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论曲直
第二章谈到辩证法,第八章谈到不争论,这一章又谈不争的辩证法。一开始谈到曲和直的矛盾说:“曲则全,枉则直。”一般人喜欢直,不喜欢曲,不知道曲和直是相对的,没有曲就无所谓直,只有直而没有曲就不够全面。举走山路为例,山路总是有曲有直的,没有弯曲的道路就不可能上山下山,就不是全面的山路,所以说“曲则全”。走弯路并不是枉费的,反而可能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路,所以又说“枉则直”。这句话可以用英文解释如下:
现在有句俗话“委曲求全”,就是说从局部看来要受委屈,但从全局看来却可以达到目的。这句话有两种译文:
这句话的重点在“曲”,说是“曲”才能“全”。下面又谈到盈亏、新旧、多少几对矛盾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就是说:空和满是一对矛盾,重点在空,因为空的东西可以装满;新旧也是一对矛盾,重点在旧,因为用旧了的东西可以更新。多和少更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重点在少,因为少才可以增加成为更多,多了反而会有损失,反而不知如何是好。这几句可以翻译如下:
这几对矛盾说明了老子“正反合”的辩证法。直是正,曲是反,全是合。这就是说,正面的“直”和反面的“曲”统一了才更全面。盈是正,洼是反。先洼后盈就是“新”的盈,正反统一的盈。多是正,少是反,由少到多就是有所“得”,就是正反的统一了。所以结论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说,圣人掌握了正反合的统一,就可以用“曲”“空”“旧”“少”来示范天下了。译成英文如下:
这个“一”(one)比柏拉图(Plato)说的one in many(一中有多,多中见一;理论与实践,观念与现实,如“圆”的概念与“圆”的实物)更加深刻。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到文学翻译上来,如“曲则全”。《红与黑》最后写市长夫人含恨而死,说Elle mourut.(她死了。)一般译者用了“去世”二字,有的译本用了“魂归离恨天”,有人认为这歪曲了原作的朴实风格,究竟谁是谁非?“去世”表示的是正常死亡,没有表达含恨而死,所以是形近实远。“魂归”字面上距离原文远,却传达了含恨而死的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风格是第二位的。因此,“魂归”比“去世”好,更加全面,这就是“曲则全”。
至于“洼则盈”“少则得”的道理,下面接着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就是说,如果你有长处,不要怕别人不知道,不要有意表现自己,你越有意表现,别人越不买账,认为你是吹嘘,你越不表现自己,越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越容易得到别人的承认。这就是“少则得”,“多则失”的说明,“不自见,故明。”可以翻译如下: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如何?1951—1980年我在一个外国语学院教学,学院每年评奖,总要评给德才兼备的学生。所谓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名利思想,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不喜欢自我表现。而所谓才,就是学习成绩优秀,出人头地。结果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很少不表现自己的,因此才高德低,评不上奖;而得奖的多是老实听话,学习并不出色的学生。这个学院的实践和老子的理论是一致呢?还是有矛盾呢?可以研究。
“不自是,故彰。”和“不自见,故明。”意思差不多,说如果你不自以为是,不总说自己有道理,别人没有道理,结果别人反而会明白你说的道理。这句的译文是:
这句话的实践意义如何?实际情况也不相同,就如上面讲的《红与黑》的译例,“魂归离恨天”的译者虽然多次说明自己有理,但是赢得的读者似乎并不多;“去世”的译者也是一样,但却得到几个出版社的支持。那么,老子的话到底对不对呢?说不对吧,前者的“自是”的确没有得到更“彰”的结果,但后者却得到了。可见“自足”和“彰”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自是”和“是”的程度却不相同,含恨而死显然比正常死亡有理,所以“自是”的程度也更强,“彰”的程度却更弱。正常死亡不如含恨而死有理,“自是”的程度也弱,“彰”的程度却反而更高,这就说明老子有理,即使自己对了,也不必“自是”。下面两句:“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说自己有功,功劳反会归于自己;不自鸣得意,反会显得高大。这两句可翻译如下:
老子下结论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你不和别人争是非长短,高低功过,那别人怎能与你争呢?译成英文就是:
最后老子又回到前面的话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人说的“曲则全”一点不错,非常全面。可以翻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