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后中国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并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绿色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绿色化的本质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指的是转换发展驱动力,而绿色发展指的是转变发展路径,既包括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危机,减缓碳排放,实现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所以绿色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创新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安全做出负责任大国的贡献。

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把在摆脱贫困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主题,其后又制定了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气温升幅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到21世纪下半叶要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是最大的排放源,即意味着到21世纪下半叶,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从而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实现CO2近零排放。这将加速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向绿色和低碳化转型,从而将重塑世界经济、贸易、能源和技术竞争格局。当前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并以有雄心、有力度的CO2减排目标为导向,努力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既是在国内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应世界能源变革和低碳转型的潮流,深度参与并引导全球治理,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制约。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不仅使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持续增加,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而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等常规污染物排放已严重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化能力,造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当前要促进大气、水资源、土壤等环境质量全面好转,除严格排放标准和加强治理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排CO2的重要对策,也是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是保护地球生态安全和改善国内环境相协调统一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深度调整,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将有效改变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高碳发展方式,走上创新驱动型内涵提高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当前,钢铁、水泥等高耗能原材料产品需求已开始下降,将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量将达到峰值,能源总需求的增长也将主要依靠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打造并形成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有效改善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多方共赢局面。

我国当前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持续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集成和交叉。本书是在沃尔沃集团的鼎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并集成多个相关院系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兼顾科学研究与政策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共同为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何建坤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