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闪耀时:"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十周年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从美国教职的求职经历谈起

程寰宇(清华大学航院 “星火二期”)

【作者简介】

程寰宇,2006年入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星火二期”学员。2011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科学与力学系及材料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电子和瞬态可溶解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

一年前,我作为工程科学与力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Mechanics)的一名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正式入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 or PSU)。回顾自己当年的求职历程,感慨万千。受清华大学“星火组”的征稿要求,故将这段经历简要记录下来,分享给像我一样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学弟学妹们。

我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致力于研究柔性可穿戴式电子和瞬态可溶解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研究成果包括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内的50余篇论文,并担任近40家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我教职申请的方向是机械工程或材料系的教职。

我开始找教职是在博士毕业(2015年6月)前的一年,大概是从2014年8月底开始准备的。接下来,我将就自己的申请之路谈谈体会。

时间表

2014年9月初—11月,根据美国高校申请的deadline(Penn State是11月15),逐个提交教职申请。

2014年11月—2015年4月,陆续收到面试通知,并逐个参加初步面试,电话或Skype(Penn State在12月底)。

2015年2月,Penn State的校园面试(onsite)。

2015年3月,收到口头offer。

2015年4月,接受书面offer。

选校

按照惯例,每年的秋季,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会发出招聘信息,一般从网站上就可以查到。当年我申请的时候,因为是博士的最后一年,所以心里就没有那么自信,因而广撒网式地海投了上百所学校。结果收到了不少的电话面试和校园面试,导致整个冬天马不停蹄地参加面试,身心俱疲。结果也还是比较幸运,拿到意料之外的教职。

准备申请材料

需要准备的材料大致有:申请信(cover letter)、学术简历、研究计划书、教学计划书、推荐信。至于代表文章,大部分学校不需要,有些学校需要的就请附上。大部分内容都是通用的,可以申请不同学校。但对于不同的学校,需要根据招聘要求,对研究计划和教学计划书再做针对性的修改。

研究计划书和教学计划书需要针对每个申请的学校做内容的调整,因为这是涉及和申请职位是否匹配的重要材料。在文书中,要将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申请职位的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要说明自己将来做什么,要体现出自己的计划性。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一定要仔细了解学校招聘的方向要求,不然很多学校都会因为方向不匹配,直接排除申请者(我广撒网的学校里至少有80%以上应该都是不匹配的,所以都没有面试的机会,因而时间和资源都被浪费了。后来想想,其实刚沾边的方向就不需要投,毕竟不匹配太明显了。但当年自信心不足,为了有个职位浪费了不少精力)。

申请信(cover letter)要说明几个问题:你是谁,学术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申请这个职位,将来准备做什么。因为限制在一页的篇幅,所以尽可能语言精练,不要有太多赘述。

学术简历是申请者的名片,往往初试看重的就是这个。如果简历内容太差,估计直接被排除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因为简历的条目都是相对固定的,内容决不能造假,拼的确实是硬实力。但仍然不能疏忽小的语法错误,以及拼写问题,尽量注意小标题的言简意赅。

推荐信是最没有办法控制的,但选择合适的推荐人也是一门艺术。在确保他们写的推荐信是积极有利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学术网络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强有力的推荐也是很值得斟酌的。一般来说,推荐人选择自己的老板、合作者等。至少准备3封推荐信,有些学校会要求4~5封推荐信,所以如果能够准备5封的话,是最稳妥的。有的时候,推荐信可以说比简历更重要,万一评审人员和推荐人认识(信服推荐人),那么极有可能给申请者加分,甚至直接通过初试。

提交申请

首先,因为每个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不同,所以提醒申请者,千万把控好时间,最好提前一两周提交,以保证不会手忙脚乱。我建议把申请材料分门别类,每个学校的材料完整且准确匹配。万一出现材料前后不一致,或者应该给A校的提交错给了B校,结果就悲剧了。

其次,如果材料内容比较多,建议把重点内容或者关键词标亮或者斜体加粗,让评审人员更能抓住重点。提交时,也可以尝试联系评审委员会的人或者系主任,如果他们对你感兴趣的话,可能会更重视一些。我当时申请的时候,联系了个别学校的相关人员,没有直接认识人那么有效,但或许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个就不好评说了。不过it doesn't hurt,还是值得试试的。

此外,再说一下美国学校录取的程序。美国大学现在因为僧多粥少,因而录用教授的系统也比较严格。一般的程序是经过最初一轮的海选,把方向对口、学历经历出众的人筛选出来。第二轮是将初选的求职者,安排其电话或Skype面试。通常是申请院系教授委员会成员一同或单独面试。经过此轮轰炸后,根据每个求职者的表现,评审委员会会给出相应的分数,按照综合分数的高低,选拔出几名(通常是1/5的机会)最终有可能录用的应试者。最后一轮是校园现场面试。学校会安排进入第三轮面试的佼佼者,去学校现场进行1~2天的现场考察;会要求应试者进行研究汇报,课程试讲,评审组一一面谈,会餐聊天(“审问”)等环节。进入此轮的求职者,因为面试安排满满当当,神经高度紧张,经受着身体和精神双重考验。我从递交申请到结束所有的面试,前前后后经历了将近大半年的时间。

