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提出的一项作为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的反动政策,攘外即为对外侵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安内即为消灭国内“共匪”和一切反动军队的“叛乱”。
蒋介石最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是在193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寻找侵略东北的借口,在吉林长春万宝山,挑起中国、朝鲜农民的纠纷。日本警察开枪打死了中国农民多人,这一流血冲突史称万宝山事件。
23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他认为:“此次若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国内要求反对外敌侵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一职的宣誓会上依然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之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之统一决不能言和。是以不能战故不能言和,而不统一更不能言和与言战也。”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是自古以来立国的一个信条,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御外侮,而且是引诱外侮的重要因素。这与领土主权不断遭到野蛮侵略、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的民众的要求维护领土主权的心理是背道而驰的。
被水淹没的武汉市区
1931年7月至10日,长江一带降下大雨,造成洪灾,湖北汉口、武昌的长江大堤甚至溃决。8月下旬,因洪水引起的传染病在灾民传播,每日有300多人被夺去生命。图为遭受洪灾的武汉市区,此时已基本被淹没。
掠影
4月9日,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建成,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标志。纽约帝国大厦现已和自由女神成为了纽约的标志。
7月,中国全国16省遭遇洪灾,灾民达到5000万人以上。8日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淹死1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