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1.“教育”一词的由来

考试中,这部分考查较多的部分是我们国家“教育”一词的来历,据记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当中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当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为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然后教育他们,不难理解。此处典故需记下来,选择题易出现。

石头考试经

从应试来看,这里有“最早”或“第一”这种表达,是选择题考查的重中之重,比如2013年下半年考试就考了3道,由于本科目中教育学内容涉及此类知识点较多,可以进行归类,比如“最早”或“第一”(以下统一为“第一”)的著作类、人物类、观点类、概念类,此处“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为“第一”的概念类内容,在后续教材中会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要善于总结。

2.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是“第一”观点类的内容。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第一”观点类的内容。

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

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的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麦丁斯基、凯洛夫。

【真题演练】

【2016年下】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

A.神话起源论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石头考试经

教育的起源回答了教育领域中“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明确,众说纷纭,分为不同的派别,主要包括了以上四个学说。在考试中,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观点和代表人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记住每个派别的关键词即可,比如生物起源说的“本能”、心理起源说的“无意识模仿”,这个知识点在选择题中常考。

学习的过程需善于归纳总结,纵观整本教材,类似的知识点还包括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教育目的的理论,后面都将提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考查角度一样,即“观点+人物”。

二、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这个特点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性质,不同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来说具有系统性。尽管有案例,孩子读完小学后即退学,而后在“自家私塾”中毕业,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而类似这种“自家私塾”的家庭教育相比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因为它更多是从家庭的角度对子女进行培养,因而有其局限性。而社会教育一般指的是在社会当中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比如校外辅导、职业教育等,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不能代替学校教育。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此特点是对受教育者的规定。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此特点是对教育者的规定。

石头考试经

在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很多都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表述,比如后面会提到的“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课程”等,这提醒我们此处应该加以关注。在考试中,易于出现在辨析题当中,比如将一个狭义的概念广义化,或将一个概念的表述局限在狭义的范畴中,所以需要我们分清这些关键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2.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此处须明确,是选择题的考点。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措施)。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属于哲学范畴中“我是谁?”这一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句话是考查的关键之处。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特点同学校教育的特点很类似,可以对比记忆。

石头考试经

该知识点是最近几次考试的热门考点,因为它涉及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为一名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准教师,应明确教育这一活动的本质属性,它是关于教育的哲学性问题,在探讨教育领域的“我是谁”,此处主要考查方式为选择题。

在此,也涉及了一个话题,即教育或者心理的某种活动在人和动物身上的不同表现,是辨析题的高频出题考点,这里很明确,即教育这个活动只有在人的身上具备,动物间没有教育,而后面还会提到其他活动,比如学习,它是人和动物皆具备的。

【真题演练】

【2015年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发展

【答案】C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不仅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它也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于真空中,所以它也具备社会属性,社会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等因素,在本章第三节中,会具体谈到教育同社会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在这个部分,提到的是教育和社会总体上的关系。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社会存在就会存在教育,所以如果有人问你原始社会是否存在教育,你就要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后面会提到另一个概念,即学校,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只有到了古代社会产生学校的条件才出现,所以学校并没有像教育一样和社会具有永恒性。此处以前还涉及过另外一种考查方式,“教育是否会因为国家的灭亡而消失”,这个说法不准确,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社会的消亡,所以教育并不会随之消失。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形态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父辈小时候外语学习的科目是俄语,而我们学习的是英语;我们小时候的学习媒介是纸质教材,而现在的学生利用各种电子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kindle、Ipad、手机的使用,这就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包括: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就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发展,而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却超前于目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石头考试经

该知识点为辨析题的热门考点,需要辩证地来看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即教育既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完全依附于社会,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在第三节会具体提到。

【真题演练】

【2015年上】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C

【2017年下】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四、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如下:

(1)无阶级性、公平性。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平等地享有生产资料,没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别,在教育层面,体现为没有阶级性,人们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尽管那个时候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具有公平性这一特点。在后面提到的古代教育特点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可对比记忆。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比如打猎、耕织,而教育的过程就是生产劳动的过程,所以那时候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是相结合的。这里面也有一条线索,我们后面会提到,在古代时期,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内容,那时候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而到了近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这一关系又有不同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时期,某些资本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进行结合并付诸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家则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而我们目前的教育也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能做个书呆子,一般到了大三大四要去实习,也就是这个道理。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前面提过,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像古代社会的四书五经等复杂内容,而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大多是口耳相授和机械模仿,相对单一。

