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法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能源问题

一、能源事项的重要性

人类的能源利用活动先后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并正在经历着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时代的转变。与此同时,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而且,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了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由于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数量极大,能源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能源事项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高度物质文明的支撑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表现为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城镇和信息以及交通物流系统。它们的运行都离不开能源。当代社会,以实现维持人类生存生命为目的的生命类人权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用于维护高水平生活以及生产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一国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都会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7]一般大于1;此后,进入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历史还表明:一国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因此,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二)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能源产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能源投入增加,煤炭、电力产能大幅度提高,油气进口增多,能源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很大缓解。进入21世纪后,能源供求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能源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开始加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达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还要走相当长的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还会继续增长,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制约将长期存在。

(三)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除开发利用本国能源资源外,还利用了大量的国际和国外能源资源。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和全球经济波动,引起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关注。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安全。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特别是进入2008年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首个交易日就突破100美元,而后一路上涨到7月11日的147.27美元历史最高位。这对全球经济特别是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因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动荡。此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经济前景暗淡、原油需求预期下降、美国因页岩油气革命而基本实现了能源自给,以及国际能源市场争夺,导致石油价格自8月4日起急剧下跌,到12月24日跌至近35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主流,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对全球能源市场规则具有重大影响。由于国内或者地区资源制约等因素,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日本等)至今仍然高度依赖国际油气资源,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印度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可以预见,在美国能源基本独立的情势中,受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对于美国以外大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四)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总量中,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主要来源。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 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特别是近35年来升温明显。总体上,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国际社会需要认真对待。就中国来说,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而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粉尘、二氧化碳等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解决能源问题,不仅需要注重能源本身的供求平衡,也需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世界性能源问题

由于能源事项对生活生产的极其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产生了能源供应安全问题。随着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主体贡献者的事实,产生了节能减排问题。这两个议题是能源问题的核心问题。

从国际范围来看,传统的地缘政治因素,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本世纪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都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着重要影响。世界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世界性能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8]

(一)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全球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增量占全球增量的85%左右,消费重心逐步东移。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全球能源市场主导权,进一步强化对能源资源和战略运输通道的控制。能源输出国加强对资源的控制,构建战略联盟强化自身利益。能源的战略属性、政治属性更加凸显,围绕能源资源的国际博弈日趋激烈。

(二)能源供应格局深刻调整

作为全球油气输出重地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全球化石能源结构变化。美国出台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提出“能源独立”新主张,加大本土能源资源开发,调整石油进口来源。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不仅影响了世界核电发展进程,而且对全球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世界能源生产供应及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

(三)全球能源市场波动风险加剧

在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背景下,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总体呈现上涨态势。金融资本投机形成“投机溢价”,国际局势动荡形成“安全溢价”,生态环境标准提高形成“环境溢价”,能源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增长减弱,已形成适应较高能源成本的经济结构,并将继续掌控世界能源资源和市场主导权,能源市场波动将主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和压力。

(四)围绕气候变化的博弈错综复杂

气候变化已成为涉及各国核心利益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围绕排放权和发展权的谈判博弈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推行碳排放交易,强化其经济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进一步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技术产业竞争的双重挑战。

(五)能源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加大能源科技研发投入,着力突破节能、低碳、储能、智能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逐步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三、我国的能源问题

在世界情况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能源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形势下,在我国国情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既面临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互相影响,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能源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我国能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资源制约日益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优质的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煤炭超强度开采。另一方面,粗放式发展导致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1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1年的57%。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进口通道受制于人,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突发性事件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

(二)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大量水资源被消耗或污染,煤矸石堆积大量占用和污染土地,酸雨影响面积达120万km2,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国内生态环境难以继续承载粗放式发展,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绿色转型发展。

(三)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效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能源密集型产业低水平过度发展、比重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载能产业用能约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单位产值能耗高。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集中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跨区输煤输电能力不足,缺煤缺电和窝煤窝电并存现象时有发生。城乡之间能源基础设施和用能水平差距大,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滞后,个别地方还没有用上电,全国仍有大量农户以秸秆和薪柴为生活燃料,减少能源贫困和推进城乡能源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产业大而不强

能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较为分散,领军人才稀缺,自主创新基础薄弱,能源装备制造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大型装备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升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六)体制约束日益显现,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能源产业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无序竞争现象并存,价格机制不完善。煤电矛盾日益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小水电和分布式发电上网受到电力系统及运行机制制约。能源行业管理薄弱,缺位与错位现象并存,资源管理亟待规范,行业统计亟待加强。推动能源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