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需求及其属性
1. 一个例子
在了解需求概念之前,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名游客在食人族聚居的岛上旅行,路过一个“人脑专卖店”,见其橱窗有如下的价目表:艺术家脑每磅9元;哲学家脑每磅12元;科学家脑每磅15元;经济学家脑每磅219元。
游客因此得出经济学家的大脑最受欢迎的结论,因为根据简单的供求规律,市场需求强烈,价格才会上涨。
游客询问了店家,哪知答案并非如此:“经济学家大多无脑,不知要多少个经济学家才有一磅脑,物以稀为贵,经济学家脑的价格因而较高!”
虽然这个案例有讽刺经济学家的嫌疑,但是可以发现,商品的价格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需求,如果需求强烈,大于供给,即供不应求,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二是供给,如果供给不足,小于需求,即供不应求或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状态,价格也会上涨。这个案例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在决定商品的价格时,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来分析。
2. 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某种商品每一种价格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既可是仅包括单个人的,即个人需求,也可是包含某一市场上所有同类型的消费者的,即市场需求,因而需要根据具体的对象来确定。
同样,需要注意构成需求的两个要件:首先是愿意购买,这指的是具有购买的欲望;其次是能够购买,这彰显的是购买的能力。因而,构成一项需求,不仅要从主观上愿意购买,而且从客观上要有能力购买。其实,这里所讲的需求,应该是指有效需求。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看作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主要诱因。
在英语世界中,表示“需求”或者“需要”的单词还有need、want等,那么在经济学语境中,为什么偏偏要用demand来表示需求?
这需要分别研究一下need、want和demand的词意。need是指states of felt deprivation,即个人感觉被剥夺的一种状态,因而,为维持或满足这种状态,即会产生需求;want是指the form human needs take,即人们为了要满足某种被剥夺的状态(need),需要采取具体的方式进行弥补;demand是指wants backed by buying power,即人们为了应付能够满足某种被剥夺的状态所采取的具体方式而应具备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
因此,从需求的层次来讲,need、want和demand是逐渐递进的,need着重需求的心理状态,want体现需求的满足形式,demand则特指需求的支撑能力。比如,午饭时间临近,此时大家就会感到“饿”,这种“饿”就是对“饱”的一种剥夺,此时即会产生要填补“饿”的需要,即need;在有这种感觉之后,脑海中便会闪现出各种食物,并在心里盘算着“今天中午吃什么”,此时即会产生满足need的各种方式;最后,在确定吃什么后,便会情不自禁地摸一下口袋或是翻一下钱包,看看今天是否带了足够的钱来支付这顿中午饭,这便构成了最终的需求,即demand。
讲到需求的层次,可以通过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需求(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五类。其中,第一、第二类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如食物、人身安全、健康等,即为了能够活下来而应满足的基本需求,是满足温饱的具体需要;第三、第四类则是人的归属需要,如爱情、友情、尊重等,即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作为群居性的高级动物,人便会产生归属于集体和社会的需要,这也是人类生活处于小康阶段的重要体现;最后一类是成长需要,如创造力、领导力和影响力等,即在满足生存和归属需要之后,会产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心中理想,甚至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需要,这也体现了人类处在富裕阶段时的重要特征。
图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 需求函数
在对需求的概念进行解释之后,有必要分析一下需求的数学表述,即需求函数的形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需求,具体的机制又是什么样的,等等。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因变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述为:Qd=f(P,Y,PX,T,Pe)。影响一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价格(price)。具体来说,可以观察表2-1所给出的市场上某一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该表被称为需求表(demand table),即描述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及其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表2-1 某一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表2-1可以看出,当价格为1元时,此时的需求量为700万公斤;而当价格为5元时,此时的需求量就变为300万公斤。这意味着价格越高,对此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即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表2-1中关于价格(price,简写为“P”)和需求量(demand,简写为“D”,或者用Qd表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更为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述,如图2-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由某一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所构成的需求曲线在以P为纵轴、Qd为横轴的坐标图形中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P和Qd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细节是,与数学分析中不同的是,在经济学的图形分析中,通常将价格(P)等自变量显示在纵轴上,而将需求量(Qd)等因变量标注在横轴上,这是为了经济学分析的方便而设定的,初学者须引起注意,以免在绘图时画错。
图2-4 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线
上述所描绘的需求曲线是线性形式的,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替换比例。然而,现实生活中,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交互关系,呈现非线性形式,如图2-5所示,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也为负。
