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论治国
以上谈的都是“道”的理论。这一章谈的是治国之道,第一句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太上,不知有之。”或“下知有之。”或“下不知有之。”三个版本文字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都是说最好的治国者,大家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或者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因为他是“无为而治”的。下面接着就谈次一等的治国者:“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说下面的人对次一等的治国者表示亲近,并且赞美他;对再次一等的治国者只有害怕,甚至敬而远之;对最次一等的统治者就有一点瞧不起,甚至不放在眼里了,这几句话可以翻译如下:
为什么有人瞧不起统治者呢?下面接着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为人民对统治者不够信任,甚至根本就不信任,译文可以是: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悠兮其贵言。”因为长期以来,统治者说话都不算数,或者说得到做不到,所以应该先做后说,做到再说,那就可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等到事情做完,大功告成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事是自然而然做成的,国家是无为而治的,那才是治国之道。最后几句可以翻译如下:
这种理想的治国者在现实中有没有存在过?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实例;在古书中,却有《论语》第十五章说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就是说,古代的舜帝也许可以说是“无为而治”的。他做了什么事情呢?不过是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坐在朝南的王位上,以身示范而已。至于第二等的治国者能够得到人民亲切赞美的,美国的新总统第一年得到了三分之二的选民好评,可以算是第二等了,第三等的治国者能使人民害怕,那实行恐怖统治的独裁者可以归入此类。第四等的统治者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如一个制造子弹案当选的领导人,后来又全家贪污,自然会受到人民的鄙视,这简直是不入流了。至于理想的治国人虽然不容易找到,接近理想的小领导人还不是无迹可寻的。如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有个中学,校长以身作则,给教师充分自由,结果国文教师中出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英文教师把中国主要经典译成英文,数学教师得了国际数学里程碑奖,物理教师成了两弹一星科学家、化学史地教师中都有院士,这也可以算是无为而治的小典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