(4)教育的目的就是生产和生活。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历时漫长,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picture

picture

续前表

石头考试经

首先,上面表格的内容,可以从多条线索去解读,特别是以学校的演变、教育内容的变化、选拔人才方式的变更等。

例如,从我国学校的演变这一线索来看,我们国家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校,出现在夏商时期,根据《孟子》记载,庠是培养人的意思,序是教人射箭的意思,校是教书的意思;到了宋朝,那时候书院制盛行,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在很多大学纷纷效仿宋代的书院治学,设立了各种书院,甚至一些中小学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体现了一种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是针对目前教育体制的一种改进方案;到了清末时期,出现了新式学堂,开始取代旧式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而随着1905年清政府颁布的“废科举、兴学堂”,标志着新式学校正式走向历史的前台,而旧式学校则退居幕后。

从另外一条线索来看,古代选拔人才最典型的方式是科举制,所以须把握它的来龙去脉。科举制于隋唐时期产生,之后一直被历朝的统治阶级所沿用,在明朝演变为死板的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从线索的角度,而不是断开的点去把握这些内容,会掌握得更清楚,应对考试自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在复习的时候,数字也应该是我们去重点关注的地方,比如从教育内容来看,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到了封建社会为四书五经,而西方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七艺(因为教会学校在西方封建社会是主流)。对此你是不是可以联想出某种联系呢?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模块三介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时会提到它。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施教的方式,是种定制化的教学方式,被现在的商业培训机构所提倡,尽管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缺乏效率,它同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个体小手工生产方式相呼应。

(4)刻板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然、对辩和死记硬背。

(5)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希望将他们所认同的思想变成唯一被认可的,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充当了这一角色,为历代统治阶级所用。

【真题演练】

【2016年下】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

A.具有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B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期间教育的一个大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可以接受教育了,也就是相比较于古代教育,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没那么鲜明了,这和当时的大背景相关,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外力使得教育越来越需要走向普通民众当中,因而,在近代教育的特点中,教育被贴上了“公立教育”“义务教育”“世俗化”等标签,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起源于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

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令是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虽然这个法令制定的目的是教化国民,但它却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在后面会谈到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我国最早的《义务教育法》在1986年颁布,比西方晚了三百多年,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热门知识点,须把握西方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历史事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主要指教育对象普及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只有通过法律的方式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或宗教神学的旨意来管理教育,才能使得教育更加民主,从而使更多普通民众可以接受教育。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这个部分说是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其实更可以理解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些特点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地倡导,但显然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即“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思想在教育中的实现,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第一部终身教育的著作,即《终身教育》;而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则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最终确定,作为终身教育概念的奠基者,他也被誉为“终身教育之父”。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终身化是对教育纵向的描述,教育的全民化则是对教育横向的描述,它指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教育,是目前义务教育的实现目标。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教育全民化的深入。教育的民主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就目前而言,大量的现实表明教育的民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比如城市和农村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还很悬殊,在北京,城区的小学教师招聘甚至要求硕士学历,而在一些落后地区,讲台上的代课教师可能只有初中学历,虽然学历不能代表教师素质的优劣,但也可以反映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我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训,虽然是古人的谚语,但却被现代心理学所印证,0~5岁是个体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不仅如此,个体的动作、语言、人际关系、情绪、人格等方面在这个阶段都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所以应特别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但早教目前并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学前教育则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唯一涉及0~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因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城市中,学前教育基本得到了普及,而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则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盲区。另外,也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大多数人眼里,似乎幼儿园时期的儿童还是天真烂漫,可以随便玩耍,而到了小学他们就必须开始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肩负作业和考试的负担,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个体来讲,这种差异化的教育环境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要渗透?普通教育太过看重理论,学生的精力花在考试上的时间较多,而职业教育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重点在于培养自身的技能,这两种教育看起来在往两个方向发展,而目前的教育趋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让学生的发展走向某一个极端,两种教育的相互渗透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如果考托福、雅思、GRE,你最先想到的会是新东方;而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你当然会想到“中国山东找蓝翔”。正如你走进任何一个大学校园都会见到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广告一样,非学历教育已经融入学生的日常当中了。现在大多数同学在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等考试,一旦决定要考,接下来的想法就是要不要报班?报哪家?那家能押题吗?而仅在十年前我上大学期间,我身边选择报班的同学还比较稀有。学生出现的这种需求是目前的学历教育满足不了的,所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和它们界限的淡化将会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当然也会养活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在学校你肯定见过很多外国友人,不管是留学生还是开设讲座的国外教授,而身边也越来越多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留学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居多。所以现在在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教育制度上能同国外衔接就成了一种趋势,比如我们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的一样都是四年,在很多课程在学分上也能相互认可,这种教育制度上的互通为留学的学生带来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