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定编
定编就是核算各岗位编制。从每年三季度开始,各企业都要制订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计划。对应这一计划,下一年需要多少人?各岗位又分别需要多少人?人力资源部需要拿出一个方案,这要分两步来进行:首先核算人员总数,然后分解到各岗位形成岗位编制。
2.4.1 总编制
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人、财、物的支撑,干多少活就需要多少人,但二者未必呈1:1的关系。
思考2-2:经营规模翻倍,人数也要翻倍吗?
如果某企业计划下一年生产经营规模比上年增加一倍,人员也要增加一倍吗?显然不需要,那么到底需要增加多少呢?老板们最关心的是总量概念。如果你是人力资源总监,你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
答疑参见封底微信号。
编制仍要根据因事原则来推算。生产经营任务分解到各岗位头上形成岗位的总工作负荷,再根据人均工效定额推算出所需的编制数。比如某钢构企业销售额为10亿元,销售员共有50人,人均工效是2000万元,如果下一年销售额要达到20亿元,那么在现有人均工效基础上,销售员的岗位编制就要增加到100人。除非人均工效提高,否则编制数的增速与经营规模就会保持绝对一致。
但现实中我们很少发现人员增速与经营规模增速保持绝对一致,多数情况下人员增速会慢于经营规模增速,比如经营规模翻倍,人员只增加30%。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岗位人均工效定额的弹性有差别:有些岗位,特别是生产类、销售类的岗位,人均工效定额基本确定,浮动区间不大,编制基本随经营规模同比例浮动。而另一些岗位,比如后勤,人均工效定额的弹性区间较大,即便要做的事多了,不增加编制人数,通过现有人员加班也能完成,因此岗位编制增速就会慢于经营规模的增速,进而拉低编制总数的增速。
传统理论认为,根据人均工作负荷来推算人员编制是最科学合理的,但实际中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均工作负荷到底定多少合适?谁也说不清,它随很多因素,比如技术、能力、装备等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怎么才能简单快捷地核算人员编制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标,即对标同行业标杆企业,看看它们的人员编制是怎样随营业额变化的。有些企业老板就用对标方法来定编,其基本逻辑就是“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该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确实挺管用。
2-3:对标优秀企业的人员编制变化
2.4.2 岗位定编
总编制出来后还要在各个岗位之间分配。为便于阐释,下面我们将以职系为单位来进行剖析。职系是若干个职责相近的岗位的综合,它就像大学里的院系,是由若干个相近的专业组合而成的。企业里常见的职系如表2-3所示。
表2-3 常见的职系划分
职系划分出来后,总编制应该如何在各职系之间分配呢?这里不能给出具体的办法,但有一个统一的原则,那就是“炮火向一线集中”:一线编制要偏松,适当多给;后线编制要偏紧,适当少给。
1. 一线编制要偏松
典型的一线岗位如表2-3中的营销类、技术类、操作类职系,它们要么直接面对外部客户,要么直接创造价值,不仅重要,而且可替代性弱。以业务员为例,一个好的业务员并不是随时都能找到,因为业务员不是标准岗位,需要筛选、过滤、培养,有一个过程。一线岗位的工资一般与业绩钩挂,成本补偿机制明确,员工拿得越多,公司也赚得越多,所以一线岗位应放宽编制,甚至敞口招人。
扩大一线人员编制还有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内控,防止一线岗位特别是那些关键的一线岗位被少数人所裹挟,建立储备人才梯队。
2-4: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吗?
如果死守“一个萝卜一个坑”原则,会有很大隐患,因为无储备人才,核心岗位对现任者的依赖度大,即使出了问题,老板也不敢拿他怎样,否则工作将停摆。“沉淀层”“金混子”皆出于此,根源就在于编制上没有冗余。
怎么办?类似于鲶鱼效应,核心岗位要引入倒逼机制,一个坑多配几个萝卜,给现任者施压。这虽会增加一定的人工成本,但从长期看,核心岗位储备了人才,降低了对个人的依赖度,能激发组织活力,利多弊少。
2-5:省级代理商必须转变省人的观念
2. 后线编制要偏紧
很多企业都存在岗位负荷不均现象,并典型地表现为业务条线忙、后勤条线闲,慵懒习气扩散。老板对此一般都深恶痛绝,认为这是绩效考核没有跟进引起的,但实际上编制才是问题的根源。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就算考核再严格也没用,冗员问题不是考核能解决的,工作不饱满,员工要么无所事事,要么没事找事,滋生无谓的管理,给业务条线找麻烦。
我们要反过来,压缩后勤编制,五个人的活儿三个人干,用工作负荷来驱动人的动能:第一,工资提高了,员工动力也就上去了;第二,工作负荷上去了,员工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办事效率,简化管理。
2-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压缩后勤编制是人力资源规划要恪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能业务还没起来,就把文秘、内勤、会计、行政、库管、司机等岗位招满了,须知道,“菩萨好请不好送”。后勤岗位多为标准型岗位,招聘不难,等业务起来再增加编制也不迟。过早地满员甚至冗员,只会增加无谓的成本。
2.4.3 如何压缩冗员?
