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不要抛弃学问。”
20世纪20年代末,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时期。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表示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宣告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也宣告了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是,政治上的统一并不代表文化上的先进性,国民政府不但未能推进近代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反而带来了新一轮的文化危机,中国文化界一时万马齐喑。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统治政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孙中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信徒,其三民主义思想也根源于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潮有明显的不同,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也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新政府利用集会、喊口号、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舆论宣传,实行党化教育,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无法发出真实的声音,统统成为了为国民党党派利益造势的工具。同时,已被新文化运动推翻的旧道德被重新提倡,导致中国20世纪初文化界的勃勃生机渐渐消沉,散发出了一种腐朽的气息。
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人员在整理古籍
19世纪20年代末,因国民党推崇旧道德,文化界的勃勃生机渐渐消沉,文化的发展受到压抑,虽然有许多知识分子对此表示忧虑,但此时的文化界仍旧缺乏活力。图为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人员在整理古籍,该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
胡适对于中国文化界这种现象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1928年,胡适作《名教》一文,揭露政府思想钳制政策的愚昧。文中说道:“试问墙上贴一张‘打倒帝国主义’,同墙上贴一张‘对我生财’或‘抬头见喜’,有什么分别?是不是一个师父传授的衣钵?试问贴一张‘活埋田中义一’,同小孩贴一张‘雷打王阿毛’,有什么分别?”1929年,胡适又相继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知难行亦不易》、《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文章,激烈批驳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公开宣传民主。
此时的胡适,仿佛成了为正义而战的勇士。但是,对国民政府的失望,并不代表对文化和自由的失望;对文化钳制政策的不满,并不代表对学术的不满。虽然1929年的中国,处于文化发展的低谷,但是,胡适对于学问依然抱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这一年,在中国公学18年级的毕业典礼上,胡适对同学们发表了朴实而真挚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道:“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虽然此时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压抑,胡适也因为与政府作对而最终失去了校长职务,但是,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胡适没有放弃对学问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执著,他在中国人争取自由和权力的道路上,写下了令后人敬重的一笔。
掠影
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颁奖,电影《翼》被评为最佳影片,珍妮特·盖纳成为首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引发了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2月2日,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枚完整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震惊了世界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