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用户的信息利用研究起源于传播学的受众信息传播接受分析,从1962年开始,美国创新传播学家Rogers就开展了一系列用户接受新技术或者信息的过程和影响的研究,提出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s Diffusion Theory,IDT)[2]。并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3]

随着电子信息和数字资源的兴起,基于用户的主动搜索和选择性利用的信息模型分析日益增多。Davis等人[4]于1989年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以内在信念、主观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外部变量等因素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认为在组织中影响用户是否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是感知技术的有用性和感知技术的易用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用户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技术接受模型被提出之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接受研究,该模型也成为研究信息技术用户接受行为的经典模型。Venkatesh和Davis[5]在TAM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接受扩展模型(TAM2),添加了感知有用性的前因变量,包括主观规范、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可证实性、形象这五个变量,认为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过程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向。

尽管这些模型是针对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可接受影响进行分析的,不一定完全使用于分析科研用户的数字资源利用,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数字资源的技术接受也有很多影响性障碍。S.M.Zabed Ahmed[6]调查了英国8所大学的教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教师对现有数字资源提供服务情况并不十分满意,存在背景、语言、技术等多种障碍。Bar-Ilan[7]的研究发现用户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大。Ndinoshiho[8]的研究显示高校中大量的数字资源长期处于使用率过低的状况,并且信息技术的不足、网络状况的不稳定和信息搜寻技巧的缺乏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赵素牌[9]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农业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服务策略,发现尽管农业科研人员对于数字资源具有明显的偏好,但是网络文献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一些障碍,信息技能、语言障碍、网络环境、机构数字服务水平等均是影响用户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徐慧芳[10]等人以中科院为例,对数字环境下科研人员的信息查询利用行为做了调查分析,发现数字环境下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和获取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易用、一站式、桌面的信息查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