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博弈
毛泽东:“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使蒋介石政府大为恐慌。中原大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以势如破竹之势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针对刻不容缓的形势,中共中央迅速召开会议,制定对敌战策。
1930年底,蒋介石出动10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发动第一次“围剿”。当时,我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只有4万多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我军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引起了一部分同志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等于是主动把根据地的土地拱手让出,主张红军进攻南昌、九江,以外线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放弃围剿。
对此,毛泽东作了详细解释和深入分析,他强调诱敌深入不是退却投降,而是保存实力,后发制人。在强敌进攻面前,有计划地放弃一些地方,引诱敌人进入预定地区,然后集中力量,各个歼灭。这是诱敌深入的战略精髓。这样不仅可以使敌军拉长战线,增加消耗,分散兵力,而且在退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发现敌军的弱势和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容地选择地势和群众基础都有利于作战的地方,做好作战准备。当疲劳沮丧的敌军进入我们预选的地方时,已完全暴露在我军的目标范围之内,此时的敌军已远离后方,补给困难,交通蔽塞,正是我军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的大好时机。
第二次反围剿的红军
1930年底,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毛泽东提出应“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并以此为作战方针打败了第一次围剿。1931年5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打退了第二次围剿,图为红军队伍在行进。
毛泽东合情合理的分析,很快打消了一部分同志和战士们的疑虑,信心倍增的我军后撤至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经过几次周折,终于选定了地势相当封闭的龙冈地区。12月30日,红军指挥部进驻此地。恰逢此日,大雾弥漫,本就孤身陷入此地的敌军更是晕头转向,我军凭借熟悉的地形,向敌军发起总攻,一举歼敌十八师万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敌军总指挥鲁涤平当日懊丧地向蒋介石报告:“龙冈之役,十八师片甲不归。”龙冈战役后,敌军阵脚大乱,我军乘胜追击,5天之内,连打两个胜仗,共歼敌一个半师,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第一次“围剿”被粉碎。由此,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威望更加提高了,他的诱敌深入的作战理论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佩服。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军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突然袭击沈阳,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在事变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以致东北沦陷,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图为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军北大营,已成为一片废墟。
诱敌深入不是毛泽东的原创,他之所以有如此高深的战略眼光,得益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战法的深入解读和思考。此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不断运用“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略,不仅取得了几次反围剿的胜利,更是在解放战争中娴熟运用,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