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论正反
第二章“辩证法”中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相对论。现在更进一步,谈到正反两面,相反相成的道理,一开始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就是前面说的常道,微妙玄通之道,治国之道,大道行不通了,才需要做好事的“仁”人,和“仁”人做的好事,就是“仁义”之道。这句可以翻译如下:
这就是说,如果人不按照天道做事,那时才需要仁人义士,来做好人好事。换句话说,如果人人都按天道,都是好人,都做好事,那就不需要仁人义士,因为人人都是仁人义士,还需要什么呢?只需要无为而治了。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
接着又从反面来说:“慧智出,有大伪。”如果出现了聪明智慧的人,那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聪明智慧的人,才有假聪明,假智慧盛行。如果不是假冒聪明智慧,人人都真是聪明智慧的,那就可以无为而治了,还需要什么智慧呢?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译法:
第一种是直译,说需要智慧出现的时候,一定是虚伪盛行一世了。意思就是:如果人人聪明,世上没有虚伪,那还要智慧做什么呢?第二种是意译,说在弄虚作假盛行的时候,就需要忠诚老实的聪明人。比较起来,第二种和上文更好联系。
上面说的是仁义和智慧,下面接着谈“忠孝”:“六亲不和,有孝慈。”父母子女亲戚之间都不和睦相处,那就要提倡父慈子孝。如果父子亲属之间关系都很融洽,哪里用得着提倡慈爱和孝敬呢?这句可以翻译如下:
译文和上句差不多,说只有家庭不和睦的时候,才需要孝顺的儿女和慈爱的父母。如果父母子女关系都很和睦,那慈爱和孝顺都是理所当然的事,用不着特别提倡,提倡反倒说明家庭不和睦了。
最后谈到忠诚:“国家昏乱,有忠臣。”说只有在国家混乱的时候,君不君,臣不臣,人人都不尽责任,那才需要尽忠报国。如果人人尽责,人人都是忠臣,有什么必要提出忠孝呢?这句的译文是:
在国家多难的时候,才需要忠诚的官吏。如果国家平安无事,官吏各尽职责,那并不需要特别提出尽忠的问题。总而言之,老子举了仁义智慧忠孝几个例子,从反面说到正面,都是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