企业经常被冗员问题所困扰,特别是到了岁末年初,很多集团都会给分(子)公司下达指标,要求控制人工费用,这时压缩人员编制的问题就摆到了管理人员的面前,他们把这个任务再推给人力资源部,要求它拿出方案,但怎么压缩呢?这是很令人头疼的。
笔者曾接触过很多企业包括大型央企,在与它们沟通如何解决冗员问题时,我通常会提三点建议:第一,人力资源人员要有解决冗员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是职业决定的,不能回避。第二,勇气来自智慧,要设计出有技术含量的方案,这才是自身价值的体现。第三,什么样的方案有技术含量?那就是“既能压缩冗员,又不会搞得鸡飞狗跳”,怎么才能做到呢?用结构优化的方法来解决数量型矛盾!下面我分三个步骤来讲解。
1. 岗位合并
“人在岗位上”,人的冗余很多是源于岗位冗余。设一个岗就要配一个人,但有些岗位没必要单设,可以与其他岗位合并。比如,行政文秘与行政内勤可能就能合并:前者是做文书类工作的,例如起草文件、收发流转文件、记录会议纪要等;后者是做杂务支持工作的,例如文印服务、文具管理、接待访客等,这两个岗位的工作量都不大,人员经常赋闲,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岗位。
2. 身兼多岗
如果岗位不能合并,且各个岗位的工作负荷不饱满,就可以通过身兼多岗来压缩人员规模。比如,一家小酒店的前台接待人员可以兼门童和售货员:当客人登记入住时,他就是接待人员;有人拉着行李箱进门,他迎上去,此时充当门童;有人在边上小商店挑东西,他过去结账,此时是售货员。如果前台接待、门童、售货员各配一个人,工作负荷就会都不饱满。我们经常看到有些酒店的门童闲在那里发呆,商店员工在玩手机,大体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判断一个企业员工工作负荷是否饱满有个非常直观的方法,那就是员工是不是下班就回家:如果5点下班,5:30就人去楼空了,那么这个企业多半是工作负荷不饱满的,就有压缩编制的空间,有些岗位就可以合并或身兼多岗。
今天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个人要想立足于职场,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加班并不过分。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从来没有加班,一提到加班员工就强烈反对,那就是企业把员工惯坏了,由此可反推员工的工作负荷太轻,有加压空间。
思考2-3:身兼多岗,工资要涨吗?
企业经常会被身兼多岗的工资问题所困扰。比如,有的出纳兼司机,他会说,“我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应该给我涨工资”,这话对不对?换个角度,如果让一个司机兼出纳,他提出涨工资,这又对不对?如果对,该怎么涨?
答疑参见封底微信号。
3. 把压缩下来的人员充实到一线
其实,压缩人员编制的最大压力就是“开除人是要得罪人的”,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压缩人员编制并不意味着要开除人,这是两回事。
压缩编制的目的是什么?提高效率。很多情况下,效率低并不是因为人多,而是人员配备不合理,典型的就是前面讲的“一线缺人,后勤冗余”,结果造成后勤部门人浮于事,一线还在拼命地从外面招人。一线缺人是常态,它就像一个蓄水池可以吸纳大量人员。试想,哪个企业不缺优秀的业务员或研发人员?他们能直接创造价值。
我们完全可以在不裁人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来提升效率,具体做法是把压缩下来的冗员充实到缺人的一线岗位,这样就把从外面招人的成本节约下来,实现控制费用的目的,同时还能净化工作氛围,用工作负荷驱动每个人的激情,把慵懒习气赶出去,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其他一些方法,比如招聘兼职人员等来解决冗员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2-7:某食品企业的岗位编制调整
思考2-4:如何让各部门自觉自愿地精简编制?
压缩人员编制,人力资源部要拿出方案,方案的科学性很重要,但各部门的能动性也不可忽视,如果各个部门主管领导自觉自愿地想把编制控制下来,那么工作就会好做很多。但从人的本性上来说,各部门领导一般都是希望人员编制能多给一些。如果您是人力资源总监,能否设计一种机制使各部门领导自觉自愿地减少编制要求?
答疑参见封底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