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计算机系
姜雨欣
写在最前面的话
今年暑假,这本沉甸甸的《艺术的故事》,是我收到的仅次于录取通知书的最好礼物。
早在去年,我就开始关注清华大学送给学生的书单:去年是《瓦尔登湖》,教育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不忘初心,保持与自然之神同在的、澄明纯净的心灵。前年则是《平凡的世界》(本人最喜欢的书之一,只有《老人与海》与之并列),要我们懂得生命的多艰,不惮于追求高尚,即使平凡,也要将生命活出深度、广度和高度,因为生命的绚烂与生命的缺憾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这一年,我便无比期待发到自己手中的书籍。
每天一个半小时的阅读,让即将成为一名理工女/程序“媛”的我,不断与艺术这个最美丽、最宏大也最细腻的命题取得联系。
谢谢校长的“任务”,说它是“任务”,不过是给了我将这样一部大书从头读到尾的勇气和理由。
随想
艺术只能有一个目的吗?
真实至上vs.美至上
忠实自然vs.忠实内心
技巧vs.内容
受限vs.自由
艺术的本质,是交流,还是孤独
(1)艺术只能有一个目的吗
从古至今,人们追寻着艺术的目的,从“给不识字的人做图解”到“有魔咒的塑像,供人崇拜”,再到后来失去了这些意义,人们又为艺术寻找新的意义……今天的人们更赞同“纯艺术”,即没有多余实用目的,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的艺术,是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寄托,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甚至发泄。其实,艺术绝不应只有唯一的目的,持有不同见解的人们相互批判和嘲笑,却常常忽略艺术不该只有唯一目的。
(2)真实至上vs.美至上
拉斐尔的画,展现了一个比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和谐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平静、安详与爱。从此,那个世界便如此令人着迷,惹得一代又一代画家通过自己的画笔去追寻。后来,有一部分“清醒”的人脱离了他们的队伍,认为抛弃真实、单纯去追求完美的绘画是种虚浮。他们甚至建立了“前拉斐尔画派”来抵抗拉斐尔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这应不是拉斐尔的本意,也是他当年不可能预料到的。
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画,不能只有美或者只有真实,正如唐代的诗人既不能都像李白也不能都像杜甫。要有浪漫主义的诗人,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去看那里的天堂,让我们的灵魂获得喜悦、安详与平抚;也要有现实主义的作家,为我们展现贫穷,展现不幸,展现流浪儿的孤苦,展现泥泞的乡村和辛苦的劳作者。两者应形成一种平衡,在较短的时期,各有侧重,七三开与三七开也都没有问题。拉斐尔和前拉斐尔派的初衷都没有错,但都不意味着他们的对手被一棍子打倒。
(3)忠实自然vs.忠实内心
前文讲述的“真实”是讲“将此事上所存在之物不加修饰地展现”,而这里讲的“自然”则是“让绘画的视觉效果尽可能逼近真实”。前者多与情怀相关,后者则多与技巧的修炼相关。
古时候的画家力图忠实自然,在模仿自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着,只要还没有达到巅峰,他们就不断用新思路代替旧思路。发明短缩法的人改变了埃及人“永远只画最能展现事物特点的那个方面”的办法,力图把画画成“眼睛看到的样子”。达·芬奇改变了前人“用尽可能细致的线条刻画人物”的办法,用稍稍模糊轮廓的方式增强了人物的生动感。印象派画家牺牲细节以最佳地还原场景中的“光和空气”。毕加索坚持不要把物体画成“它放在那里的样子”,而要画成“我们想起它时的样子”,认为这样才更真实(虽然我个人不是很能接受毕加索的画作,但不否认他是大师)。他们的侧重点一变再变,可初衷却只有一个:让画作尽可能逼近自然,让2D尽可能逼近3D。绘画是沉淀的内心,考验耐性与观察力——而绝不会成为一种恣意的发泄。
