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论魂魄
第九章谈到了天道,第十章又来谈人。第一句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古代“营”和“魂”通用,“营魄”就是“魂魄”,“魂魄”和阴阳有联系,常说阴魂阳魄。灵魂体魄,可见灵魂代表精神生活,体魄代表物质生活。“载”是装载的意思,“抱一”是合而为一,就是说,人既有肉体,又有精神,是灵和肉合而为一的载体,但灵和肉,魂和魄,精神和肉体,有没有分离的时候呢?这就是人道的问题了。人道和天道是不是一致?有没有矛盾的时候?这句可以翻译如下:
第一种译文说:合而为一的肉体和灵魂会不会分离?第二种说:你能不能使灵肉和“道”一致(或合而为一)?据老子说:“道”生万物,灵肉都是“道”生,都是按照“道”理生成,所以应该是一致的。
第二句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晋代王弼注:“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这就是说,集中精力达到柔和,能够像没有七情六欲的婴儿一样吗?换句话说,心灵能像婴儿的肉体一样柔和吗?我们看看两种译文:
第一种译文说:控制的精神(心灵)能不能像婴儿的一样柔和?第二种说:你能像柔嫩的新生婴儿一样控制呼吸(气)吗?前者指的是灵,后者指的是肉。这是用婴儿做例子,说明灵肉的柔和关系。
第三句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是心灵的镜子,“涤除”是擦掉镜子上的污点,能使心灵没有瑕疵吗?许啸天《老子》注说:“玄览是说看通了,参通了天地间的真理(道),使心中没有一点私心遮蔽着,好似皮肤上没有瘢点一般。”可以译成英文如下:
译文把“涤除”理解为“纯洁化”,是从正面来说;又把“玄鉴”具体化为心灵的镜子,“无疵”是指肉体的瑕疵。
前三句提出魂魄或灵肉的矛盾、柔和、瑕疵的问题,下面扩大内容,第四句说:“爱民治国,能无为(无知)乎?”一个爱民治国的圣人能不能无为(无知)而治?是无为还是无知?下面看看译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译文说:如果爱民治国,能够避免采取积极行动吗?把“无为”理解为不积极行动;外文出版社的译文是不采取行动,没用“积极”二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译文也大同小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译文说:一个爱民的统治者能不干预国事吗?把“无为”理解为“不干涉”。比前三种译文更加具体。但考虑到下文“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重复“无为”不如用“无知”,所以还是辽宁大学出版社的译文更好。
第五句说:“天门开阖,能为雌(无雌)乎?”这句解释也多,有人按照字面理解;成玄英说:“天门者,心也,雌者,言其主静而和柔也。”也有人说“天门”是指天上的门,“雌”指天下人间的门,心灵之门,心灵之门(人道)应该和天门(天道)同开同阖,天人合一。哪种理解更好?可以看看译文:
第一种译文说:天门开阖时,你能阴柔无为吗?第二种说:自然界天道循环,你能不受影响吗?第三种说:人间的门(人心)不能像天上的门一样开关吗?以词而论,第一种最接近原文,但天门不好懂;第三种“人间的门”不加注也不好理解;还是第二种好懂一点。
第六句说:“明白四达,能无知(无为)乎?”这句话也有两种版本:“无知”和“无为”。“明白四达”和“无知”显然矛盾,没有知识怎能使人明白?所以这里是“无为”更好。译文也有几种:
外文出版社译文说:不用智慧你能明白一切,深入一切吗?高等教育出版社译文说:没有知识(或不行动)可能明白,并且使人明白吗?是否行动好些?
最后一段:“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马王堆本没有这段,马叙伦认为这段应放下一章之前。主语可能是天,也可是人。说天地生养万物,并不据为己有,所以人也不应强夺天功,引以为傲,领导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命运,这就是玄妙的道德,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下面看看两种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