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概要

肖文[1]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头,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之以往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但是这种放缓趋势并不是预示着经济衰退,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痛苦”阶段,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在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譬如经济增长效率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发展背景,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以说,这也是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现阶段国家战略的出台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成果以科技进步为视角,从理论层面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创新驱动战略是刺激经济复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根本途径,而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因此,发展目标的完备性,必然会对社会科技进步战略提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必须要从理论上突破以刘易斯、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单一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并全面考虑科技进步对提升经济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紧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工具的同时,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地理学等多学科技术,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成果的研究目的所在,即试图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框架,对当前主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对其实际效果给出客观的评价,并为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成果主要应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走访调研等方法,具体而言,可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大层面。

(1)规范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回归经典的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和分析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源性联系。比较研究现实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理论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区别,从根源上探寻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基础与障碍。为最终提出差异化战略和具体实施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比较分析方法。从国际比较和纵、横向不同角度,深入考察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现状与特点及其成因,并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中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创新性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第三,文献分析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而言,目前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总体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分析等内容时,限于国内研究文献相对缺乏,本成果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对文献进行相关梳理,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实证分析。

第一,层次分析法(AHP)。本成果采用AHP的方法对科技进步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AHP方法是计量评估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加权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的加权过程中,允许在权数选择上有一定的出入;层次分析法中算子的选择和隶属函数关系的确立,使各项参与评价的指标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和一般趋势。

第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区政府、行业和企业进行访谈,调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中部地区典型的案例,分析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模式,并在政府经济层面的政策分析、行业中观层面的组织分析、企业微观层面的行为分析等方面提炼出创新性的模式和经验。

第三,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获取课题所需的信息和数据,结合相关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进行计量分析。本成果运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典型地区政府、行业和企业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使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及对策建议

1.主要内容

本成果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遵循一条基本逻辑思路“科技进步—集约要素投入—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立两个主要研究目标“探索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和“指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选择”,立足三个基础研究层面“微观企业层面”“中观行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挖掘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四大维度“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以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最后,本成果指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实施的保障基础以及提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成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制以及路径,并对标比较国际先进经验辅之以典型区域案例,提出系统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分别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国家层面研究现行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保障基础,并分析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实施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战略的政策建议以及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选择。基于上述结论,分别从整体层面和各个产业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成果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篇为理论篇,回顾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在对既有文献总结回顾的基础之上,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研究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在微观机制研究中,创新性地引入企业创新异质性与政府政策支持来构建技术内生模型;在中观机制研究中,以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为切入点研究产业集聚如何助力科技进步;在宏观机制研究中,以经典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引入创新异质性来考察科技进步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科技进步对于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影响路径。从经济整体和局部产业两个层面探索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第二篇为经验篇,对标比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进经验并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美国、日本、韩国作为分析对象,对标比较了发达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实践,提取可供中国借鉴的先进经验。同时,分别测算中国科技进步的综合指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评价,并据此分析科技进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大小。在对科技进步指标测算中,依旧从微观企业、中观区域以及宏观国家三大层面进行评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中,不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进行测算,也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进行测评,做到了“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在实证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中,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引入创新异质性、政府政策等因素进行建模,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证的结合。

第三篇为产业篇,分别从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研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层面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分别从中观产业层面来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及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动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在每一产业的研究中,本成果都围绕“效率测度—路径解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展开。本成果分别测算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发展效率,在此基础上,研究科技进步对于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并通过计量模型来实证检验科技进步是否真正能够促进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进而确定科技进步对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作用效果以及瓶颈障碍。最后,就科技进步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集约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第四篇为策略篇,研究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基础、科技进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选择及提出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本成果以科技进步为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所以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是本成果探讨的一大重点。本部分解析了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背景,并从微观专利制度及管理制度、中观市场制度、宏观金融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等视角探讨中国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基础。据此,提出如何夯实科技进步战略实施基础的政策建议,充分体现“一事一议”,既对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基础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又对如何加强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提出针对性建议。在研究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基础上,本部分以“自主选择”为导向提出如何选择科技进步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系统性地阐述了三大模式选择:借力研发资源全球配置、以高技术产业带动转型、战略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据此,本部分提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并构建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533”综合改革思路,即科技进步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五大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综合政策思路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关联性供给平台组合”建设。