只是在照相术发明以后,画家从这种“尽可能忠实地展现自然”的责任中被解放出来,才开始追寻绘画的其他意义。以后,绘画就越来越五花八门了:有画幻觉图像的,有画扭曲物体外形轮廓来表现中心人物的内心波动的(《尖叫》),有不问内容而通过方格的和谐排列或颜料的肆意流淌来追求视觉美的……他们一定没有古时候的画家那么费心、那么卖力,却不能有谁否认他们在追寻严肃的艺术与美学。毕竟,模仿外界事物是困难的,而尽情抒写内心却要容易得多。
像“真实至上”与“美至上”一样,“忠实自然”与“忠实内心”也是艺术的两翼,两种追求是不分优劣、同等重要的。我自己呢?看画的时候我一般会更倾向于欣赏视觉效果更真实、更让我有代入感的,而自己画画时一般是信手涂鸦,任想象力把我的笔带到哪里。
(4)技巧vs.内容
忘了哪位高人说过“任何内容都是为某种技巧服务的,内容并不重要”,乍一看这很不符合我们惯常的三观啊!我们一直被教导说“失去内容的技巧有什么意义?不过是空洞罢了”。但是今天抛弃成见,我认为这种说法也并非一无是处。
事实上,这仍是个具有两面性的命题。就像计算机系学的东西,我们既可以说“任何的算法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也可以说“任何实际问题的设置都是为巩固、考查算法知识而存在的”,即题目的“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宗”就是算法,或者说,技巧。
重技巧不重内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同掌握了画乡间风景画的技巧后,便不再执念于“高大上”的选材,平凡的小路、平凡的树、平凡的风车,万事万物,凡眼所见,皆可入画。这样绘画的题材便被大大地拓宽了,而平凡事物的美也因这些画家被重新发现,人们称其为如画(picturesque),这难道不是个可喜可贺的进步吗?
可是,又万万不能让一代一代画家迷失在技巧的竞逐中,而忘记了画的内容与灵魂。那样才是真正的可悲。
(5)受限vs.自由
不好意思,上来我先把自己之前写的标题错看为“章法vs.自由”。诚然,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方法,将方法固定为章法,又不断打破章法的局限以支持自由创作。打破章法而成功的,必然成为新的引领者。
但我原来要讨论的是艺术家的古今变化。古时候艺术创作必然受限,因为它们都是为某个别人、某个别的意图出现的,而不是赤身来到世界的孩子,为“艺术”而诞生。而有人又说,艺术是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原始意图的——如蚌壳里的沙粒,珍珠无它难以形成——而当且仅当艺术的绚烂光芒使观者忘记这一原始意图时,艺术才是成功的。
诚然,这也是个辩证的问题。
那时建筑家不是请去设计教堂,就是设计君王住的城堡;雕塑和绘画多是《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另有一大部分画是为权贵画的肖像。没有不为人物存在的风景画,也没有无人聘请而艺术家主动创作的作品流传至今。我们会想,那是个什么时代,“命题作文”的范围也太窄点啦。可是不然,有多少气势恢宏的教堂和教堂天顶画(湿壁画)让我们今天的人也叹为观止;有多少教皇像没有让教皇却让画家名垂青史;甚至被米开朗琪罗半生执念却终究未能实现的尤里乌斯二世陵墓——我对它的名字印象如此清晰——那真的是米开朗琪罗如此深爱和尊敬他的教皇吗?抑或只是大雕刻家为他想象力的尽情发挥,为他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找的坚实的立足点。抛开这样的立足点去谈创作,当时的艺术家倒不习惯了。
时代不允许创作异教的画,便无人再创作了。时代不允许制作偶像来崇拜,便无人再制作了。照相术发明之初,没人再请画家作肖像,他们便再没有画的机会了。一场场危机均源于艺术家的受人支配。可是突然有一天,艺术家摘掉了所有的枷锁,开始独立去寻求“自己要表现”的东西,寻求各自的个性与方向,迷茫便接踵而至。
20世纪的一场场风潮,都不过是不成熟的尝试。本书作者很克制,没有过度褒扬或是贬斥他们。
想起木心一句名言,正因生命本没有意义,才容得下各自去寻找意义。
