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电介质薄膜沉积工艺

4.1 前言

电介质在集成电路中主要提供器件、栅极和金属互连间的绝缘,选择的材料主要是氧化硅和氮化硅等,沉积方法主要是化学气相沉积(CVD)。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演进,目前主流产品已经进入65/45nm的世代,32/28nm产品的技术也已经出现,为了应对先进制程带来的挑战,电介质薄膜必须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

在栅极电介质的沉积方面,为了在降低电介质EOT(等效氧化物厚度)的同时,解决栅极漏电的问题,必须提高材料的k值。在130/90/65nm乃至45nm的世代,对传统热氧化生成的氧化硅进行氮化,生成氮氧化硅是提高k值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氮氧化硅在提高材料k值和降低栅极漏电的同时,还可以阻挡来自多晶硅栅内硼对器件的不利影响,工艺的整合也相对简单。到45/32nm以后,即使采用氮氧化硅也无法满足器件对漏电的要求,高k介质的引入已经成为必然。Intel公司在45nm已经采用了高k的栅极介质(主要是氧化铪基的材料,k值约为25),器件的漏电大幅降低一个数量级。

在后端的互连方面,主要的挑战来自RC延迟。为了降低RC延迟,电介质的k值必须随着技术节点不断降低。从180/130nm采用掺氟的氧化硅(FSG)到90/65/45nm采用致密掺碳的氧化硅(SiCOH),再到32nm以后的多孔的掺碳氧化硅(p-SiCOH),材料的k值从3.5到3.0~2.7,再到小于2.5。不仅金属间电介质,在铜化学机械抛光后的表面沉积的介质阻挡层的k值也必须不断降低。从130nm采用的氮化硅到90/65/45nm以后采用的掺氮的碳化硅(NDC),材料的k值从7.5到小于5.3。

新的材料可能要求采用新的沉积方法。例如高k的栅极介质,目前主要采用原子层沉积(ALD)的方法,不仅可以更为精确地控制薄膜的厚度,而且沉积温度低,填充能力好,薄膜内的俘获电荷少。又如后端的多孔掺碳氧化硅的沉积,在常规的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沉积过程中,需要加入造孔剂,然后通过紫外固化的方法除去造孔剂,从而在薄膜内留下纳米尺寸的孔隙。

即使采用相同的材料,由于要求的提高也可能需要采用新的沉积方法。在浅槽隔离(STI)和层间电介质(ILD)的沉积,虽然都是沉积氧化硅,但在45nm以后,对填充能力、等离子损伤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密度等离子体CVD(HDP-CVD)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基于热反应的亚常压CVD(SACVD)已逐渐取代HDP-CVD而成为主流。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节点的推进,对电介质薄膜沉积的材料和工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材料和工艺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