2.重要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本成果的重要观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观点。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机理、中观机理以及宏观机理研究,本成果认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体现为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异质性、产业集聚以及政府宏观政策支持。尤其是,创新异质性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实质性影响”。因此,创新异质性的忽视,将会大大制约学界对技术进步微观机制的认识。尤为重要的是,本成果论证了在一定条件下(如在位者的创新效率高于进入者的创新效率),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将会大大提高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企业R&D投入水平、宏观经济技术进步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其背后的政策意义便是,要充分肯定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尊重企业间的创新差异,并依据企业间、行业间的创新效率差异制定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第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现阶段科技创新效率较低,而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科技进步综合指标测算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评价,本成果认为中国科技创新效率在与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5个先进国家的比较中排名相对比较靠后,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同时,中国自2000年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进入初步阶段,2006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已经从准备阶段跨入初步阶段,但转变的幅度较为缓慢。

第三,中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基础建设需要完善以下五个方面:加快金融制度的创新、完善信用的法律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及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标比较科技进步战略实施基础的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分析中国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中微观基础、宏观财政制度、宏观金融制度等层面,本成果认为中国科技进步战略虽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落后的制度难以真正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尤其是科技管理制度。这是由于中国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依旧来源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落后的科技管理体系难以真正适应日益发展的科技市场。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自主选择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本成果在分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从“科技进步与需求结构”“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以及“科技进步与要素结构”层面提出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三大模式选择,认为三大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皆存在利与弊,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环境、能源等制约因素。与此同时,要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依靠“一个体制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全面支持科技进步、充分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科技进步资源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五,从整体层面而言,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实施“533”综合改革对策,即科技进步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五大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综合政策思路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三个关联性供给平台组合”建设。首先,要明确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破除以下五个瓶颈:突破核心思想瓶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突破经济结构瓶颈,借力上海自贸区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突破要素结构瓶颈,完善要素价格机制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突破组织结构瓶颈,打破垄断促进民营企业服务经济转型;突破管理模式瓶颈,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其次,要坚持在以往市场、政府和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转变政府鼓励创新的职能、改革企业创新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思路。尤其是以当下简政放权为契机,结合本地特色,承接各项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再次,搭建“三个关联性供给平台组合”。以多种协同创新模式为依托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充分引入和吸收大数据理念推出“云平台”,借道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外向型技术创新平台”,真正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本成果分别从总体层面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层面提出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应紧紧围绕以下五点: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打破资源壁垒,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二,经济发展应当“量质齐升”,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上升,更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第三,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向结构性优化,加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实现发展结构优化;第四,深化推进简政放权,将经济发展方向归还于市场,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实现社会公平有序竞争;第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成果应当是全民共享,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普惠发展”。

在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上,研究结论表明,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因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加强。此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保持“环境友好型”。据此,本成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推进农业市场化、提高农业竞争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竞争经济。二是以推进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为主攻方向,引导促进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三是以推进农业集约化、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以推进农业生态化、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优化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2)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第一,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第二,创新农业发展机制。第三,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第四,发展安全绿色的生态农业。第五,加强支撑政策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3)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第一,加强思想宣传,从根本上认识到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性。第二,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第三,加快环境保护的科技落地,使得科技进步能够真正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第四,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通过对科技进步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本成果认为科技进步是主导工业新型化的重要因素,加快完善科技中介市场、调整科技进步基本战略是保障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调整科技进步的基本策略。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抓住创新的重点策略,以重点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重点行业关键主机、部件和共性技术的发展。二是坚持两化融合战略,将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实现生产体系走向低污染化,甚至是无污染化,使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2)优化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第一,由市场来评价技术创新项目,构建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第二,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第三,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公开透明,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3)构建科技创新的企业体系。第一,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第二,加快建立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第三,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第四,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通过对科技进步加快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本成果认为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目标是培育新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态,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产出中的比重。要实现这一点,其路径是推动服务业分工的演进,不断细化服务业分工,关键在于加强信息通信技术(ICT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利用国际力量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加快推动制造企业服务业步伐,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分工演进的制度环境,以及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1)加强ICT技术在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第一,优先发展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ICT技术。第二,支持服务企业应用先进ICT技术。第三,培育发展一批ICT技术服务企业。(2)利用国际化力量培育新型服务业态。第一,借助服务外包拓展国际服务市场。第二,借助外资引进加快新型业态成长。(3)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步伐。第一,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开放服务领域。第二,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4)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分工演进的制度环境。第一,加快推进服务业税制改革。第二,降低服务业进入管制。第三,加强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5)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第一,加强人力资源支撑。第二,加强金融要素支撑。

