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修养对人生的影响
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能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关键并不在于他学了多少知识,也不在于他有没有高超的技能,而在于他有没有过人的思想、超人的毅力、非凡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性等,这些都是文化修养。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好坏直接决定其人生的成败。
一、什么是文化修养
所谓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自觉地接受积极的文化影响,以及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良好品德。文化修养既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也包括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能力和奉献精神等。概括起来讲,良好的文化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丰富
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有作为,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广博的见识,有没有丰富的思想。一个有见识、有思想的人,做人会更加睿智、大气和沉稳,做事会更有思路和创意,同时做事也更有魄力,这样也更容易成事。
(二)道德高尚
道德既是确保社会和谐有序的一种力量,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人道德品质良好,即使知识欠缺一些、技能稍差一些,他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例如,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一个人具备了诚信的美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在事业上就会左右逢源,顺利地走向成功。
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中,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讲究信誉,不仅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精神顽强
一个人的人生很难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的人,所要面对的困难比一般人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敢于直面困难、不怕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才可能最终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自然有四季,人生也难免有风雨坎坷,在风雨里、坎坷中,如果能有一种乐观的精神,从苦涩的雨水中品出甘露的味道,在寒冷的风中体会出清爽的感觉,将坎坷当作训练脚力的设障训练,人生的路怎么走都是轻快的。
在很多时候,做事的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缺乏胆识,放不开手脚。人生,在很多时候只有无畏无惧,首先战胜自我,才能最终战胜一切。总之,一个人人生的成败,在很多时候取决于有没有敢作敢为的胆识和顽强的精神。
(四)心性平和
一个人的心性不仅决定着他与人相处的亲和力、融洽度等,而且决定他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的情绪表现、处理方式等。心性平和的人,与人相处和善友好,遇事不焦不躁,这样的人很少与人有冲突和摩擦,自然树敌很少,有良好的人际圈子,不论做什么事,帮忙的多,拆台的少,容易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心性平和的人,遇事不急躁,处事问题冷静,容易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五)意志坚定
汉语中有一个词“百折不挠”,意思是不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定。意志坚定是有思想、有主见、有信心的表现,其中不仅体现着一种顽强的精神,而且包含着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撑,有了这个精神支撑,人就会乐观向上,会更加顽强和坚韧。例如,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的脚下就会更加有力,心中就一片光明。
(六)智慧高超
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有才智,有创造性的做事能力。对于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来讲,最基本的道德主要体现在他为他人、为社会都能做些什么,即使不能为他人、为社会有所奉献,但起码不能成为他人的祸害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才智是一个人十分重要的修养。关于这一点,《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讲得很明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将修身、正心、诚意的源头都归结到格物致知上面,也就是说,才智的增长是修身、正心和诚意的根本。
总起来看,文化修养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文化对人生的修养作用
文化总是紧紧地与人的精神连在一起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甚至改变人。概括来讲,文化对人生的修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人的性情
不论是琴、棋、书、画,还是音乐、舞蹈,这些文化样式对人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心性平和,温文尔雅,为人宽容、仁厚、友善;培养人的志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人始终保持生活的热情。因为热爱生活,便会更懂得生活,生活得更好。
不论是直接的文化体验,还是间接的文化活动,在陶冶性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直接的文化体验来讲,以听音乐和读书为例。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工作之暇,茶余饭后,静下心来听一首歌,进入歌词的意境,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能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使我们身心清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读书能够使我们对诸多的人生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爱情、人生意义等。通过思考,我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活得更加充实。不仅如此,书读得多了,见识增加了,人们的心态将更加平和,为人处世将更加沉稳。
就间接的文化活动来看,以郊游活动与养花种草为例。结伴郊游,亲近自然,释放天性,陶冶性情,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释放精神压力的文化活动,也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有益活动。在庭院中养些花可以陶冶性情。花卉的自然美给人们带来愉悦、活力、美好和希望。忙完了工作、做完了家务,花几分钟时间,给花浇水、除草,欣赏一下花卉的千姿百态,吸着扑面而来的幽香,可以消除疲倦,令人神清气爽。
(二)坚定人的信念
信念既是一种精神支撑,也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走向成功。
信念既是一种支配力量,也是一种激励力量,同时也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怀有信念的人遇事不畏缩,也不恐惧。人生在世,各种困境、磨难总会在不期然之间出现,往往令我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使我们顺利地走出困境或战胜磨难,那就是坚定的人生信念!
如果说,信念是人走向成功、获得幸福的力量之源,那么,文化就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工具——人们通过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通过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就会明确了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继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能够使人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起人创造的欲望,坚定人的信念。与此同时,文学形象的感染与召唤也能够鼓舞人的斗志,坚定人的信念,如《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的形象。
(三)净化人的灵魂
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秩序如何,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道德修养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也指人们经过这种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等人则进一步强调“习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在习行中才能迁善改过,达到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四)振奋人的精神
精神力量是人们成就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它可以使人克服一切困难,在艰难中崛起;它能够使人战胜一切挫折,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在构成文化的诸多元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精神的作用。如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英雄形象,能够给人以激励和感召,使人精神振奋。
(五)增加人的智慧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文化的影响不仅能够使人深通于人道,懂得做人的艺术,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自己在茫茫人海之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且能够使人懂得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就能够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恩泽和回报。
总起来讲,文化对人的修养作用是巨大的,既可以使人知书达礼,又可以使人更富于才能和创造力。文化修养好的人,不仅懂得怎样善待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而且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文化修养好的人,心地良善,心境平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会生活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