图2-5 需求曲线的一般形式
4. 需求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对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可以归纳总结为需求规律(the law of demand)。
需求规律的正规表述为: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变化关系,即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在理解需求规律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前提是:“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即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或是在将其他因素看作既定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研究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反之,如果考虑其他因素的话,或者将其他因素也纳入价格和需求量的分析框架中,需求规律就不一定成立,笔者会在后续的分析中作进一步介绍。
对于需求规律存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释: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二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前者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人们用另一种商品来替代该种商品,从而减少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出行方式有很多种选择,最为常用的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汽油价格上涨,导致乘坐出租车价格上涨,而作为公共服务类项目,乘坐公交车价格维持不变。此时,原本选择乘坐出租车出行的人,可能会因为乘坐出租车价格上涨而选择乘坐公交车,这就会导致出租车需求量的减少。因而,乘坐出租车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就存在相关关系。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若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人们用该种商品替代其他相类似的并且没有降价的商品,从而增加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即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人们实际收入的反方向变化,从而改变商品的需求量。这可以用黄金价格变化这一例子来说明。如发现了一个大金矿或者投资市场集体抛售黄金等,会导致黄金的投资前景黯淡,这就会导致黄金价格进一步下降。而黄金价格下降就意味着此时用过去相同数量的货币可以买入更多的黄金,即黄金价格下降引起用黄金数量表示的实际收入的相对增加,从而导致黄金需求量增加。
因而,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交互作用下,一般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会呈现负相关关系。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给出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方法,也是一个较好的对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的框架或思路。
5. 需求规律例外的商品
是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满足需求规律呢?笔者在对需求规律进行阐述时,很多地方都用到了“一般情况”或是“大多数商品”等限定词,这就意味着需求规律也存在例外情况。比如,我们可以观察以下两种现象:
一是禽流感时的鸡蛋,尽管价格一降再降,人们购买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都不敢买;
二是炫耀性商品,如一些限量版手提包、名牌手表、高档汽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等,即便价格再高,很多富人还是会争相购买。
这种商品中所体现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具有同升或同降的正相关关系,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商品”(Giffen goods)。这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那么,“吉芬商品”真的违背需求规律了吗?它们真的是需求规律的例外商品吗?
这里,可以看一下产生“吉芬商品”的历史渊源,即“英国经济学家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这类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也因此被称为“吉芬商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吉芬商品”是在爱尔兰发生灾荒时出现的,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笔者之前所述的需求规律,其效果是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换言之,如果当时爱尔兰没有发生灾荒,土豆的需求量和价格极有可能仍为负相关,仍符合需求规律。只是故事发生的情境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进一步地,在1845年,西方的工业革命已初见端倪,但是整个社会化大生产还没有完全形成或全面推进,可供人们消费的物品依旧较为有限,此时发生灾荒,对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甚至雪上加霜。土豆作为一种容易种植、产量高且饱腹感强的物品,自然成为爱尔兰人民在物资极度匮乏年代的首选。因而,即使土豆价格上涨,在没有其他可替代商品出现之前,人们还是会争相购买,而且也确实会出现价格上涨越快,人们购买越多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要规避因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这种量价齐升的状态,就被看作是对需求规律的一种背离。
然而,如果把1845年发生灾荒时的土豆放到当下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土豆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还是遵循需求规律的。因而,在分析所谓的“吉芬商品”时,务必要注意该故事发生的情境或背景。