就科技进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而言,本成果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都是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两者均具有知识、信息与技术相对密集,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这符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据此,应该从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提升先进制造业服务需求和外部化以及技术进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等方面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角色。第一,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融合,并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二,政府应意识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在本质上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和融合,而政府应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第三,各地政府在制定规制政策以前,应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不同模式为基础,发挥产业价值链的功用,使不同的联动模式应用到不同类型的产业当中。(2)技术进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政策体系。第一,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打造科技创新有效传导的差异化体系。第二,完善各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立产业有效联动的动力系统。第三,深化各项机制的创新水平,构建产业有效联动的制度支持系统。(3)加快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第一,以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立足点,大力推动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国现代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第三,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实现现代服务业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4)借力科技进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及效率提升。第一,拓展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提供技术基础。第二,采用主动性政策手段,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务的外包。第三,协调不同产业政策,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创新

(1)研究视角独特。

以生产效率提升为核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目前学界的研究视角多是基于结构转型,对于科技进步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来度量。据此,本成果以“生产效率”为核心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着重说明科技进步通过集约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在宏观层面会表现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搭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桥梁,据此梳理出研究的基本思路“科技进步—集约要素投入—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意义。

(2)研究观点新颖。

从保障基础到模式选择。本成果从“科技进步促进农业集约化”“科技进步促进工业新型化”“科技进步促进服务业现代化”以及“科技进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四大维度入手,深入探讨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成果在对各产业提出对策建议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别探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实施的保障基础以及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选择。第十一章从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微观保障制度、中观保障制度以及宏观保障制度出发,评价当前制度保障的效率并对标比较国外经验,从而构建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第十二章从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进步、借力研发资源全球配置、以高技术产业带动转型、战略性地发展新兴产业四个视角研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同模式,并基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同效果,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实施基础保障”到“主动选择模式”,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当中“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结合。

(3)研究方法创新。

“点、线、面”三结合。本成果采用现状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良,形成了“点、线、面”三结合的特色。“点”即深入挖掘若干行业或者地区,通过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进行扎点获取数据资料,深刻分析科技进步对这些区域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同时辅之以相应案例进行论证说明。“线”即将这些区域或行业的经验连成一线,进行对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不同行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科技进步影响的不同作用。“面”即分析典型地区或者典型行业的先进经验是否可以推广至全国范围,据此得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对策建议。

2.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探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外在表征、保障基础以及实施模式。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层面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本成果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该重大课题已经顺利通过免鉴定结题,社会影响和效益如下:第一,成果要报2篇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基于本成果核心内容,8篇成果要报通过国家行政学院、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等部门向国家、省政府等部门递交,其中2篇获得省部级领导的批示,省发改委、科技厅等职能部门积极联系本成果作者,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探讨具体对策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有3篇成果要报刊发于《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二,本成果核心内容已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国内权威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篇,有效地宣传了研究成果。其中,多篇文章先后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杂志转载。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商务部优秀成果奖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三,在本成果完成过程中,作者共组织和参加了各类国内外研讨会16次。本成果作者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时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连续三年参加诺丁汉大学GEP会议、中国世界经济学年会、复旦大学产业升级研讨会、制度经济学年会等。第四,本成果作者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咨政工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成果作者参加了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带队赴福州、温州等地调研以及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业发展评估”工作,并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聘为专家委员,主持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投融资体系研究、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系统性投融资研究、上海市“未来30年”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张江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宁波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等政府的咨询工作。本成果作者以社科界代表身份三度列席了浙江省“两会”,所提“借力民间资本,发展新兴产业”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可;还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中新社、中评网、China Daily、《中国经济导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探讨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


注释

[1]肖文,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