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另外,由于是作为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出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也被看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无论是批判层面还是设计层面都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后来的发展都是以《共产党宣言》为参照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及后继者为了应对时空环境变化对它的基本思想不断地做出修正和补充。

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的同时,也在寻求传播自己主张的途径。为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共产主义,将拥护它的称为共产党人。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把它作为讨论交流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问题的一个平台。但是,这个组织人数有限,影响也有限。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借船下海”,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正义者同盟是1836年由从“德国流亡者同盟”中分裂出的部分成员在巴黎建立的秘密团体,其纲领和章程带有浓厚的空想和密谋色彩,主张以少数英雄人物的起义推翻反动统治,直接在德国建立“共产主义”,提出的口号是“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开始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参加这个组织,只是通过与该同盟的领导人的联系和尽量吸收其成员加入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来对它产生影响。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所有这些情况都促进了同盟中,特别是伦敦领导者当中不知不觉发生的转变。他们越来越明白,过去的共产主义观点,无论是法国朴素的平均共产主义还是魏特林共产主义,都是不够的。……过去的理论观念毫无根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上的错误,越来越使伦敦的盟员认识到马克思和我的新理论是正确的。”[55]过了一年,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要他们加入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并参与和直接指导了该同盟的改组。1847年6月上旬,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了改组大会,这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大会。马克思因经济拮据而未能出席大会,恩格斯则对大会的成功举行起了主要的作用。大会制定了新的章程草案,决定用共产主义者同盟代替正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大会召开,马克思、恩格斯都出席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修订同盟的理论纲领,通过了修改后的章程。经过讨论,会议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委托他们起草新纲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商订了纲领的内容和结构,最终由马克思执笔写成并于1848年2月公开出版,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列宁认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56]

2.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进而说明工人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同时以消除资本主义弊端为出发点来设计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解释为一个不断上升的演进模式。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其表述为四个基本阶段。“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的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57]因此,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能战胜封建的生产方式,就是因为它在各方面都比封建的生产方式先进。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充分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功绩——资产阶级冲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巨大无比的生产力,“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开启了城市化,等等。总之,资产阶级社会涤荡了封建社会的尘埃,传播了文明自由的新风,广大社会成员有了个人的自由,有了个人的尊严。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资本主义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还要高的生产力,奇迹般地把沉睡于地下的财富唤醒,社会财富成倍地增加。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话锋一转提出,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本主义是一种雇佣劳动剥削制度,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大财。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都一无所有。财富是工人所创造,可是他们都生活在最底层。工人是大工业的产物,工人阶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生产无限扩大,另一方面是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却相对地日益缩小。这种生产和消费之间尖锐的对抗性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由原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由新的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了。资本主义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取而代之的将是没有这些弊端的共产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什么样呢?列宁讲过的一段话几乎奠定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他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58]

的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制度设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拥有阶级特权,被统治阶级受压迫、受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之后,起初还要经历一段拥有自己阶级特权的统治,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剥削制度的最后消灭,从而达到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最终消灭,无阶级社会的建立,那也就是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

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将不复存在,而归全社会成员占有。在此基础之上,未来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生产将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将严格按照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过,按他们的看法,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要经过若干阶段。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所以,《共产党宣言》这里讲的主要是社会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59]

这样的未来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由于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并且能迅速地发展,产品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社会成员享受着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地提高。这些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统治、阶级的不平等“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随着乡村城市化,资本主义的城乡对立将为城乡差别的消灭所代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作时间将大为缩短,旧式劳动分工将被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也将消失。这样,全体社会成员都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第三,国家将自行消亡。他们是以阶级斗争为出发点,从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个本质出发来考虑国家的消亡问题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是被摧毁的,而是自行消亡的。国家消亡的主要条件是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占有,剥削阶级被消灭,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第四,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由于科学技术有高度的发展,生产力有高度的发展,人的文明水平和认识能力有极大的提高,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极大提高,可以十分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真正成为能自由驾驭自然和社会的自由人,追求更高的理想世界,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

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中的马克思墓碑上刻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也是马克思一生笃信的准则。他和恩格斯都不只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更是这种理论践行的推动者。所以,《共产党宣言》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

在他们看来,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向生产资料公有或全社会所有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过渡并非易事,必须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已穷尽发展空间,生产关系已无法自行协调的时候才有可能。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0]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它解放了马克思、恩格斯视域的时空局限,也在理论上留下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更使马克思主义有了自我调整和发展的空间。比如,就当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首先寄希望于西欧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也没有排斥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爆发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性。

然而,即使到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还有一个用什么方式的问题,是暴力推翻还是和平过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维护现有社会制度的工具,是不可能被自动放弃的。这样的认识是与他们当时身处的社会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19世纪上半期,即使西欧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用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指标来衡量也仍是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起始阶段,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在这样的阶段或时期,不完备甚至阴暗的社会现象比较多,各种利益纠葛和矛盾也很突出。国家机构的社会维护职能还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而与冲突化的矛盾、暴力化的反抗相应的强力维护职能则比较突出。在这种环境中,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这样一种理论模式,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小到大,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由比较缓和到更加激烈。阶级斗争达到十分激烈的程度时,就要爆发革命,无产阶级就要夺取国家政权。国家政权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和镇压其反抗。所以,毫无疑问,资产阶级会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保护本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取得政权。经过1848年革命和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将暴力革命讲得更清楚了,即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把旧国家机器中诸如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力工具加以改组、改造或撤换,以消除这些机关、工具的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性质。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不过,马克思、恩格斯也并没完全否定和平过渡的可能性,但认为那是一种罕见的“例外”。1872年9月,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到,像英国、美国还有荷兰的工人阶级,都有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制度、风俗和传统都不同于法国和德国。[61]到19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恩格斯比较明确地指出和平转变的可能性。他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说:“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62]

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的是无产阶级。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之一,就是发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即工人阶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无产阶级的产生、特点和历史使命。根据他们的看法,工人是最革命的阶级,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不革命就不能翻身。工人是最有能力最有前途的阶级,因为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觉悟高、组织性强,能够成为团结其他劳动群众的领导者。所以,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能够担当并且实现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不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光靠工人阶级的自发行动不可能完成它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工人阶级还必须建立一个自己的、同资产阶级政党对立的、独立的政党。“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63]《共产党宣言》提出,这样的一个政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由先进革命理论所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主要起着教育的作用、组织的作用和引导的作用。共产党人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

K 6JK 6ZQ]马克思并没有发明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在给约·魏德迈的信中写道:“……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64]

讨论

英国著名思想家达伦多夫曾指出:20世纪是工人运动的伟大世纪。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对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还是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也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为何资本主义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迅速灭亡?为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扩展阅读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