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历代中国人民于各个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和创造精神、能够见证中华文明脚步的典型性的物质遗存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而且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中国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丰富着中国人的创造力、美化着中国人的人格等,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人们常讲一句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中的“博大”二字说得一点没错,中国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物质遗存数量巨大,非物质文化洋洋大观且独树一帜。概括来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直接影响中国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信息承载力极强的汉语言文字。二是见证中华文明脚步和发展进程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各类出土文物、古代工程、历史建筑等。三是优化人格、提高人生价值的中华美德与中国精神。四是数量可观、思想博大的文化典籍,以及承载于其中的诸子百家思想。五是形式多样、极具魅力的中国艺术。六是思想内涵丰富,能够涵养性情的汉字书法与中国画。七是具有启迪思想、提升智慧和激励精神等多方面作用的中国文学和史学。八是历代圣贤们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学经验。
从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来看,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国文化体系博大,脉络清晰。从地域的角度讲,中国文化以黄河与长江两大区域文化为主体,黑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文化为两翼,不仅历史遗迹众多、文物丰富,而且形成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圈。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绽开了千年文明的绚丽花朵。例如,宁夏和甘肃以伊斯兰文化为亮点,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以周秦汉唐文化独具魅力,而西藏高原则以寺庙文化和壁画、唐卡画、岩画、碑铭石刻等人文景观,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从民族的角度讲,中国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一个文化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各自的文化,这些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大河奔流般的气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历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与人生实践中所创造的,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检验,能够涵养人的思想与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使社会和谐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体系。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精神文化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是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的诸子百家思想;三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奉献、担当和进取等实践中确立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塑造的中国精神;四是中华各民族独有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诗、词、曲、赋、戏曲艺术、中国画、汉字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五是指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八千多年以前,中华先民就对自然有了很多深刻的认识,应用浮力原理发明了独木舟(如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的独木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发明了三足陶器(如大地湾发现的三足陶钵),应用重力原理发明了尖底瓶等;艺术方面,约八千年前,中华先民就发明了骨笛,就开始制作陶塑小动物,如贾湖骨笛和兴隆洼骨笛;在精神创造方面,早在八千年以前,中华先民们就开始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共建美好家园,如兴隆洼大型村落等。
中国文化就像一块经过无数次精细打磨的玉器,又如经过无数次提炼的纯金,完美中投射着耀眼的光辉。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了长期的时间检验,中华文化表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就同化力来讲,中国文化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改造”作用,使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佛教最初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佛教文化以蓬勃之势进入华夏大地,但最终的结果是一部分被中国文化同化后变为中国式的佛教,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融合力来讲,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广泛吸收华夏大地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渝文化、西域文化等,成就了自己博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就凝聚力来讲,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执着都是有目共睹的。就影响力来看,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断绝的悲剧时有发生,如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腊化,因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但是,中华文化虽屡遭冲击,却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其生命力愈来愈强。从春秋以前的“南蛮与北夷交侵”,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到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再到明末满族入关。入侵者虽然在军事上大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
(二)朴素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其思想基础十分朴素。因为“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农耕实践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因而使得人们领悟到一个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正是这样的思想基础,使得中华民族将勤劳视为美德,以不劳而获为耻。孔子在《述而篇》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一段话很朴素、很实在,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朴素的思想基础的见证。
(三)熠熠生辉的人本精神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来说,中华民族是摆脱神学的束缚最早的民族。因此,中国文化闪耀着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虽然,中国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对天命鬼神也十分崇拜,直到殷商,在意识形态上仍有“尊天事鬼”的特点,但是西周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人们摆脱了神学观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在西方以及印度文化中,道德来源于宗教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确立人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本精神。以文学作品为例,西方神话大多以神为主人公,着眼于神力的宣扬,把战胜灾难、惩恶扬善的使命交给神去完成;而中国神话大多以人为主人公,宣扬人定胜天的力量,这一点,从《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英雄神话中都可以看到。
(四)以伦理道德为亮点
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化优于其他各国文化的地方之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在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价值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要和谐,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无一不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
中国文化关于道德的论述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而透彻。现举隅如下:
(1)强调做人要谦虚。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的《秋水》更是教人谦虚的经典之作。
(2)强调做人要有骨气、有志向。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强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做人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
(4)强调宽容与忍让。在古代先哲们看来,能忍是有涵养的表现。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5)强调克己内省。中国古代先哲们认为,在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上,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要善于开展自我批评。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怨天,不尤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将时刻反思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
(6)倡导做人要重道义。义利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讲:“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义看得高于生命,更高于世俗的物质利益,充分体现了占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宋明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推向极致。
总起来讲,中国文化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是十分系统和完备的,在其中尤以“仁、义、礼、智、信”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影响最为深远,备受世界各国道德学家所推崇。
以上四点只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除此而外,中国文化还有追求和谐,倡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崇求真务实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特点。这些,在后面将作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