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讲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供给及其属性

1. 供给的定义

与需求的定义相对应,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

同样,需要注意构成供给的两个要件:一是愿意生产和销售,即要有供给的欲望;二是能够生产和销售,即要有供给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例如,有很多企业对房地产市场跃跃欲试,都想在房地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是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一个企业要想进入房地产市场,需要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入行门槛,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的。因而,往往会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这种情形下所形成的供给就不是有效供给了,而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效供给,无法满足上述对供给的定义。

关于供给,在英文世界中同样有三个单词可以表示,即offer、provide和supply。这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在经济学中,为什么偏偏用supply来表示供给,而不用offer或者provide呢?

对于offer,经常接触的可能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某个学生拿到了好几个offer,这里的offer表示的是“愿意给予”,即对方单位愿意将某个职位先给予这个学生,但是最后能否真正聘用这个学生,即形成有效的岗位供给,不仅要看这个学生试用期的表现,即能否达到该公司的职位要求,还取决于这个学生的意思,即是否愿意到该公司入职。

provide也是提供的意思,但是主要偏重于有远见地、为应付意外和紧急情况等做好充分准备而进行的“供给”或“提供”。因而,provide有“防患于未然”或“未雨绸缪”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被迫的、并非心甘情愿的供给,因而也达不到经济学中对供给的要求。

supply则通常是指定期供应,是生产商为了替代或补充所需物品而进行的产品提供行为。该词所偏重的是应产品需求者所需而进行的供给,是一种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供给,同时,对生产商来说也具备这方面的提供能力,因而被称为有效供给。

2. 供给曲线

为了形象地展现供给概念,生动地刻画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作用关系,同对需求的分析一样,笔者需要借助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分析。

所谓供给表,是指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之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内在关系的数字列表。如表2-2所示,对某种商品来说,当市场上的供给价格为2元时,供给量为0,可能是因为价格太低,无法弥补成本,生产商没有收益,所以无法供给;当价格为3元时,供给量为200万公斤;而当价格上涨到6元时,供给量也相应地增加到800万公斤。

表2-2 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

016-01

从表2-2中可知,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用坐标轴的方式表述出来就会形成图2-7(a)所示的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该坐标图中的纵轴为价格P,横轴为供给量Qs。价格和供给量呈正向线性关系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特殊的供给曲线,更多的是曲线形式,如图2-7(b)中所显示的那样,其特点是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015-01

图2-7 某商品的线性供给曲线和一般供给曲线

一般而言,个人所面对的供给曲线与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在形状上存在一致性,即通过加总个人供给曲线可以构成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这与个人所面对的需求曲线能否加总成为总的市场需求曲线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会在第五章“市场理论”中作进一步说明。

3. 供给规律

上述描述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所呈现的正相关关系,是对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商品经济行为特征的刻画,因而也可以将之总结为供给规律,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同样,这里需要注意的前提条件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单纯地研究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换言之,如果其他因素发生变化,那么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呈现的可能就不是正相关关系。如在石油市场上,虽然油价不断上涨,但是作为石油供应商,如果预料未来石油价格会上涨得更快,则会在现阶段采取减少供应量或囤货等策略,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供应量。

形成供给规律的主要原因是由资源稀缺所导致的,即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会吸引生产者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价格在其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价格高,生产者就会趋之若鹜;价格低,生产者就会纷纷散去。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 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

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P)外,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生产成本(C)、相关商品的价格(Pr)以及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Pe)等。

首先,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导致商品供给量的减少。这主要在于伴随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成本会下降,此时,同样的要素投入量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即供给量会相对增加。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论分工”中所描绘的生产别针的场景,原本在没有分工的条件下,10个工人生产别针的数量可能是100个,通过工艺革新和流程改造,在分工效应的作用下,每个工人从事其最擅长的部分,这样就会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别针的供给数量,由100个增加至1000个,甚至更多。

其次,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相关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该商品的供给量。这里也要对相关商品与该商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究竟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如对一个既能生产冰箱又能生产冰柜的厂商来说,在生产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冰箱价格不变而冰柜价格上升,此时厂商就会作出增加冰柜产量而减少冰箱产量的决策。

最后,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该商品的供给量。如预期某种商品价格将要上涨,对生产者来说,他就会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增加该商品的未来供给量,以便在未来价格上涨时获得更大收益,进而会减少该商品当前的供给量。

5. 供给函数

在明晰影响商品供求量的主要因素之后,就可以构造反映商品供给量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供给函数,即:Qs=f(P,C,Pr,T,……)

通过上述对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分析,运用求偏导的方式,即可得到:商品自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为equa;生产成本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为Q's=equa;相关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为替代品:equa,互补品:Q's=equa;价格预期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为equa

为分析方便,笔者主要研究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即为:Qs=-δ+γ·P,其中δγ均为大于0的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