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

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环境的产物,它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一、审计目标演变概述

自审计诞生以来,审计目标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以查错纠弊为主、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主以及以鉴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审计方法分别是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参见表4-1)。

表4-1 审计目标的演变

二、审计目标的含义

(一)国际上对审计目标的认识

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对审计目标的表述是:独立审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是否在所有的重要方面公允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表示意见。

英国《公司法》对审计目标的表述是: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独立检查,目的是对这些报表的反映是否真实和公允并符合相关法规表示意见。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发布的《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准则》认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使审计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按照确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审计目标强调合规性和公允性,英国的审计目标强调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性,国际会计职业界则强调合规性。

(二)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一般认为,审计目标包含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审计总目标规范审计具体目标的内容,审计具体目标则是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

2010年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规定,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之前的审计准则的内容相比,引入了“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审计总目标”的概念。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性质和财务报表目标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指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计税核算基础、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和合同的约定等。特殊目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公允列报编制基础和遵循性编制基础。

(三)审计目标的特征和分类

审计目标是审计监督体系运行的导向机制,发挥着引导审计活动方向的作用。审计目标具有社会需要性、现实可能性、动态性和可分解性等特征。

1.社会需要性

社会需要性,是指审计目标由社会需要转化而来,它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客观要求。

2.现实可能性

现实可能性,是指审计目标源于社会需要,但只有符合审计内在特性和规律的社会需要才能转化为审计目标,从而使审计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

3.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审计目标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可分解性

可分解性,是指任何系统都有总目标,总目标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因此,审计目标也是由总目标及子目标组成的。

审计目标的变动总是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的根本因素,审计能力是确定审计目标的决定因素。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关心使人们的主要兴趣从资产负债表转向收益表,对利润表的审计遂成为审计的主要内容。同时,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从而使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述的审查成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审计能力是有限的。限制审计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审计技术方面、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时间限制以及审计委托人所能承担的费用等。审计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审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它在审计目标的确定中起着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