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孟子》(节选)
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一生崇尚孔子,被尊为“亚圣”。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教育家,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做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孟子政治上主张“仁政”,所以,对国家而言,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得民心”;在人性论上,孟子持性善论,因此,对个人发展而言,教育是“求放心”。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开其端,孟子则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选文
孟子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提出“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教育的作用就保存和扩大、发扬天赋的善端。
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47]。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48]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249]之心,非所以内交[250]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251]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252]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253]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254],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卷十一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255]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256];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公都子[257]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258],以瞽瞍[259]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260]。’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论仁政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施以仁政,以德服人。“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卷一 梁惠王上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261]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262]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63]。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264],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265]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266]者不负戴[26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268],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卷十四 尽心下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孟子论明人伦与伦理道德教育
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用伦理道德教导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卷五 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269]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270]。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271]也。
…………
圣人有忧之,使契[272]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卷七 离娄上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273]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274]是也;礼之实,节文[275]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276]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卷八 离娄下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277]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卷十二 告子下
曹交[278]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279]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280],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281]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282],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283],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论修身与善教
孟子提出修身以安身立命,善教以得民心。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的三大乐事之一。
卷十三 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284],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285],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286]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287],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288]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出处】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