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河南程氏遗书》(节选)
二程论教育作用
解题
程颢(1032-1085),字泊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是著名的理学家,并称“二程”,一同求学于周敦颐,在嵩阳、扶沟、洛阳等地讲学,一生心血花在授徒讲学上,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心是理,理是心”,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下面节选的几段话主要反映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禀性,恢复善性,即“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选文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706]人将已放[707]之心,约之使反[708],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生之谓性”[709],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710],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711]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说人性,只是说“继之者善”[712]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713]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出处】(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