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请允许孩子选择做一棵小草
不论是一棵小草,还是一棵参天大树,都是生命的一种绽放,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又到周末,语文课代表把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放在我的桌上,然后轻悄悄地说了一句话:“老师,这次的作文,只有张颖没有交,其他人都交了。”
“张颖怎么会不交作业?知道什么原因吗?”“她没说。”课代表回答道。
张颖,是我带的这两个班中比较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错。“难道是她的思想有什么波动?”我心里这样想着,就对课代表说:“活动课时你让她到我办公室来,我问问什么原因。”
下课铃响了,不一会儿,整个校园沸腾了起来。我和几个同事坐在办公室里,眼睛望向外面,我们常常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操场上、教室旁、甬道上,孩子们生龙活虎地玩耍着、跳跃着、说着、笑着……
“这些孩子,只要一出了教室,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欢腾,可一进教室,很多孩子就蔫了、哑了、呆了。这真让人匪夷所思。”一位教师站在窗前发出了这样的几句感慨。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大家听。总之,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就接着他的话题纷纷议论开来……
“报告!”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办公室外面传来,我听出是张颖。“进来。”我一边喊着一边迎了出去。我想,这次的询问还是选择一个清净的地方吧,因为张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我怕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儿问她没交作文的事,她会很窘迫,于是就把她领到办公室外面一个较安静的地方。
“你怎么没交作文?”我尽量用一种温和的语气问她。“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写好,我再想一想,改完后,我尽快交上。”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答道。“是因为没写好吗?那你写的是什么?”我继续问。听我这么说,她立即回答说:“是没写好。”说着就把她攥在手里的作文本递在我手上,在那一瞬间,我看到她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是难为情?是不情愿?我没有思考那么多,就迅速打开她的作文本看起来。
题目是“我愿做一棵小草”。“不是让你们写《二十年后的我》吗?你怎么写了这个题目?”我追问道。她有些局促不安地看看我,没有立即回答。我接着往下读:
这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我想了想,二十年后的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学习成绩不突出,也没有什么特长,我想二十年后的我一定是个不成功的人,我做不成科学家,也做不成艺术家。二十年后的我可能就是一棵平凡的小草,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我想,小草有什么不好,它长在野外,呼吸着新鲜空气;它没有压力,自由快乐。小草也有优点,它用绿色装点着春天,它的生命力很强,我在古诗里就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确实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读着读着,我有些感动了。我看了看那张稚气的脸,问她:“你真的喜欢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嗯。”她毫不迟疑地点点头。“那你为什么感觉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呢?”“因为我想到老师举的那些例子,还有同学写的文章,我怕我的作文可能不符合题意。”
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有些窘迫,我想到,我在给孩子们指导作文时,确实提到了很多成功者的案例,比如你有可能是个科学家,可能是个医生,可能是个市长等。
难道这样引导有错吗?但眼前的这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错吗?我的心中荡起了一片涟漪。我把张颖的文章收起,没告诉她文章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而是让她先回班级,而我自己又重新走进那朴素的、带有温度的文字中。
这一次的作文讲评课,我破例把张颖的《我愿做一棵小草》选入了范文之列。我的理由是:文章语言质朴,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听我讲评作文时,我发现有一种东西在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是轻松、是舒展、是快乐。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它却给我留下很多思考——关于真,关于成才,关于教育的本质……
前些日子,就在我的身边,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惨痛的事情,又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小姑娘,在一场由全村近百人参加的盛大的“升学”庆宴结束后,在房间里用鞋带勒住自己的脖子挂在柜角上,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女孩的父母悲痛欲绝,大家也十分疑惑,怎么刚刚考上大学,就自杀了呢?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协助下,女孩自杀的秘密揭开了。
据说这女孩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去年因为没有发挥好而高考落榜。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在外地复读了一年,今年又重新参加了高考。
考试、查成绩、报考,一切按着正常的程序进行着。二十几天过去了,女孩告诉父母说自己考上了某某大学,父母欢喜地奔走相告。按着当地的习惯,孩子考上大学是大喜,是要请亲戚朋友吃喜宴的,前来道喜的人也不会白吃,而是要送上喜钱表示祝贺。然而,在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的一片祝福声和夸赞声中,在家长们和同龄孩子们艳羡的目光里,女孩却悄悄地退到后面,就在宴席结束的那个晚上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原来,女孩并没有考上什么大学,她是怕父母伤心而对他们撒了谎。据当地招生办考级档案中的信息显示:原来女孩总分只有98分,因为她只有第一科的语文成绩,其他几科都没有成绩,可能她根本就没参加那几个科目的考试。
我们不知道,女孩为什么没有参加后面几个科目的考试,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谎言”背后,女孩到底承受了什么。我想问的是:考大学,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家长呀!老师呀!孩子呀!我们能否从这个惨痛的故事中汲取点什么,去认真地思量一下:我们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命之路在哪里?我们的教育该往何处去?
在我流着悲痛的泪水深深反思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十几年前的那篇作文——《那棵小草》。作者张颖现在已经是一位很优秀的医生了。或许,我们容纳了、尊重了“小草”的选择,他们会长得更好。
而我们当下的教育,成才成功的教育,一直都遗漏了最珍贵的一课——引导孩子们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寻找自己独特的天赋,倾听孩子自己内在的声音,帮他们找出属于自己而非世俗所钟爱的人生梦想。
《中庸》里有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发展。所谓“安其所,遂其生”。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发展,是为了“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
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能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些话,启人深思。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多一些这样的引导,多几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孩子还会选择悲哀地离开这个世界吗?还会远离我们吗?
“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进而结出橡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