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研用户数字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周庆山 严 洁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科研用户是指用户群体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师、研究机构的人员和其他单位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

数字资源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是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将自身所有、已过知识产权保护期或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但取得授权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将非数字化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二是出版社、数据库服务商等机构出版的各种数字化资源;三是互联网上的各种公开信息和其他数字化资源。研究发现,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10年,全球数据量跨入ZB时代,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40ZB[1],虽然增加的数据不全是本文所指的数字资源,但是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

高校、科研机构等信息服务机构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供数字资源,9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活动,如美国提出的“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American Memory”美国记忆,日本建设关西电子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数字化、德国1996—2000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科研机构的数字资源数量极大增加,数字资源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学术和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

数字信息资源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杂志等信息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多样、来源更广泛、时效性更高、获取手段更多样化、服务范围更广泛等特点,数字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科研用户服务,为其学习和工作提供资料和参考,已经成为科技用户重要的信息来源,科研用户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和使用状态也与普通用户有所区别,通过网络化渠道获取科技信息已经成为科研用户的一项基本要求,科研用户利用的数字资源也多偏好结构化、组织化,在利用过程中使用的渠道和方法对结构有重大影响,并且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准确、全面地找到相关资源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