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体育科研更快更高更强
北京体育大学 郑晨
郑晨,女,汉族,1993年10月出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12级学生。曾获校一等奖学金;北京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一等奖”;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一项。
取之于体育 用之于体育
“科教兴体,体育强国。”是一句常常萦绕在我心头的话。身为体育人,我时刻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科学家,为我国的体育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体育”对一个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它不仅是不断追求极限的目标,是用以增强国民体质的手段,“追求卓越”的校训更是我追逐梦想的动力源泉。
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我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室与图书馆里,在保证每一门功课都能知其所以然的同时,钻研专业书籍,加深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大学四年里我的综合量化排名一直在年级前两名。作为一名学生我似乎合格了,但是作为一名“运动人体科学”这样一门实验型学科的学生,我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尝试申请并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资助,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组实验数据,最终该项目获得了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创新一等奖。大三,我又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我的研究成果《运用心率预测青年高温高湿环境运动中的核心温度》又得以在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通过这次实验经历,我充分品尝到了科研的滋味,既有苦,亦有甜,先苦后甜。
追求科学犹如步行于巨人肩膀之上,视野豁然而开,心怀戚戚,不敢贸然迈步。《论语》有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科研永远都是欣喜的小有进步和更多的疑问与兴趣的到来,每每让人欲罢不能。随着科研经历的增多,自己科研成果的出炉,我感到了莫大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这种感觉正如化学家鲍林所言:探索世上他人所不曾了解的新事物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同时,看见成果的发表,又会感受到一分沉甸甸的责任,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可以帮助他人?一切的一切,无不催促着我向“弥高,弥坚”的体育科研领域发起冲击。现在,我每天要花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做实验,新的研究项目将为“肥胖的运动疗法”提供新的有效的途径,这使我无时无刻不振奋异常,所有的辛苦似乎都是值得的,无论结果如何科研的发展需要一块块奉献的基石。
我的体育梦 体育的中国梦
业余的时间里,我还考取了普通话证,自学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获得了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学习了运动营养方面的课程并考取了运动营养师,为了对竞技体育有更多的了解,我还考取了裁判证。2014年我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志愿活动,考取了急救证,为参赛的运动员提供急救服务。学习不是生活的永远主题,我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我在院学生会担任学习部部长,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帮大家预定火车票,保证大家假期都能按时回家。每天到收发室给大家拿信件,虽然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能为同学们服务,给大家提供方便,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快乐。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认可,我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现在我已是大四的学生,我正在积极准备,希望可以继续深造,读硕士,读博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分,使自己强壮起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成为一名体育科研的追梦人。
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毕业在望,不免要四处眺望,寻找人生新的方向。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回顾我国的体育事业,如果说上世纪自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余年是中国体育开始腾飞的阶段,那么,刚刚过去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则见证了中国体育全面发展,从量变逐渐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十年中,中国体育的光芒熠熠生辉。为实现在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中国正采取各种措施加速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发展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欧美各国体育水平相比,犹有差距,尤其是足球、拳击、曲棍球和一些田径项目仍属较弱项目,尚须大力发展。而这些项目的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科研支撑,而我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为中国的体育科研贡献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不知缘何起,但却从那时带到了现在;有的梦想是忽然心底触动,立志此时;我的梦想并非仅是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通过努力获取专业的知识,再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运动科学而言,我的梦想是从我接触到科研的那一刻确立的,即运用运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大众的体质健康。这个梦想是我终生奋斗之目标,也是我平日行事之准则,这样的人生是有目标的,昂扬向上的,也会为我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迎着时代的机遇,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将更加努力,争取实现我的梦想。我相信,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中国梦也一定会实现。
[师长点评]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 胡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