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关键词
货币起源
商品价值
导致货币出现的原因是分工,由于分工的确立,致使每个人必须依靠交换来生活,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有许多不足,经过人类漫长的改进和演变后,金属货币最终出现,成为了人类最终选择的交易媒介。
1[分工一旦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创造的劳动产物就只能满足自我欲望的极小部分,其大部分欲望需要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物,与其他人的剩余劳动产物进行交换来满足。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商人,而社会本身也就成为了商业社会。
但分工产生之初,这种交换力的作用往往极不灵敏。假设甲持有某种物品,自己消费不了,而乙恰恰没有足够的这种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这时,虽然甲乐于将剩余的那部分物品交换出去,乙乐于换得甲手中剩余的物品,但是如果乙手中没有甲当时需要的物品,他们之间的交易仍然实现不了。不过,自分工确立以来,在各时代中,有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会随身携带一些自己劳动产物以外的物品。这种物品,在他看来,可以跟任何人交换物品。]
2[为了实现这种任意与人交换物品的目的,人们先后用过很多种媒介物品。在未开化社会,人们用过牲畜作为媒介物品。据说,阿比西尼亚用过盐,印度沿海某些地方用过贝壳,弗吉尼亚用过烟草,纽芬兰用过干鱼丁,英国西印度殖民地用过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过兽皮或鞣皮。]
中国古代的货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很多种交易媒介。例如众所周知的贝壳、牲畜等,而金属由于具有便于携带、易于切割、不易磨损等优点,成为最终通用的交换媒介。画面中从左至右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汉朝新莽的金错刀钱、北宋崇宁通宝钱和清朝的大清铜币。
3[最终,各个国家的人们都决定使用金属来作为交换媒介。金属不易磨损,耐久性强,而且能任意分割,分割后还能再熔回原形。金属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最适宜商业流通的媒介。最初人们使用的媒介金属,都是一些粗条金属,没有经过铸造或加任何印记。在这样粗陋的状况下,金属的使用有两种极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比较麻烦;第二是化验比较麻烦。后来,先进国家为避免这种弊害、便于交易、促进工商业发展,通常会在用以购买货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属上加盖公印。于是就有了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衙。]
4[最初盖在货币金属上的公印,目的在于确定金属的品质或纯度。当时的刻印,与现在银器皿和银条上所刻的纯度标记很相似。它所确定的,只是金属的纯度,不是金属的重量。那时金属货币的流通与现在金块银条的授受一样,都不论个数,只论重量。
闪光的金属硬币
随着工具的改善,原始的物物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了原始的交易媒介,例如盐、贝壳等。经过选择和淘汰,各国最终选择了贵金属作为最终的交换媒介。而金属作为交换媒介存在称量和化验的麻烦,经过演化,最终出现了金属货币。图中货币的头像为君士坦丁皇帝(下)和他象征性伙伴希腊皇帝亚历山大大帝(上)。
要毫无差误地称量金属,是很麻烦很困难的,于是产生了铸币制度。铸币的刻印,不仅盖住金属块的两面,有时还盖住它的边缘。这种刻印,不但要确定金属的纯度,还要确定它的重量。从此以后,铸币就像现在那样,全以个数授受,不再有称重量的麻烦了。那些铸币的名称,都是用来表明其内所含金属的重量或数量的。例如,在查理曼大帝时代,法币利佛(Livre)含纯银一特鲁瓦磅。
货币逐渐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通过它,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交换。]
5[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物或以货物交换货物时所遵循的法则,决定着商品的交换价值。
“价值”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称为使用价值,后者可称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较大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是没有;反之,交换价值较大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是没有。例如,水有很大的用途,但我们不能用水来购买任何物品。反之,金钢石虽然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却须用大量的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6[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明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
一、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
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个部分究竟是什么?
三、使商品的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好相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这三个问题,我将在以下三章内作出详细明了的说明。]
1分工一旦确立,每个人则要靠交换才能满足生活所需。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商人,社会也就变成了商业社会。
2早期的人们使用过很多物品作为媒介用于和他人进行交换。这些物品包括盐、贝壳、兽皮等。
3各国最终采用金属作为交换媒介的原因:不易磨损、耐久性强、可以反复铸造。
4随着金属作为媒介的进一步发展,铸币制度最终确立,货币由此诞生。
5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较大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亦然。
6接下来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将回答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