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问题的提出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这段重要论述不仅肯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总任务总要求,指出了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目标,而且第一次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及其“造就”即“选拔培养”的问题。这段重要论述,还科学地阐明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及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这就如金字塔一样,有塔基、塔身、塔尖,如图1-1所示。
图1-1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结构示意图
塔基是高素质劳动者,塔身是专门人才,塔尖是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座结构完美的金字塔。这里,既有数量上的要求(“亿计”“千万计”“一大批”),又有质量上的要求(“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既有雄厚基础,又有中坚骨干,还有高端引领;既要充分发挥“雄厚基础”“中坚骨干”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高端引领”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端引领更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决定着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上所述,拔尖创新人才在我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高端引领”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早在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文中就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充足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页)同月,党中央还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代后,邓小平同志不仅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新判断,而且于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要求:“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96页)1985年5月19日,他又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中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对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具体化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4页),首次把“高素质劳动者”纳入了人才队伍范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时,他对我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在党的十五大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和重要补充,新增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党中央关于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也充分显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时,适时地提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何等重要和紧迫!新时期呼唤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不断涌现;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也必将为新时期作出历史性贡献。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中央在人才问题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党中央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更加重视。2003年12月19—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12月26日正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6年,党中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4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个“规划纲要”共同之处,就是都涉及教育人、培养人、使用人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都十分强调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在人才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中就明确要求:“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以及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指导方针”中,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方针。对于“高端引领”,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于“整体开发”,明确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第2版)这就把大批优秀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得非常透彻了。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又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新思想、新判断、新举措。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7页);5月27日,他在《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7页)。他还说:“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6页);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9页); “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1页); “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8页)。他还特别嘱咐两院院士:“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9页)。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其基本精神就是公平公正、科学选才。2015年5月,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又及时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8页),并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工作重点。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第2版)。他强调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第2版)。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些战略新思想、新判断、新举措,都集中体现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发展关键时刻,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寄予的厚望。
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三大战略思路日益明晰、深入人心,开创了人才工作的崭新局面。我国先后启动了“863计划”“97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科技教育专项行动;相继实施了“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创新型人才培养、集聚计划和项目。此外,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民政部、卫计委,以及中科院、社科院都结合各自实际推出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这就使我国人才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1)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优化。2014年9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550万人,占人才队伍总量45.6%。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1∶36∶53。近5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近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105.6万人。整个队伍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2)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会议还公布,我国有两院院士15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600多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5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院士制度改革后,2015年又新增了两院院士131名(科学院61名、工程院70名),院士总数达到1600余名。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11个,科研工作站3405个。自1985年设立博士后制度以来,共招收博士后14万余人,其中当前在站5万余人,出站9万余人。
(3)发展态势喜人,发展速度惊人。据统计,我国专利申请总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占全世界的1/4。而在2002年,我国排名仅在第7名,总量还不到2012年的10%。中兴通讯公司超过了日本的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专利申请人。华为公司把美国的高通公司挤出前三位,位列全球第三。2003—2013年,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114万篇,年均增长率12%,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根据全新的“加权分值计数法”(WFC)发布的2015全球自然指数,其涵盖的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表在68种世界一流科研期刊上的57501篇论文中,中国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从综合创新指数看,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表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高收入经济体占据了前25位,中国香港排第10位。中国内地虽排在29位,但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创新能力方面正在缩小与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中国、巴西、印度是其中的领跑者,中国已明显超出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该报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有望进入前10名。2015年12月11日,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公布了该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并列为榜首,被认为是“打破了国际学术界从1997年以来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2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标题形式作了重点推介。该杂志还在6月20日公布了由其记者和编辑选出的中国10位科学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学家高彩霞、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环保部部长(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可以说,这种态势正处于红日喷薄而出之时。继本土科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将会升起新的耀眼之星。
(4)各类人才队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开发国防尖端技术和破解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表示:这“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初步形成,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6)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地位明显上升,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日益改善。
对上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作了高度评价:“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他还在历数了基础科学十大项目突破、工程技术13项重大成果后说,这“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均见《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2版)。
(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在人才培养上,拔尖创新人才不足是明显的“短板”。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尖锐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08页)。9月30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又讲:“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1页)。2014年6月9日,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说:“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第117页)。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10000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占0.4%;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24人,占1.1%。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权威机构评选300多位对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我国入选的科学家只有3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我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邻国印度。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100多人,仅占世界的4.1%,而美国高达42%。现在,我国应当在继续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雄厚基础的同时,采取更加开放务实的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弥补和解决这一“短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了。这正是我们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也是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