同样,之前提到的禽流感时的鸡蛋,也背离了需求规律。然而,禽流感时的鸡蛋已不是平常的鸡蛋了,即此鸡蛋非彼鸡蛋了。该鸡蛋是在禽流感时降生的,需要“特殊处理”,因而就形成了禽流感时的需求规律:即便鸡蛋价格下降,人们也不敢买。另外还有前文提到的炫耀性商品,其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也不符合需求规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商品是炫耀性的,其功能在于表明持有该商品的人具有特殊身份或非一般的能力,即能彰显持有人与众不同或特殊的地位。因而,此时故事的情境也发生了变化,从一般的没有攀比或炫耀的普通状态转变成为彰显地位和身份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拥有更多的名牌产品或奢侈品已不再是满足一般的吃穿住行需求了,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因而越是买得起高价位、限量版的奢侈品,越是能突显自己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内心的满足感或成就感就越充足。因此,奢侈品的购买对象主要是富人或明星。
还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许多类似的“吉芬商品”现象,如股市中的“追涨杀跌”、对学区房的追捧等。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务必要注意其所处的情境或背景。
6. 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
前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需求量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即价格。但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下面,笔者逐一进行分析。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Y)。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旺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仅分析消费者收入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掺杂其他因素,如商品的价格。同时,这里的商品也是指正常商品,如关系人们吃穿住行的物品等,而非一些不必要或阶段性的消费品。关于商品种类和收入水平之间更为详细的内在关系,笔者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作更深入的分析。
(2)相关商品的价格(Px)。相关商品可以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前者是指可以相互替代消费的商品,如一般情形下的猪肉和牛肉,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的上升会减少猪肉本身的需求量,进而会对牛肉的需求量产生附加的影响;再如飞机和火车,因为飞机票价格的下降会使飞机票的需求量增加,进而会使火车票的需求量减少。后者是指只有共同使用才能发挥效用的商品组合,如汽油和汽车,当汽油价格上升时,汽油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进而会减少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的需求量;再如羽毛球和羽毛球拍,当羽毛球拍价格下降后,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时,它们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当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时,它们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则会呈负相关关系。
(3)消费者的偏好(T)。所谓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同一类别的不同商品会根据其偏好程度在心中有一个基于主观心理偏好的排列。如对手机品牌,有的消费者可能是国货支持者,他会认为华为手机要好于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而有的消费者则可能更青睐于国外品牌,他会认为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要好于华为手机。因而,在购买手机时,不同的消费者会根据其偏好的不同购买不同品牌的手机,偏好程度越高,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需求量也就会越大。
(4)消费者的价格预期(Pe)。一般来说,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对该商品的价格走势有一个大致的预判,进而决定是否要购买。如在购买住房时,消费者通常会对房价走势非常关心。预测房价未来涨的可能性很大时,消费者往往就会及时入手,需求量增加;反之,预测未来房价上涨的空间不大或有下降趋势时,消费者则往往会选择观望或者再等等,从而导致需求量减少。因而,对商品价格的预期,也是影响消费者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影响商品需求量的不同因素,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需求函数,即Qd=f(P,Y,Px,T,Pe)。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可以用求偏导的方式展现出来,如:① 商品自身价格P,;② 收入水平Y,;③ 相关商品的价格Px,其中替代品:Q'd>0,互补品:Q'd<0;④ 偏好T,Q'd>0;⑤ 价格预期Pe,Q'd>0。(注:这里的商品是指正常商品)
在这些因素中,主要的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因而,需求函数可以简写为:Qd=f(P),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假设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根据表2-1所描述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常可以将需求函数表述为:Qd=f(P)=α-β·P或P=α/β-(1/β)Qd,其中α,β均为大于0的常数。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在需求函数中,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Qd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如图2-6(a)所示,从a点沿曲线移动到b点,或者由b点沿曲线移动到c点,都可以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反之,当商品价格不变时,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Qd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2-6(b)所示,曲线D0移动到曲线D1,或者曲线D0移动到曲线D2,都称为需求的变动。
另外,也可以从内生变量的变化和外生变量的变化来看待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在需求函数中,由内生变量价格P的变化所引起的Qd的变化,即为需求量的变动。如图2-6(a)中,价格Pa下降到Pb,则需求量就由Qa上升到Qb。由外生变量,如收入Y或相关商品的价格Px等的变化所引起的Qd的变化,即为需求的变动。比如,增加收入会使得图2-6(b)中的需求曲线从D0向右平移到D1。
图2-6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