想起同学的范文里写道,“90后”的迷茫是可喜的迷茫,我们终将为青春赋予各自的定义。
于是我想,因不再受限而造成的大量艺术家的迷茫、不知所措,也不过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6)艺术的本质,是交流,还是孤独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最早的艺术以交流为目的——“图解”就是把《圣经》故事画得更明白,使它被人看懂。艺术是媒介,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
肖像画是为了跨越历史去交流,使后世人知晓前世英雄人物的伟大与傲岸。
风景画是为了跨越空间去交流,使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并深深为之着迷。
画仙境是为了给处在不完美世界的人以美的寄托,向他们传达善良、光明、爱与希望的种子,使他们拥有信念和慰藉。
画人世的苦难是为了告诉那些被蒙蔽了双眼的人们,这世上竟还有如此多的贫穷、饥饿、战乱、疾病、孤独与绝望。
后来,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们,渴望传达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选择了用艺术传达自己的内心,却发现,用抽象来表达抽象,其结果总是未必准确。
有人看不懂画展中的画,便摇摇头走开。有人却大加吹捧,其实却是在胡乱解读。艺术家的心在呐喊,在呼求,却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
也许,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总不可能被另一个人百分百正确地解读。也许,艺术的本质,就是孤独?
它是一个孤独的人与自己对话的手段,是孤独者探索内心、自我发现的手段。这样的作品不能展出,一旦展出就会被曲解,唯有作者自己确知它的真正含义。
艺术的本质,到这里已经变了。从前偏向交流,现在却偏向孤独。你可以自己嫌弃自己之前的作品,却不愿其他人简单粗暴地为之打分。
灵魂因孤独而更加圆满。不是孤芳自赏,不是顾影自怜。你作品的意义不一定任何人都能理解,只是每一件作品都确有一个独特的、不可被任何一件作品取代的含义。正是它们构成了艺术家本人。
作者简介
姜雨欣,女,来自北京市,毕业于人大附中,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曾获2016年海淀区三好学生、2015年度“瑞穗”奖学金、2017年“新生梦想秀”系二等奖。
母校寄语
致最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人大附中是一个让我最眷恋的地方,你们是一群让我最敬畏的人。未曾想过学校会给我这么多好的资源,我也曾在研学课来到清华,与大师面对面,与最优秀的学长肩并肩;未曾想过你们可以如此颠覆我的三观,在电子工程社的摇篮里做着各具特色的工程师梦,在各类赛事冠亚军的领地里驰骋,在电影节上精湛地演绎着自己的价值观,在校园歌手大赛和交响音乐会上展现着高水平的自我。我想说,清华、北大、哈佛都可以不是目标,因为人大附中的你们就是在如此优秀着,也必将继续如此优秀着。
你们一定也曾遭遇挫折,或许现在就在经历迷惘、失落。但人大附中的你们牢记着自己优秀的基因,相信自己绝不会因任何外力选择堕落。不要忘记,你并非孤身一人,你有如此多向你传递温暖的同伴。你一定也曾因别人耀眼的光芒而怀疑自己,此时不要忘记,你们是伙伴而不是敌手。一根火柴的光芒可能很快熄灭,一群火苗聚在一起正是为了照亮彼此。
关于艺术,我想说的是,与其把科学与艺术对立起来,不如相信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发现一个数学公式的美,与发现一个音乐和弦的美,原是同一种小确幸。完成一件科创作品,与完成一幅画、一件雕塑,在精益求精的忘我之中,在作品成型那一刻,都是同样淋漓尽致的快意。因此,我从来不把“偏科”当作一种缺憾,只把彻底离开审美的功利当作缺憾。在科学上是如此,在艺术上,亦是如此。
愿学弟学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远方,无论路途平顺或是艰险,你们都终将抵达。