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科举》

黄宗羲论科举

解题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明亡以后,曾从事抗清武装斗争,后隐居专事著述和教学。黄宗羲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教育上的专制和科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黄宗羲在《科举》一文中细数科举的种种弊端,读书人为了中举,不读经,只注重于“四书”和细枝末节,并且科举中选的文章,“讽诵摹仿,移前缀后”,很多是模仿、抄袭之作。在这种科举制度下,国家无法获得有用人才。黄宗羲进一步提出了科举的改革方法,包括考试、阅卷等,使考生“不得专以经义为主”,不敢以空洞无物的文章来应试,如此才能培养和选拔人才。

选文

科举之弊,未有甚于今日矣。余见高曾[740]以来,为其学者,《五经》、《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八大家[741],此数书者,未有不读以资举业之用者也。自后则束之高阁,而钻研于《蒙》、《存》、《浅》、《达》[742]之讲章。又其后则以为泛滥,而说约[743]出焉。又以说约为冗,而圭撮[744]于低头《四书》之上,童而习之,至于解褐[745]出仕,未尝更见他书也。此外但取科举中选之文,讽诵摹仿,移前缀后[746],雷同下笔已耳。

昔有举子以尧舜问主司者,欧阳公答之云:“如此疑难故事,不用也罢。”[747]今之举子,大约此类也。此等人才,岂能效国家一幛一亭之用?徒使天下之生民,受其笞挞,可哀也夫!顾有心世道者,亦明知此辈之无用,皆因循而莫之救,何也?如以朱子《学校贡举私议》行之,未始不可。然极重难返之势,不无惶骇,莫若就今见行事例,稍为变通,未尝不可以得真才也。今第一场经义,第二场论、表、判,第三场策五道。[748]经义当依朱子之法,通贯经文,条陈众说,而断以己意,不必如今日分段、破题、对偶敷衍之体。论以观其识见,表以观其绮靡[749],判当设为甲乙,以观其剖决。策观其通今致用,所陈利害,其要如何,无取德行言语,剿从套括[750]。嗟乎!举子苟能通此,是亦足矣。无奈主文者相习成风,去取只在经义。经义又以首篇为主,二场三场,未尝过目。逮夫经义已取,始吊后场以充故事。虽累经申敕,裒[751]如充耳,亦以时日迫速,不得不然也。

余尝与万季野[752]私议,即浙江而论,举子万人,分房十余人,每人所阅,不及千卷,日阅二百卷,五日可毕。第一场取一千卷,揭榜其不在千卷内者,不得进第二场。第二场千卷,每人阅一百卷,一日可毕。当取五百卷,揭榜其不在五百卷内者,不得进第三场。第三场方依定额揭榜,始谓之中式。如此,则主文者不得专以经义为主,而二场三场为有用,举子亦不敢以空疎[753]应世。会试亦然。此亦急救之术,行之数科后,取朱子之议行之,又何患人才之不出乎!

【出处】(明)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破邪论》(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