面试心得

面试大概折腾了半年的时间,真是感慨颇多。刚开始收到面试通知的学校,有可能是不太心仪的学校,但有时也可能是你的dream school。不过因为面试初期,我们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所以每一次面试(无论是电话、Skype,还是现场面试)都是精心准备,从仔细研读学校里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等到排练回答各种问题。但随着受邀面试的学校越来越多,我发现可以提前准备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比如两三个学校在一周校园面试的时候,有时也只好在飞往学校面试的飞机上才有时间准备。可想而知,那段时间的辛苦程度。不过熟悉了流程和材料之后,准备起来也快了很多,也就熬了过来。此外,幸运的是宾州州立大学的录取结果发放也比较早,这便使我可以放心地拒绝其他保底的学校。

此处想要提醒即将申请教职的师弟师妹们,校园面试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及时补觉调休,不然身体真的会吃不消。在2015年2月密集的面试中,我曾经有在一周的时间内经历过从香港面试回到芝加哥后直接飞Penn State面试,面试完飞回到芝加哥夜里短休后第二天凌晨再飞下一站面试的连续作战经历。严重的时感差甚至让我在面试的时候,几乎快要困得闭上眼睛。还好通过一些眨眼休息和“锥刺股”,才没有在面试的时候失礼。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想起当时看着对方嘴巴不停地说,我的大脑快要空白的场景。

面试期间,有三个小插曲,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趣闻是我在接受第一个学校面试Skype面试的时候,有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因为不在现场,也是远程Skype打进来面试我。他认真地问了我好多很尖锐的问题,比如未来的科研计划具体是什么,没有之前大课题组的资源如何开展工作,等等,因此我对此人印象颇深。后来,因为我的方向不是很匹配他们学校的未来发展要求,而没有进入下一轮。之所以说这是趣闻,巧的是我在入职PSU时,竟然发现他也搬家来了PSU。在PSU成为同事后,我们年底一起参加系主任家的节日聚会。聚会上聊起我当年在他们学校的面试,他不仅对那边吐槽多多,同时也感慨地说幸亏当时没有进一步面试,不然很有可能因为他们offer给得太早而错过PSU。

第二个是在面试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常经受折磨。尤其是自我感觉特别好的面试居然没有进入下一轮的时候(C校),我一度也情绪低落。幸好我很快调整了情绪,没有因为失利而影响其他学校的面试。入职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在小肥羊吃火锅,竟然遇到了C校的评委会委员。他见到我很是激动,说:“当时你Skype面试中排名第一,我极力想要让系里邀请你过来onsite,但是委员会的其他人却担心说,像你这样的人才肯定会被其他更好的学校录用,所以坚持不愿意浪费这个名额。最后在得知你去了更好的地方时,他们甚至说当年没给你onsite是明智的。但他们不想想,不试试怎么能知道最后的结果呢。不过你去了更适合你的学校,也恭喜你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被录取,并不一定说明我们实力不济,有可能是自己超过了对方的标准,或者和对方需要的条件不吻合,甚至是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因为看似失败的结果而灰心丧气。事物的表象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做最好的自己,不被外界的评判轻易地击倒,往往到最后才能看到所谓的真金不怕火炼。

第三个小故事是,很意外地收到了MIT的Skype面试邀请(没想到可以被顶尖学校认可),当时正值我在国内,而收到面试邀请时,我正在宾馆。时差原因,面试被安排在北京时间凌晨五点,宾馆房间里的Wi-Fi信号不好,我只得在宾馆的一楼大厅上网。所以结果是,凌晨天未亮,我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大厅,穿得西装革履,对着电脑一通叽里呱啦的“鸟语”,搞得宾馆前台的服务人员甚是尴尬。回想起来,画面感依旧强烈新鲜。后来也没有进下一轮,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点是后来听内部消息说是投的小方向不对,我们圈子的教授在那个方向没有话语权,不过MIT的竞争极其激烈,即使方向对了也有可能是一样的结果。

Penn State University的面试分解

差点错过的Skype面试

2014年12月中旬,我在广州参加“春晖杯”的活动,在国内待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当我回美国在达拉斯入关的时候,便发现手机冒出N多个未接电话和语音留言,才发现是PSU的Skype面试。当我出关后,便赶紧打电话给这个教授。接电话的教授,当时还在开车,因而我们就定了第二天的面试。此时已经是12月23日,Skype面试就定在了平安夜。就这样,在匆匆休息之后,我在回到美国的第二天完成了PSU的面试。平时我都会在当晚给面试的几个教授发感谢信,但那次太辛苦就拖到了第二天。可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发信时,谁知对方教授竟然先给我发了邮件,感谢我在平安夜参加面试。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方教授给我先发信的学校,因而我的心里感觉很不错,对教授和PSU的印象也极好。

