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星火”精神照耀我前进
陈浩宇(清华大学土木系 “星火三期”)
【作者简介】
陈浩宇,2007年入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后转系至土木工程系,“星火三期”学员。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土木工程博士。博士在读期间同时取得统计学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在读期间主要从事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泛函优化研究、贝叶斯网络高效推断算法,以及批量蒙特卡洛-马尔可夫链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目前就职于谷歌美国,从事软件开发。
我是“星火三期”土木系的陈浩宇,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谷歌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回想起来离加入“星火”已经有八年时间了,当初刚进入“星火”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从参加杨振宁先生的交流会,到参观昆山科技园,再到第一次“星火三期”的科研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其实一切都没有远去,“星火”的印迹一直跟随着我,她的光芒照耀着我前行。
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星火”对我影响较大的几点主要有:①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真正体会到自强不息的意义;②教会了我自由、包容,能用更开阔的心胸来思考科研问题;③训练了我快速理解陌生领域的能力,以及推销自己想法的能力;④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教会了我主动地去寻找并思考问题。这些影响会一直伴随着我前进!
入选“星火三期”需要有一个学期的选拔阶段,那时候我选择了进入张君老师的课题组,主要进行混凝土自收缩的实验研究。在这一年多的科研训练中,我的意志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混凝土浇筑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会随着水分的流失而收缩,这一项目即是探究收缩量与内部湿度、温度的关系。在这一项目中我需要做大量的混凝土实验。那时候土木系的工人比较短缺,学生都需要自己进行全部的实验。不幸的是,当时的实验条件较为艰苦,实验室的卫生安全条件较差。大体的工作需要提前几天把浇筑混凝土所用的石子清洗干净(去除沙子树叶灰尘等)并晾干。过滤混凝土所用的沙子,并在浇筑当天测算沙子的含水率。在浇筑当天需将水泥从库房推出,倒入搅拌机,再混入沙子、石子、水,进行搅拌。搅拌完成后需要及时把混凝土倒入模具,并清洗干净搅拌机。整个浇筑过程需要3~4小时。浇筑完成后还需要在混凝土收缩前的一个特定时间内安装上微米级别的传感器。如果安装过早,可能因为混凝土还未成形而坍塌;如果安装过晚,则不能测出混凝土开始收缩的时刻点,导致数据不能使用。每一次实验都让人精疲力竭,有时手还会被钢模具砸伤、碰流血。在夏天,因为实验室里的污水的排放较容易被水泥堵住,所以蚊虫较多,即使穿着军训的长袖外套,还是会被叮出许多包。现在我都还记得一个人用力把50kg的水泥搬上小推车的绝望感觉,也还记得安装完传感器第二天发现安装时间没有把握好而导致实验需要重做的郁闷心情。虽然实验过程比较枯燥和辛苦,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发出了论文。在之后每学期40+学分的时候,在同时读一个PhD和两个master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的时候,在同时做多个项目需要9-9-6(指的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6天)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当年在土木实验室挥汗如雨的场景,咬了咬牙就继续坚持了下去。刚进入“星火”,她就教会了我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
“星火三期”是“星火计划”建立的初期,后期的一些感情建设的活动还较为缺乏,但是“星火三期”也组织了很多的内部交流会。在内部交流会上不同院系的同学会展示他们的科研项目。在交流会上,虽然很多时候很难听懂其他院系同学的研究课题,但是也带来不同领域的思想和灵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会中我跟环境系的赵雪飞、朱树峰同学一起合作参加了“挑战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同系同学间的合作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让最终的作品更有创新性。同时,“星火”还教会了我将其他领域的思想、方法应用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中的方法。在之后路网可靠性的项目中,我将计算机网络中的类似概念应用到了城市交通路网中,较为完善地解决了问题。另外,“星火”内部的科研交流会还锻炼了我快速理解陌生领域的能力。特别是在听生化方向的同学展示时,他们的名词往往千奇百怪、很难搞清楚之间的关系,但是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抓准主干、弄懂逻辑的能力。此外,“星火”内部的交流会也锻炼了我如何在一段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成果通俗地、有调理地展示给其他人的能力。让我不仅可以埋头科研,同时也能够推销自己的想法。
“星火”教给我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主动地创新,主动地找问题的能力。在大三的暑期,“星火”支持我去北卡州立大学的土木工程实验室交流一个月。由于交流时间较短,对方导师并没有专门为我安排项目,只是让我跟着系里的博士生进行实验。那时候其他的交换同学都有自己的项目,我的心里十分着急。我不甘于只是在实验室打杂,抽空自己看了一些类似的文献,然后自己主动来提一些想法。经过了一周多的努力,我自行选定了题目,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了文章。在这之后,我就渐渐学会了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寻找可以做的工作,不再坐等导师提供课题。在伯克利读博读硕的时候,我也不甘于只找自己导师要题目,还尽力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还没有被注意到的问题。我博士论文的主体部分就是在导师之前的工作基础上,我自己提出的想法。目前在公司我也尽力提出新的项目,主动地想到还没有被注意到的问题。可以说主动寻找问题、提出想法的习惯让我一直以来受益匪浅。
回首加入“星火”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除了上面学到的宝贵精神,“星火”还带来了宝贵的友谊。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第一次“星火”聚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大部分同学的名字都还能脱口而出。感谢“星火计划”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开放的平台,让不同院系的同学可以因为对科研的热爱走在一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祝愿所有“星火”的同学都有好的发展,也祝愿母校继续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