩芽叶)、马齿苋、芫荽、绿豆、赤豆、丝瓜等,可绞汁服用,也可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