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工总量、剩余量与相关话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体,对这些农民工的整体情况还缺乏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虽然有若干针对农民工的调查统计,但数据结果相差较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统计口径经常不同。
根据我们使用的RCRE(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y)数据库的统计,2006年农民工(定义为外出打工时间不为零的农村劳动人口)人数占到农村长期居住人口数量的约27%,占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在16岁和60岁之间)的近40%,其中外出时间小于半年的农民工占农民工人数的22.7%。如果按照这个相同比例,即2008年中国农村人口7.2亿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应该在1.95亿人以上。考虑农民工外出比例增大,则实际人数应该大于2亿。另外,这个简单统计还没有考虑统计口径问题。统计口径中的城镇人口包括了很多常年在城镇工作但仍然是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因此,实际农民工数量应该在2亿以上。
而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此处,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因此口径要小于我们的统计。根据下面的统计,外出到“本乡外村”的就业人员占26.75%,扣除这部分外出务工人口,我们的统计和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接近。
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预计,2009年度全国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为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 8445 万人。【2】2012年4月底公布的最新农民工检测报告显示,2011年农民工(非农活动6个月及以上劳动者)总量达到25278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农民工总量相比于2009年的22978万人和2010年的24223万人都在进一步增长。可见,近年农民工数量有显著提高的趋势。虽然所有估计数据都是基于抽样数据的推测,但是趋势高度一致,结果应该可信。
在农民工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有一些对劳动力剩余数量估算的研究,以图发现未来供给潜力。这些研究在后文的分报告中会进行总结。我们使用RCRE数据统计发现,农村劳动力所有工作天数在222~230天之间,2003—2006年间变化不大。如果去掉因为各种原因不工作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每年全部工作时间(各种劳动时间加总)平均在260天左右,这比去除所有节假日后的理论工作时间要多,即这个数字也比正常的城市劳动者年工作时间要多。而且这一数字在2003—2006年同样保持稳定。这可能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供给已经达到一定的瓶颈阶段(当然,审慎的结论需要进一步考虑10% 不工作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能提供进一步的潜在供给)。另外,由于农村总人口减少,而数据库中显示农村可用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在2004年达到峰值(64.02%)后一直减少,到2006年下降到62.79%,意味着农村总劳动力数量也在减少。以上事实意味着有限的农村劳动力在全国分布,且供给接近极限,除非出现大的农业技术进步,否则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增速会大幅减缓。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内陆地区外出劳动力到省外务工比例2003年以后趋于稳定,且在2006年比以往有所下降,这和农民工少量回流的趋势一致。而宏观数据统计显示,中东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差微乎其微,且差距越来越小。近年,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增量大于东部,跨省迁移劳动力明显减少。这些都诠释了中西部农民工在返乡就业。
这些流动中的农民工是未来中国继续城市化的主体和工业化所需劳动力来源,反映着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是给未来政府诸多政策带来极大挑战的来源。因此,目前很多研究关注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的典型特点是保留农村户口,继续承包土地,到城镇从事非农工作,多半以临时工等非正式工作为主,收入较低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缺乏。这些既有别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城镇固定职工,属于过渡期的特殊现象。要顺利过渡到城市居民的条件,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改善。
目前关于农民工的比较重大的话题主要有农民工回流问题、人口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劳动条件恶劣以及农民工权利保障问题、农民工汇款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及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城市化问题、农民工健康、社会保障等很多经济问题。此外,一些社会问题也受到关注,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歧视问题等。要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微观数据支持,本章将对部分问题进行大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