几经周折,赶赴现场面试

PSU的效率也是我所参加面试的学校里最高的,过了2014年的圣诞节后,没有几天,对方就跟我联系确认了校园现场面试的时间,定在了2月初。很快到了前去PSU现场面试的时间,直到登机前芝加哥还在下暴雪,无奈当年取消了一千多架航班,我也就无法成行,所以被迫推迟到第二天。第二天,又是准备登机前得知PSU所在的小镇大暴雪,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取消航班。所以,由于天公不作美,我去参加PSU的现场面试改成了2月末。2月末的这次,我终于如期到达,但是天气极其寒冷,用系主任的话来说,是她搬过去后十多年来最冷的一天。不过,再冷也阻挡不了面试的脚步。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好事多磨,亦或是一种缘分。

现场面试的几点体会

到达PSU已经是傍晚,去机场接我的是Committee Chair,当晚我们一起吃了晚饭。一般来说,大部分学校会安排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去接待校园面试的申请者,而这一接待人往往是委员会里比较倾向于支持这位申请者的。所以,我趁此机会和接待人好好聊了聊,包括学术上的、生活上的、学校文化和所在城镇风俗上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系里面招人的预期,提供非常重要的内部信息,甚至可能帮你再精细调整第二天演讲的重点。

第二天的面试是标准化的,学校会给出一份时间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1小时左右的演讲。在这1小时里,大概有45分钟是talk外加15分钟的提问交流。当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30~50分钟的演讲,剩下的时间提问。所以,把控好演讲的时间,是非常有技巧的。因而在你有多个面试的时候,可以先安排不是很心仪的学校,可以先去这些学校练练手,再安排去自己比较渴望的学校,这样会有一些经验,就不会太慌张了。当然tradeoff是非心仪的学校先给了offer而心仪的学校没有结果,就会涉及是否需要舍弃。此外,很多很喜欢的学校,其安排的时间也有早有晚,有时候不得不听从安排。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只能“随缘”了,心态平和比什么都重要!

大部分的演讲都会安排在第一天的面试里,小部分学校是安排在第二天,但是无论怎样,都要保证其质量。这个演讲非常关键,其内容要准确概括你的研究方向、教学方向,讲述的逻辑也要清晰明白。大部分的学校都会是开放式的评审形式,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教学方面的考核甚至会有学生打分等。有些学校会在此基础上,再追加1小时的封闭式演讲,即仅仅只有评审委员和教授参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专注好自己的演讲,尽可能将问题回答得清楚,保持微笑,这些非常重要。

现场面试的另外一个环节,就是申请者和教授一一见面,单独聊天。说是聊天,其实没那么轻松。有些委员未必和申请者同一个研究方向,他们往往会多聊一些家常,甚至是高谈阔论自己当年的风采。有些委员则会非常严谨地询问学术问题、研究方向和计划细节等。总之,轻松或者严肃的话题,都需要认真回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谈话风格,也要尽量去适应。这个说起来容易,能做到时刻精神饱满,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有时还需要处理一些可能的冷场。通常每个单独会面之间,是不会有时间休息的,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申请者连续作战数个小时。可以想象,一直不停地交谈,而且要精神集中,确实需要前一天良好的休息睡眠做保障。如果没办法保证,那么在交谈之间,可以去一趟卫生间,重新唤醒一下自己困倦的细胞,效果也不错。

最后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注意面试就餐时点菜的技巧。别因为是公费,就猛点饕餮大餐,吃不完可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除了不能点菜量大之外,也要注意食物类型,像带刺的鱼,不好咀嚼的牛肉,味道冲的蒜蓉等,最好不要。要保证每次一小口地嚼碎食物,这样在对方问话的时候,可以及时应答。

谈判offer

很快地,在3月份,我就拿到了PSU的口头offer,这是我所拿到面试的学校里面非常心仪的学校了。在给我面试机会的学校里,除了MIT和EPFL(当然没有给offer)比PSU更让我心动之外,这个已经是我非常满意的结果了。所以在谈判offer的时候,我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学校提供的工资待遇、启动资金、招生要求等,我都比较满意。总之,最后谈判offer上,我只是试探地提出了一些小要求,和学校方面进行了协商,最终达成一致。

后记

今天,我仍然还记得起收到第一个电话面试时的兴奋,第一次校园面试时的喜悦,拿到offer时的幸福。回首这些年,从清华园到西北密歇根湖畔,再到幽静安详的宾夕法尼亚,我已从那个青葱少年变成人父的大龄青年,确实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想,可能只有亲身经历,着实付出青春的人,才能体会。从梦想起航到落地生根,其实是起源于意外的一次本科交流机会,那是埋下踏出国门探寻世界的种子,发芽成为探索科研的幼苗,再到梦想之苗抽动成长为爬藤。因而我非常感恩“星火”,当年给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交流机会,让本打算在国内读研的我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我没有特别地计划过我的人生,喜欢不一样生活的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接下来的路还很漫长,也更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